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椰子Cocos nucifera L.,以果肉汁和果壳入药。
果实成熟时采集,随时取肉汁及果壳供用。
甘,温。
果肉汁:补虚,生津,利尿,杀虫。
用于心脏病水肿,口干烦渴,姜片虫。
果壳:祛风,利湿,止痒。
外用治体癣,脚癣。
椰汁或椰肉适量;外用椰壳放炉上烧,用碗覆盖收集其蒸气,冷凝得馏油,加30%酒精混合后涂患处。
生长9个月的椰子,曾取汁试用于临床,紧急时作为静脉输液的代用品。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cos nuciferaL.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剖开果壳,除去果肉内的浆液,微晾即可。
置阴凉干燥处。
防虫。
生态环境:生于长热带地区海岸。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广西及云南。
椰子,大乔木,高15-30m,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
叶簇生茎顶;叶柄粗壮,长达1m以上;叶片羽状全裂,长3-4m;裂片多数,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长65-100cm,宽3-4cm;先端渐尖,革质。
肉穗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佛焰苞纺锤形,厚木质,最下部的长60-100cm或更长,老时脱落;雄花萼片3,鳞片状,长3-4mm;花瓣3片,卵状长圆形,长1-1.5cm;雄蕊6,长4mm;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阔圆形,宽约2.5cm;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
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长15-25cm,先端微具3棱,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木质坚硬,近基处有3萌发孔。
种子1颗,种皮薄,紧贴着白色坚实的胚乳,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汗空腔;胚基生。
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1.性状鉴别:本品呈心形,直径约5-10cm,有时纵剖成两瓣;种皮棕紫红色,具众多而凹陷的网状纹理,其一侧有数条纵理,种皮薄。
果肉厚约Icm,洁白色,内有大形空腔,新鲜食之香而可口,干时较硬,折断面光滑,富油性。
气微,味微甘。
如放置时间过长,胚乳变为淡黄,则有脂肪酸败气,味微辛辣。
2.显微鉴别:粉末特征:2.1.种皮石细胞长圆锥形或狭椭圆形,长40-70μm,直径20-30μm,淡黄色至棕黄色,壁孔明显或不甚明显。
2.2.导管孔纹和螺纹,直径10-30μm。
2.3.胚乳细胞多角形至长方形,内含油滴和少数棕色块状物。
2.4.种皮细胞呈棕色不规则。
椰子含油35%-45%。
油中含游离脂肪酸20%,羊油酸2%,棕榈酸,羊脂酸9%,羊蜡酸,油酸2%,月桂酸;还含豆甾三烯醇, 豆甾醇及岩藻甾醇,α-菠菜甾醇及甾醇。
碳水化合物约15%,主要有水苏糖,蔗糖,葡萄糖。
蛋白质不到5%,其中包括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等。
含维生素B1 173μg%,B5 103μg%,B2微量、α-生育酚700μg%,γ-生育酚γ-tocopherol)250μg%。
维生素C的含量以未成熟果中较高。
果核含甘露聚糖。
味微甘;辛;性平
补脾益肾;催乳。
主脾虚水肿;腰膝酸软;产妇乳汁缺少
内服:煎汤,6-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