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中国药典》:野菊花

拼音注音
Yě Jú Huā
别名

野菊、野黄菊、苦薏

英文名
FLOS CHRYSANTHEMI INDICI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
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0.3~1cm,棕黄色。
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通常被有白毛,边缘膜质;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膜质,外表面无毛。
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
舌状花1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
体轻。
气芳香,味苦。

鉴别

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4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

取滤液1 滴,点于滤纸上,喷洒三氯化铝试液,晾干,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

取滤液2ml ,加镁粉少量与盐酸4~5滴,加热,显棕红色。

归经

归肝、心经。

性味

苦、辛,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
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

9~15g。
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野菊花

拼音注音
Yě Jú Huā
出处

《本草正》

来源

为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岩香菊头状花序
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主产江苏、四川、广西、山东等地。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野菊"条。

性状

干燥的头状花序呈扁球形,直径0.5~1厘米,外层为15~20个舌状花,雌性,淡黄色,皱缩卷曲;中央为管状花,两性,长3~4毫米,黄色,顶端5裂,子房棕黄色,不具冠毛;底部有总苞,由20~25枚苞片组成,作覆瓦状排列成4层,苞片卵形或披针形,枯黄色,边缘膜质;各花均着生于半球状的花托上。
味苦,继之有清凉感。

毒性

野菊花的毒性低,慢性给药亦无蓄积现象。
心电图显示野菊花对心脏无毒性,不麻醉大鼠腹腔注射36克/公斤以下,心电图无改变,剂量增至52克/公斤,心搏显着变慢,P-R及Q-T间期延长及T波变宽而圆钝。
正常犬每日服提取物HC-1_300毫克/公斤连续3周,除有时呕吐外,无严重毒性反应,肝、肾功能之测定亦显示正常。

化学成分

花含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野菊花内酯、矢车菊甙、苦味素、α-侧柏酮。
又含挥发油,内含dl-樟脑、廿四烷、廿六烷等。
另含维生素A类物质及维生素B1。

药理作用

①降压作用

对动物的急性试验中,野菊花对不麻醉大鼠腹腔注射6~10克/公斤,口服15克/公斤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全草制剂的作用较花的提取物毒性大,降压作用差。
野菊花醇浸膏水溶液对麻醉猫16克/公斤亦有降压作用。
此醇浸膏经进一步精制后所得的提取物一HC-1对麻醉猫小肠给药50~100毫克/公斤,不麻醉的正常血压犬灌胃50~150毫克/公斤均获得降压效果,但作用缓慢,可维持2小时以上。
对慢性肾型高血压犬,前2周每日灌胃100毫克/公斤,第3周每日灌胃200毫克/公斤亦获得降压效果。
降压时心输出量并不减少,主要是由于总外周阻力的下降。
其作用原理据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其抗肾上腺素的作用以及扩张外周血管所致,也可能还有中枢性血管运动中枢抑制的参与。

②抗病毒、抗菌作用

在体外,野菊花1:80能延缓孤儿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的病变。
野菊花煎剂1:320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及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肺、肝。
"

性味

苦辛,凉。

①《本草汇言》:"味苦辛,气凉,有小毒。
"

②《四川中药志》:"性微寒,味甘苦,无毒。
"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消肿解毒。
治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胃肠炎:高血压,疔,痈,口疮,丹毒,湿疹,天泡疮。

①《本草汇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
主妇人腹内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
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
"

②《现代实用中药》:"用于痈疽疔肿化脓病。
"

③《苏州本产药材》:"解毒疏风。
治目疾眩晕。
"

④《浙江中药手册》:"排脓解毒,消肿止痛。
治痈肿疔毒,天泡湿疮。
"

⑤《江苏植药志》:"治霍乱,腹痛。
"

⑥《山西中药志》:"疏风热,清头目,降火解毒。
治诸风眩晕,头痛,目赤,肿毒。
"

⑦《江西草药》:"治白喉,口疮,小儿高热抽搐等症。
"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高血压。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
外用:捣敷,煎水漱口或淋洗。

复方

①治疔疮:野菊花和黄糖捣烂贴患处。
如生于发际,加梅片、生地龙同敷。

②治一切痈疽脓疡,耳鼻咽喉口腔诸阳症脓肿:野菊花一两六钱,蒲公英一两六钱,紫花地丁一两,连翘一两,石斛一两。
水煎,一日三回分服。

③治夏令热疖及皮肤湿疮溃烂:用野菊花或茎叶煎浓汤洗涤,并以药棉或纱布浸药汤掩敷,一日数回。

④治胃肠炎,肠鸣泄泻腹痛:干野菊花三、四钱。
煎汤,一日二、三回内服。

⑤治肠风:野菊花六两,怀熟地八两,炮姜四两,苍术三两;地榆二两,北五味二两。
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钱,食前白汤送下。

⑥预防流脑:野菊花一斤。
将上药粉碎,加水十斤,熬煎至70%煎液,过滤去渣。
在流脑流行期,用上项药液滴鼻二至三滴,每日两次。

⑦治大、小叶性肺炎,支气管炎,阑尾炎及一般急性炎症疾病:野菊花一两,一点红五钱,金银花藤叶一两,积雪草五钱,犁头草五铰,白茅根五钱。
水煎服,每日一至二剂。

⑧治泌尿系统感染:野菊花一两,海金砂一两。
水煎服,每日二剂。

⑨治扩散型肺结核:野菊花一两五钱,地胆草一两,兰香草二两。
水煎服,每日一剂。

⑩治头癣、湿疹、天抱疮:野菊花、苦楝根皮、苦参根各适量。
水煎外洗。

临床应用

①预防感冒

将野菊花用沸水浸泡1小时,煎30分钟,取药液内服。
成人每次2钱,儿童酌减。
一般每月普遍投药1次,以往每年感冒3~6次者每两周投药1次,经常感冒者每周投药1次。
以1000人服萄后的发病情况与上一年同时期相比较,发病率下降13.2%;与居住邻近、条件基本相同而未服药的261人相对照,发病率亦显着为低。
同时对119例慢性气管炎患者投药前后的复发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未投药时全部复发,投药后的复发率为38%。

②治疗呼吸道炎症等

用100%野菊花注射液,每次注射2~4毫升,六小时1次。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40例,痊愈35例,好转1例;扁桃体炎20例,痊愈18例;气管炎20例,痊愈5例,好转14例。
用药后平均1~2天退热。
另有用50%注射液每日肌肉注射2~3毫升,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和其他急性炎症共81例,治愈率占49.4%,有效率为95%。

③治疗宫颈炎等

阴道经冲洗后,用野菊花粉涂敷宫颈,每日1次,3~5天为一疗程。
治疗慢性宫颈炎11例,7例痊愈。
或用野菊花注射液局部治疗,观察宫颈炎、阴道炎、外阴溃疡等43例,有效率为90.7%,治愈率占35%。

④治疗痈毒疖肿

成人每天用新鲜野菊花3~5两,煎分两次服;或捣取汁100毫升左右,1次服下。
亦可捣敷患处,稍干即换。
对全身及头面部多发性疖肿。
如外敷不便,可煎水浸洗局部。

⑤治疗高血压病

将野菊花制成流浸膏,每毫升加单糖浆至5毫升。
每服10毫升,日服3次。
初步观察Ⅰ、Ⅱ、Ⅲ期高血压病患者35例,总疗效达68.57%,其中显效为17.14%,轻度疗效为51.43%,无效31.43%。
对症状改善也有一定效果,半数以上病例的失眠、头胀、头痛、眩晕有所改善。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野菊花

拼音注音
Yě Jú Huā
别名

山菊花、千层菊、黄菊花

英文名
Flower of Indian Dendranthema, Wild chrysanthemum
出处

出自《本草正》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野菊和岩香菊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Dendranthema indicum Des Moul. [Chrysanthemum indicum L.]2.Dendranthema lauandulifolium Ling et Shih [Pyrethrum lauandulifolium Fisch.ex Trau]Ling et Shih [Pyrethurm lauandulifolium Fisch. Ex Trautv.; Chrysanthemum lauandulifolium Makino]

采收和储藏:秋季开花盛期,分批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海滨盐渍地及田边、路旁。

2.生于山坡、岩石上、河谷、河岸荒地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

2.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1.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25-100cm。
根茎粗厚,分枝,有长或短的地下匍匐枝。
茎直立或基部铺展。
基生叶脱落;茎生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6-7cm,宽1-2.5cm,羽状分裂或分裂不明显;顶裂片大;侧裂片常2对,卵形或长圆形,全部裂片边缘浅裂或有锯齿;上部叶渐小;全部叶上面有腺体及疏柔毛,下面灰绿色,毛较多,基部渐狭成具翅的叶柄;托叶具锯齿。
头状花序直径2.5-4cm,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骗子或不规则的伞房花序;总苞直径8-20mm,长5-6mm;总苞片边缘宽膜质;舌状花黄色,雌性;盘花两性,筒状。
瘦果全部同形,有5条极细的纵肋,无冠状冠毛。
花期9-10月。

2.岩香菊 本种与野菊的区别在于:叶为羽状深裂,绿色或淡绿色,两面被稀疏的呀下面稍多膨松的柔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或复伞房花序,舌状花黄色。
花果期5-11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
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为宜。
穴内撒施石灰消毒。
虫害有跳甲、蚜早。

性状

性状鉴别 野菊花 头状花序类球形,直径1.5-2.5cm,棕黄色。
总苞片4-5层,外层苞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3mm,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常被有白毛,边缘膜质;中层苞片卵形;内层苞片长椭圆表。
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
舌状花1轮,黄色,皱缩卷曲,展平后,舌片长1-1.3cm,先端全缘或2-3齿;筒状花多数,深黄色。
气芳香,味苦。

岩香菊花 头状花序直径1-1.5cm;总苞片4-5层,外层苞片线形或线状长圆形,长2.5mm;中内层苞片卵形、长椭圆形至倒披针形。
舌状花黄色,舌片椭圆形,长5-7.5mm。

均以完整、色黄、气香者为佳。

显微鉴别 野菊花粉末特征:黄棕色。
①花粉粒黄色,类圆形,直径20-33μm,每裂片4-5刺。
②腺毛头部鞋底形,4-6细胞,两面相对排列,长径35-120μm,短径33-67μm,外被角质层。
③T形毛较多,顶端细胞长大,壁一长一短,直径23-50μm,壁稍厚或一边稍厚,基部1-13细胞,其中一个稍膨大或皱缩。

毒性

野菊花的毒性低,慢性给药亦无蓄积现象。
心电图显示野菊花对心脏无毒性,不麻醉大鼠腹腔注射36g/kg以下,心电图无改变,剂量增至52g/kg,心搏显着变慢,P-R及Q-T间期延长及T波变宽而圆钝。
正常大每日服提取物HC-1300mg/kg连续3周,除有时呕吐外,无严重毒性反应,肝、肾功能之测定亦显示正常。

野菊花流浸膏水溶液腹腔注射于清醒大鼠52g/kg 时,出现心率显着变慢,P-R和Q-T间期延长及T波变宽而圆钝,于4小时后死亡。
据初步观察,此制剂的致死量约为有效量的9倍。
野菊花全草制剂的毒性大于花的提取物,野菊花慢性用药并无蓄积中毒现象。

化学成分

含野菊花内酯[1,2],野菊花醇[3],野菊花三醇[4],野菊花酮[5],菊油环酮[6,7],顺-螺烯醇醚,反-螺烯醇醚[8],当归酰豚草素B,当归酰亚菊素,苏格兰蒿素A[9],刺槐甙[10],木犀草素[11],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槲皮素-β-D-葡萄糖甙[12],矢车菊甙[13],菊黄质[14],胡萝卜甙,豚草素S,刺槐素[3],刺槐素-7-O-β-D-吡喃半乳糖甙[15],1-单山萮酸甘油,棕榈酸[3],熊果酸,亚油酸,β-谷甾醇,羽房豆醇[16],正二十八烷醇[17]以及挥发油等[18]。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野菊花水提醇沉法制得的注射液静脉注射 1.5-2.0g/kg于麻醉猫,冠脉流量立即增加93%,持续观察40分钟冠脉流量均较给药前增加,有显着性差异。
心率给药后显着减慢,给药后即刻较给药前降低12%。
动静脉的氧分压差较给药前降低,说明心肌耗氧量降低。
对于离体兔心,注入野菊花注射液后,冠脉流量明显增加,心肌收缩振幅明显降低。
兔肾和兔耳血管给野菊花注射液后也见明显扩张作用。
野菊花制剂用于实验性心肌梗塞或供血不足的犬,能显着提高心肌对铯的摄取量。
野菊花水煎醇沉乙酸乙酯提取物,80mg/kg 静脉注射于健康麻醉犬,可使冠脉流量增加49.6%,冠脉阻力下降45.8%,作用持续约10分钟同时心率减慢,血压同总外周阻力下降,心输出量及每搏输出量增加,左心作功量减少,较之给药前均有显着差异。
野菊花注射液2g/kg 静脉注射,对犬实验性心肌缺血也有明显保护作用,效应强度大于心得安1mg/kg。

2.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取雄性家兔的颈动脉血制备成富血小报血浆,0.9ml于聚集管中,加入0.1ml含1g/ml的野菊花注射液,室温下放置3分钟后于37℃搅拌保温2分钟,加ADP 5μl,利用回归法计算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能力。
其抑制作用是丹参的2.3倍,党参的3.2倍,其50%的解聚剂量相当于丹参的60%,党参的50%左右。

3.降压作用:野菊花乙醇流浸膏水溶液腹腔注射或灌胃,对不麻醉大鼠,麻醉猫和麻醉犬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野菊花乙醇浸膏精制提取物50-100mg肠内注射,可使麻醉猫2h内的降压面积百分比达-19 到-22%,对心率与呼吸均无明显影响。
;给正常犬1次 灌胃 100-150mg/kg,或给慢性肾型高血压犬每日 灌胃 100-200mg/kg,连给3周,均有一定的降压效果。
其降压特点为缓慢而持久,且无严重毒性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其水提取者基本不降压,说明降压活性成分存在于酯溶性部分。
野菊花流浸膏水溶液 腹腔注射 对猫仍有降压作用,且能抑制阻断颈总动脉的加压反应。
试验还证明野菊花对神经节及M-胆碱受体无明显影响,但有抗肾上腺素作用。
麻醉犬腹腔注射,不减少心输出量,而血管扩张,总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综合以上各点,认为野菊花的降压机理不是降低心输出量或阻滞交感神经节,也不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机制,而是通过抗肾上腺素和扩张外周血管,以及可能还和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有关。

4.抗病原微生物:野菊花水煎剂对强毒人型结核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5mg/ml,对堪萨斯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0mg/ml,对胞内分枝杆菌无作用,其抑菌原理是使细菌胞壁发生改变,破坏或消失,并使其超微结构明显破坏。
野菊花或野菊花枝叶1:5煎剂在试管内有抑制痢疾杆菌的功效,枝叶尚有抑制伤寒杆菌的功效。
野菊花煎剂对其它多种致病菌亦有抑制作用,MIC约在1:10-1:80之间,高浓度时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野菊花全草的抑菌作用强于花,鲜品强于干品,加热则效价降低。

野菊花煎剂还有延缓ECHO11病毒,疱疹病毒及流感病毒京科68-1株所致人胚肾或人胚肺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病变的作用,但对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及鼻病毒均无效。
此外,野菊花在试管内对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不同菌型无明显区别,而水煎剂强于醇浸制剂。

5.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体外试验,1:1280 浓度的野菊花煎剂,有促进人体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但其水煎剂液则无此作用。

6.其它作用:野菊花水煎醇沉制取物,50或150 mg 腹腔注射于银环蛇或眼睛蛇蛇毒中毒的小鼠,与对照组比较,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对尖吻蝮蛇毒中毒的小鼠,无治疗作用。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40ml,加热回流1h,滤过。
滤液挥下述方法度验:①取滤液1滴,点于滤纸上,喷洒三氯化铝试液,干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
②取滤液2ml,加镁粉少量及盐酸4-5滴,加热,显棕红色。

归经

归肺;肝经

性味

味苦;辛;性平

注意

脾胃虚寒者,孕妇慎用。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主疔疮;痈疽;丹毒;湿疹;皮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可用至30-60g。
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漱口或淋洗。

复方

①治疗疮:野菊花和黄糖捣烂贴患处。
如生于发际,加梅片、生地龙同敷。
②治一切痈疽脓疡,耳鼻咽喉口腔诸阳症脓肿:野菊花一两六钱,蒲公英一两六钱,紫花地丁一两,连翘一两,石斜一两。
水煎,一日三回分服。
③治夏令热疖及皮肤湿疮溃烂:用野菊花或茎叶煎浓汤洗涤,并以药棉或纱布浸药汤掩敷,一日数回。
④治胃肠炎,肠鸣泄泻腹痛: 野菊花三、四钱。
煎汤,一日二、三回内服。
⑤治肠凤:,野菊花六两,怀熟地八两,炮姜四两,苍术三两,地榆二两,北五味二两。
炼蜜为九梧桐子大;每服五钱,食前白汤送下。
⑥预防流脑:野菊花一斤。
将上药粉碎,加水十斤,熬煎至70% 煎液,过滤去渣。
在流脑流行期,用上项药液滴鼻二至三滴,每日两次。
⑦治大、小叶性肺炎,支气管炎,阑尾炎及一般急性炎症疾病:野菊花一两,一点红五钱,主银花藤叶一两,积雪草五钱,犁头草五钱,白茅根五钱。
水煎服,每日一至二剂。
⑧治泌尿系统感染:野菊花一两,海金砂一两。
水煎服,每日二剂。
⑨治扩散型肺结核:野菊花一两五钱,地胆草一两,兰香草二两。
水煎服,每日一剂。
⑩治头癣、湿疹、天泡疮:野菊花、苦楝根皮、苦参根各适量。
水煎外洗。

临床应用

1.预防感冒:将野菊花用沸水浸泡1小时,煎30分钟,取药液内服。
成人每次2钱,儿童酌减。
一般每月普遍投药1次,以往每年感冒3-5次者每两周投药1次,经常感冒者每周投药1次。
以100D人服药后的发病情况与上一年同时期相比较)发病率下降13.2% ;与居住邻近、条件基本相同而未服药的261人相对照,发病率亦显着为低。
同时对工19例慢性气管炎患者投药前后的复发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未投药时全部复发,投药后的复发率为38%。

2.治疗呼吸道炎症等:用100% 野菊花注射液,每次注射:2-4ml,六小 时1次。
疗上呼吸道感染40例,痊愈35例,好转1例;扁桃体炎20例,痊愈18例;气管炎20例,痊愈5例,好转n例。
用药后平均1-2天退热。
另有用50% 注射液每日肌肉注射2-3ml,治疗毒性扁桃体炎和其他急性炎症共81例,治愈率占49.4% ,有效率为95%。

3.治疗宫颈炎等:阴道经冲洗后,用野菊花粉涂敷宫颈,每日1次,3-5天为一疗程。
治疗慢性宫颈炎11例,7 例痊愈。
或用野菊花注射液局部治疗,观察宫颈炎、阴道炎、外阴溃疡等43例,有效率为90.7%,治愈率占35%。

4.治疗痈毒疖肿:成人每天用新鲜野菊花3-5两,煎分两次服:或捣取汁100ml左右,1次服下。
亦可捣敷患处,稍干即换。
对全身及头面部多发性疖肿,如外敷不便,可煎水浸洗局部。

5.治疗高血压病:将野菊花制成流浸膏,每毫升加单糖浆至5ml。
每服10ml,日服3次。
初步观察Ⅰ Ⅱ 期高血压病患者35例,息疗效达68.57% ,其中显效为17.14% ,轻度疗效为51.43% ,无效31.43% 。
对症状改善也有一定效果,半数以上病例的失眠、头胀、头痛、眩晕有所改善。

各家论述

1.《本草汇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
主妇人腹内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
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

2.《现代实用中药》:用于痈疽疗肿化脓病。

3.《苏州本产药材》:解毒疏风。
治目疾眩晕。

4.《浙江中药手册》:排脓解毒,消肿止痛。
治痈肿疗毒,天疱湿疮。

5.《江苏植药志》:治霍乱,腹痛。

6.《山西中药志》:疏风热,清头目,降火解毒。
治诸风眩晕,头痛,目赤,肿毒。

7.《江西草药》:治白喉,口疮,小儿高热抽搐等症。

8.《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高血压。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60761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