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松鼠骨

拼音注音
Yán Sōnɡ Shǔ Gǔ
别名

臊挠子骨。
原动物岩松鼠又名:扫毛子、石老鼠

英文名
Sciurus, Squirre bone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松鼠科动物岩松鼠、侧纹岩松鼠的骨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iurotamia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2.Sciurotamias forresti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捉,捕后杀死,剥皮剔净肉,取骨骼置通风处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山区树林、丘陵岩石较多处。
以坚果及植物种子为食。

2.栖息于山区稀树灌丛、丘陵山地。
营半树栖或地栖生活。
早晚活动。
凡例坚果、种子、树叶为食。

资源分布:1.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及四川等地。

2.分布于广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及云南等地。

原形态

1.岩松鼠,外形似松鼠,体长约22cm,重达350g。
脸部有颊囊。
眼大,眼周有一黄白色环。
耳端无簇毛。
后肢较前肢长,后足跖被毛。
尾超过何等长一半以上。
体背部、四肢外侧被青黄色毛。
毛基为深灰色,中段为黑色,尖端为黄色。
腹面、四肢内侧为浅黄灰色。
颈部略带白。
眼与耳间色较黄,耳背部有灰色斑。
吻为深黑色。
尾毛稀疏而蓬松,杂有白色长毛。
夏毛较灰,冬毛偏黄。

2.侧纹岩松鼠,外形似赤腹松鼠。
体长18-25cm,重约380g。
耳大明显,长2.5-2.8cm。
前足爪粗壮而长。
后足跖完全裸出,并有一和表踝垫。
尾较短,为体长3/4。
体背暗棕褐色,体侧、面颊、耳背棕赭色。
眼周具棕黄色眼环。
两体侧从肩部到臀各有一条细窄白纹。
腹面淡棕黄以,胸腹中央线呈橙黄以而喉部具纯白喉斑。
其余与体背同色。
但尾背的毛长而蓬松,长毛近端处具白色,形成毛外缘的白色毛边。

性状

生药全长约200毫米左右。
骨骼上带有残肉及肌腱,头颅呈长椭圆形,上下颌带橙色门齿各一对,四肢弯曲,尾椎骨细长,排列成鞭状,有时并留有灰黄的毛。
气腥。

归经

肝经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
主跌打疼痛;骨折;腰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焙焦研粉,黄酒冲,5-15g。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活血祛瘀之功能。
主治跌打损伤。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104544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