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蛇,吹沙,沙沟鱼、沙鳁、叼浪鱼,沙竹,光鱼、油光鱼。
姚可成《食物本草》
为鰕虎鱼科动物刺鰕虎鱼的肉。
分布我国沿海各地,以南部尤多。
体长,前部略呈圆柱形,后部侧扁。
体长约10余厘米;头部大而长,头高稍低于体高。
吻长,前端钝圆,正中有一隆突。
眼中等大,呈背侧位。
眼间隔窄,稍凹。
口大,略成斜形。
下颌稍短,上颌后端终止于眼前缘的下方或稍后。
唇厚。
舌宽,前端呈截形。
齿尖锐,呈锥形,上、下颌均排列成狭带状。
鳃孔略向前下方延伸至胸鳍基底下方;峡部颇宽。
鳃耙短,甚粗。
体大部分被栉鳞,项及胸部被小圆鳞,头部除后头、颊上部及鳃盖上部被小圆鳞外,其他部分均无鳞。
体侧鳞纵列鳞46~50,横列鳞约17。
背鳍2,Ⅷ,14;第1背鳍较低,鳍棘细弱,平放时,不达第2背鳍起点。
第2背鳍较高,平放时,后部鳍条常可达尾鳍基部的副鳍条。
臀鳍12~13,起于第2背鳍第4鳍条的下方,约与第1背鳍等高。
胸鳍尖圆19~21,约与腹鳍等长。
腹鳍Ⅰ15。
尾鳍后缘呈尖圆形。
体上部灰褐色,下部较淡。
体侧有不明显的暗斑5~6个。
吻部色较深,颊部有暗色条纹。
背鳍有排列成3~5斜纵行的暗色斑点;尾鳍有波状横纹7~10条。
栖于沿海及河流中。
多居于水的下层。
以小虾、小鱼等为食。
《本草求真》:"入脾、胃。
"
甘咸,平。
①《纲目》:"甘,平,无毒。
"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温,无毒。
"
③《医林纂要》:"甘咸,平。
"
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生痰助火。
"
①《纲目》:"暖中益气。
"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行血脉,消谷、肉。
"
③《医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
鲨、舵、吹沙、重唇、沙沟鱼、沙鳁、呵浪鱼、沙竹、光鱼、油光鱼
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
1.《尔雅》郭摸注:吹沙、小鱼,体圆而有点。
2.《纲目》:此非海中沙鱼,乃南方溪涧中小鱼也。
居沙沟中,吹沙而游,哑沙而食,鲍者肉多形圆,陀陀然也。
鲨大看长四、五寸,其头尾一般大,头状似鳟,体圆似鳝,厚肉、重唇、细鳞,黄白色,有黑斑点文,背有留刺甚硬,其尾不歧,小时即有子,味颇美。
药材基源:为鰕虎鱼科动物刺鰕虎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态环境:为近海及河口下层的肉食性小型鱼类。
以虾、小鱼等为食。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刺鰕虎鱼,体前部略呈圆柱形,后部侧扁,体长10-15cm。
头大而长。
吻长,前端钝圆,正中稍隆突。
眼中等大,背侧位,眼间隔窄。
口大,前位,口裂略斜,唇厚。
牙尖锐,锥形,上、下颌牙均排列成狭带状,上颌牙较大,下使牙较小。
鳃孔大,鳃耙3+8。
头后部、颊上、鳃盖上部及项与胸部被小圆鳞,体大部分被栉鳞。
体侧纵列鳞46-50,横列鳞约17。
背鳍3,分离,第1背鳍Ⅷ-Ⅸ,质柔韧;第2背鳍Ⅰ-13。
臀鳍I-11,约与第1背鳍等高。
胸鳍20,尖圆,约与腹鳍等长。
尾鳍后缘尖圆形。
体背侧黄绿色,下部较淡。
胸鳍、腹鳍、臀鳍均黄色。
背鳍和尾鳍蓝灰色。
体侧正中有不明显的大型暗色斑点一纵列,直达尾鳍基底。
背鳍具排列成3-5余行的暗色斑点。
尾鳍有波状横纹7-9条。
刺鰕虎鱼肉含维生素B12,肌动球蛋白,卵磷脂,蛋白质,脂肪,糖类及与河豚毒素相似的神经毒素。
还含类胡萝卜色素:胡萝卜二醇,叶黄素,玉米黄素,β胡萝卜素,隐黄质,蝲蛄素,3-羟基-β,ε-胡萝卜-3,4-二酮。
脾;胃;肾经
味甘;咸;性平
不宜久食。
温中益气;补肾壮阳。
主虚寒腹痛;胃痛;疳积;消化不良;阳痿;遗精;早泄;小便淋沥
内服:煎汤,30-90g。
1.《纲目》:暖中益气。
2. 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通血脉。
3.《医林篱要》:利小水,通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