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防风

拼音注音
Yún Fánɡ Fēnɡ
别名

竹叶防风、鸡脚暗哨、鸡足防风、西防风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竹叶西风芹、松叶西风芹和多毛西风芹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sli mairei Wolff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后,扎成把,再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3200m向阳山坡、稀疏林下、草丛中和旷地土坡。

生于海拔600-3100m的山坡、林下、灌丛或草丛中、也有生于干旱草坡的。

生于海拔1700-4500m的山坡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西南及广西等地。

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

分布于云南省西北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80cm。
全株光滑无毛。
根圆柱形,不分枝或1-2分枝,灰褐色,表面不平整,味略甜,根颈粗短,残留众多短小叶鞘纤维。
茎单一,中部以上有少数分枝,圆柱形,粗2-4mm,光滑无毛。
基生叶2至多数;叶柄长至18cm,叶片稍革质,略带粉绿色,一至二回三出式分裂,第一回羽片分裂处呈关节关,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急尖,长2-12cm,宽2-12mm,偶至4cm,全缘,边缘反曲,近平行脉3-10条,表面叶脉稍突起,背面叶脉显着突起;茎中部叶与基生叶相似,裂片稍狭,上部叶线形,常不分裂;序托叶短小,线形。
伞辐5-7,长1.5-3.5cm;小总苞片6-10,基部联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伞形花序有花12-18;花瓣黄色或淡黄色,近方形、长圆形或肾形,有3条棕红色脉纹,以中间一条最显着;萼齿细尖;花柱基圆锥形,较厚,有缺裂。
分生果卵状长圆形,略带紫色,横剖面略呈五角形,背棱细,稍突起;每棱槽,内有油管1-2,合生面有油管4。
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本种与竹叶西风芹的区别为:叶片为二至四回三出式全裂,末回裂片狭线形,极少为线状披针形,长0.7-6.5cm,宽达3mm。

本种与前2种的区别为:叶片3全裂,不成羽状分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长7-13cm,宽5-10mm;主脉突起,两面有白色短硬毛,以前面边缘及脉上较多;茎上叶细小,线状披针形。
花序梗有毛;总苞片和小总苞片均5-7,密被白色粗毛;花瓣外面有白色柔毛。
分生果卵状近球形,果柄密被白色粗毛;每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

性状

性状鉴别 竹叶西风芹 本品略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微弯曲,少分枝,长10-18cm,直径0.5-1cm。
表面凹凸不平,红褐色或灰褐色,有细纵纹及稀疏的扁平皮扎和须根痕。
根头部粗短,有横纹,被覆多数短小枯鞘纤维。
质坚实,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显菊花心,皮部黄白皮,占根的大部分,散生棕色油点,接近木部龙多,木部淡黄色。
气香,味微甜。

以根条粗壮、断面黄白色,油点多,气香,味甜者为佳。

松叶西风芹 根状部短,上端被覆较长枯鞘纤维。
根表面棕色或棕红色,断面皮部疏松,有裂隙。
气微香,稍带甜味。
余同上。

多毛西风芹 根头部粗短或稍长。
根圆锥形,较短,木质化,表面茶褐色。
气微弱,味淡略甜。
余同上。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竹叶西风芹 木栓细胞10-15列,直径22-62μm。
韧皮部油管多数,直径40-60μm,上皮细胞5-10个,身线1-2列,于韧皮部外侧稍弯曲。
木质部导管均为网纹,直径20-55μm,导管分子长103-153μm,端壁平或一端不尖。
木薄壁细胞非木化。
演粉粒甚多,直径5-15μm,多数呈圆球形至卵形,少数盔形,脐点呈点状或星状,层纹不可见,偶见2-3粒合成的复粒,分布于韧皮部与木质部薄壁细胞内。

松叶西风芹 木栓细胞5-11列,直径20-83μm。
韧皮部油管多数,直径40-62-μm,上皮细胞5-12个,油管含橙黄或橙红色物质。
木质部导管均为网纹,直径14-48μm,导管分子长70-270μm,木化,有的导管中充满棕红色侵填体,木质部内侧少数薄壁细胞木化或微木化。
射线细胞单列,于专皮部外侧呈波状弯曲。
淀粉粒多数,直径3-10μm,常呈多角形,少数球形脐点状或短缝状,亦可见数个分粒组成的复粒。

化学成分

竹叶西风芹含北美芹素,丝立尼亭,香柑内酯,花椒毒素,3'-O-当归酰基亥茅酚,十七碳-1,8-二烯-4,6-二炔-3, 1O-二醇,人参三醇。
竹叶西风芹的根中含有邪蒿二醇,异食用当归素,白花前胡定,二氢山芹醇当归酸酯,5-甲氧基补骨脂素,补骨脂素,乙酰伞形花内酯,表紫花前胡醇。

归经

归肺;肝;脾经

性味

味辛;微甘;性微温

注意

体虚多汗者禁服。

功能主治

祛风胜湿;止痛止痉。
主感冒;头痛;牙痛;胃脘胀痛;泄泻;风湿痹痛;瘫痪;破伤风;惊风;风疹;湿疹;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或泡酒。
外用:适量,煎汤洗。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2624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