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首石、鱼枕骨
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或小黄鱼P. polyactis Bleeker的头盖骨的耳石。
劈开头部,取出最大的一块耳石,洗净,晒干。
甘、咸,寒。
利尿,排石。
用于尿路结石,小便不利,解野蕈毒。
外用治化脓性中耳炎及鼻炎。
1~2钱,研末服。
外用研末。
石首鱼头石,石首鱼脑中枕,石首鱼魫,石首骨,黄鱼脑石、鱼首石。
《药材资料汇编》
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的头骨中的耳石。
多为加工鱼鲞时的副产品。
一般在5~6月石首鱼渔汛期收集。
加工时将头骨中最大的一块耳石取出,洗净,晾干。
主产浙江。
动物形态详"石首鱼"条。
为长卵形,具三棱的颗粒。
大黄鱼的脑石长1.5~2厘米,宽0.8~1.8厘米。
小黄鱼的较小,长1~1.2厘米,宽5~7毫米。
中间宽,一端稍圆,另一端尖。
全体磁白色。
关节面较平坦,表面可见明显的圆形节痕;另一面向一侧隆起,近尖端部有一斜的凹沟,并有横突数个,其隆起一侧的下方可见细长纹理,即生长线。
质坚硬,不易破碎。
气微,味稍涩。
以洁白、坚硬、无杂质者为佳。
洗净晒干,放铁勺内,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后,取出放凉。
《医林纂要》:"咸,平。
"
化石,通淋,消炎。
治石淋,小便不利,中耳炎,鼻炎,脑漏。
①《日华子本草》:"取脑中枕烧为末,饮下治石淋。
"
②《开宝本草》:"主下石淋,磨石服之,亦烧为灰末服。
"
③《纲目》:"研末或烧研水服,主淋沥、小便不通。
煮汁服,解砒霜毒、野菌毒。
"
内服:研末,1~3钱。
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①治石淋及诸淋:石首鱼头石十四枚,当归等分。
上二味捣筛为散,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
②治小便不通:石首鱼头石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③治聤耳出脓:石首鱼魫,研末,或烧存性研掺耳。
④治鼻炎:鱼脑石一钱,冰片一分。
共研末,吸鼻中。
⑤治久年脑漏:石首骨,火炙研极细,每晚临睡时,服一钱,酒调下。
石首鱼头石、石首鱼脑中枕、石首鱼魫、石首骨、黄鱼脑石、鱼首石
出自《药材资料汇编》。
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头骨中的耳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seudosciaena crocea, 2.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采收和储藏:在黄鱼汛期收集,将头骨中耳石取出,洗净,晒干。
生态环境:1.为暖温性回游鱼类。
栖息于60m以内近海的中下层。
喜集群,食性广,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节肢类等动物。
能发声,生殖期更盛。
一生能多次产卵,产卵场均在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近岸浅清洁工我。
产卵期分春秋二季。
怀卵量一般为20万-50万粒,卵浮性,球形,很1.19-1.55mm,有无色油球1个。
秋冬随水温下降。
鱼群向南回游越冬。
2.为温水性底层鱼类。
喜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底。
食性广。
能发声,在生殖期常发出“咯咯”、“沙沙”声。
生殖期在北方海区于4-5月间产卵,怀卵量平均为7万-15万粒,卵浮性,球形,直径1-1.45mm,有油球1个。
秋末冬初,鱼群南下作适温回游。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2.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
1.大黄鱼,体侧扁,一般体长为40-50cm,大者长达75cm。
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
吻钝尖,有4个吻孔。
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圆凸。
口前位,宽阔而斜,下颌稍突出牙细尖,上凳牙多行,外行牙稍扩大;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
颏部具4个不明显小孔。
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耙+,细张。
头部和体的前部被圆鳞;后部被栉鳞。
侧线鳞56-58。
背鳍鳍条部及臀鳍鳍膜上被小圆鳞。
体侧下部各鳞片均有一金黄色皮腺体。
背鳍Ⅷ-Ⅸ,Ⅰ-31-34,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
臀鳍Ⅱ-8,第2鳍棘较长。
胸鳍15-17。
尾鳍楔形。
鳔大,前端圆形,两侧具侧枝31-33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等长,且互相平行。
耳石梨形。
体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唇橘红色。
各鳍黄色或灰黄色。
腹面金黄色。
2.小黄色,体侧扁,一般体长23-26cm,大者可长达50cm。
外形与大黄鱼近似。
主要差别如:鳃耙10+。
侧线鳞50-62,背鳍Ⅸ-Ⅹ,Ⅰ-31-36。
臀鳍II-9-10。
鳔大,前部圆,两侧具侧枝26-32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不等长;后小支短,前小枝细长。
耳石梨形,较小。
体黄褐色,唇橘色,各鳍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性状鉴别,1.大黄鱼,耳后呈长卵形,具三棱状,交端宽圆,后端狭尖,里缘及外缘弧形。
长1.5-2.3cm,宽0.8-1.5cm。
全体白色,具瓷样光泽。
背面从里缘向外缘逐渐降起呈嵴状。
近里侧及外侧底部可见到明显的层状生长纹,后端有一斜凹沟。
背面有横向嵴棱数条。
腹面平滑,交后两端稍翘起。
有一“蝌蚪”形印迹。
“蝌蚪”的头z区昂仰,近圆形,伸达前缘。
尾区斜直,为一“T”字形浅沟,尾端扩大,中央有一圆形突起,尾部直达后缘。
边缘沟显着,宽而短,位于腹面里侧缘与“蝌蚪”形印迹之间。
质坚硬而脆,断面可见纵向纹理和生长纹相互交织,具绢弱光泽。
气微,味淡稍涩。
2.小黄色,以色洁白、质坚硬者为佳。
显微鉴别,耳石纵向磨片:置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呈黄白色。
腹侧生长纹平行于腹面,呈弧形近等距排列,高达纵切面的1/2;背侧生长纹数层,呈波状排列。
晶形大多为针柱状、纤维状,横穿生长纹而呈放射状排列。
还可见到少数散在的红色有机物。
粉末特征:白色。
可见到碳酸钙的针状、条状、柱状、球粒状、片状、板状、层板状晶粒和少量有机质与纤维蛋白。
偏光显微镜下无色,糙面显着,二轴晶,负光性,光轴角ZY=180°,折射率Ng=1.686、Nm=1.682、NP=1.530。
干涉色为Ⅲ-Ⅳ级蓝绿。
消光闪图穿切数条生长纹而呈放射消光。
主含碳酸钙;另含有机物0.2%-10%、纤维蛋白。
洗净晒干,放铁勺内,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后,取出放凉。
加工时将头骨中最大的一块耳石取出,洗净,晾干。
理化鉴别1.取本吕粉末在紫外光灯下检视,显紫色荧光。
2.取本品粉末0.1g加于离心管中,加浓盐酸0.5ml溶解后,再加蒸馏水稀释至5ml备用。
①取铂丝棒蘸浓盐酸在无色火焰中反复灼烧至火燃无杂色为上,然后蘸取试液在火焰中灼烧,火焰呈砖红色。
②取度液2滴置于试管中,加草酸铵剂2滴,生成白色结日 沉淀。
3.取本品粉末适量,置验气装置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2-3滴,迅速将玻璃管中保持有少许饱和氢氧化钡溶液的验气装置的盖子盖紧,玻璃管中的溶液变浑浊。
4.取本品粉末适量放于白瓷板上,加氢氧化钠试剂2滴,再加硫酸铜试剂1滴,粉末变为蓝色。
5.取本品适量放于稀年轻酸中浸3min后取出,用蒸馏水冲净备用。
①取试样2粒,放于试管中注入10%三氯化铁溶液并振荡试管片刻,药材表面呈褐色。
②取试样1粒放入莫菲格尔溶液中,1min后药材表面变灰,大约10min变为黑色。
膀胱经
味甘;咸;性寒
利尿通淋;清热解毒。
主石淋;小便淋沥不畅;鼻炎;化脓性中耳炎
内服:煎汤,5-15g;或研末1.5-3g。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麻油调匀滴耳。
1.《日华子本草》:取脑中枕烧为末,饮下治石淋。
2.《开宝本草》:主下石淋,磨石服之,亦烧为灰末服。
3.《本草纲目》:研末或烧研水服,主淋沥、小便不通。
煮汁服,解砒霜毒、野菌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