朱顶兰
始载于《广西植物志》。
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朱顶红的鳞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peastrum vittalum Herb.[ Amaryllis vittata L' Herit ]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鳞茎,洗去泥沙,鲜用或切片晒干。
生态环境:我国引进栽培,南北各地庭园常见。
资源分布:原产南美。
花朱顶红 多年生草本。
鳞茎大,球形,直径5-7.5cm。
叶6-8枚,通常花后抽出,带形,鲜绿色,长30-40cm,宽2-6cm。
花茎中空,高50-70cm;花序伞形,常有花3-6朵,大形,长12-18cm;佛焰苞状总苞片2枚,披针形,长5-7.5cm;花梗与总苞片近等长;花被漏斗状,红色,中心及边缘有白色条纹;花被管长约3cm,喉部有小形不显着的鳞片,花被裂片6,倒卵形至长圆形,长9-15cm,宽2.5-4cm,先端急尖;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喉部,短于花被裂片,花丝丝状,花药线形或线状长圆形,丁字形着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与花被等和长或稍长,柱头深3裂。
蒴果球形,3瓣开裂;种子扁平。
花期春、夏季。
生物学特性 生长期喜温暖和半阴环境,喜中性或稍碱性土壤。
适宜种植于沙土混合腐叶土及纤维较多的壤土。
2-9月温度要求18-23℃,冬季休眠期,要求干燥冷凉,温度在10-12℃。
冬季浇水过多,温度过高,茎叶徒长,妨碍休眠,直接影响翌年正常开花,春季花期和夏季生长期供水要足,秋季应减少浇水。
栽培技术 用播种和分株繁殖。
播种繁殖:在6-7月间采种后宜立即撒播,苗床需保持半荫蔽,温度18-22℃,20d左右发芽。
苗期注意肥水管理,真叶3-4片时进行第1次移植。
播种至开花需3-4年。
分株繁殖:2-3月进行,分栽前先去除老根和陈土,将母株旁侧生的小鳞茎分开,以行株距25cm×25cm栽植,覆土深度以鳞茎顶部稍露出土面。
田间管理 初栽少浇水,出现花茎和叶片时可增加浇水次数。
同时,每10d追施氮素液肥1次,花苞形成前,加施1次骨粉,效果显着。
3月栽植,4-5月开花,花后及时剪除花茎,以免消耗鳞茎养分,待长出叶片,每半月施1次腐熟饼肥水,促使鳞茎增大和产生新的鳞茎。
鳞茎含生物碱:石蒜碱,小星蒜碱,多花水仙碱,条纹碱,网球花胺,朱顶红星碱,朱顶红定碱,朱顶红芬碱,朱顶红精碱就是滨生全能花星碱,布蕃星碱等生物碱。
又含脂肪酸:癸酸,月桂酸,异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糖类: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醛酸;黄烷成分:4-羟基-7-甲氧基黄烷地上部分含山柰酚-3-O-木糖甙
辛;温;有小毒
解毒消肿。
主痈疮肿毒
外用:适量,捣敷。
《新华本草纲要》:有散瘀消肿、解毒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