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天膏

《中药大辞典》:霞天膏

拼音注音
Xiá Tiān Gāo
出处

《药性裁成》

来源

为牛科动物黄牛肉经熬炼而成之膏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牛肉"条。

化学成分

固体部分主要是种种含氮物质,如:肌酸,黄嘌呤,次黄质,牛磺酸,明胶。
分子量较低的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尿酸,尿素,氨。
又含不含氮的化合物,如:脂肪,乳酸,糖元,无机盐。
以上诸种物质,大都是牛肉的原来成分,但如明胶主类,则大部分是在制作中变化而产生的。

性味

《本草经疏》:"味甘,温,无毒。
"

功能主治

补气益血,健脾安中。
治虚劳羸瘦,中风偏废,脾虚痞积,消渴。

①《韩氏医通》:"凡沉疴痼疾,癫狂风痫,痞积疮疡,一切有形之病及妇人症瘕,皆用霞天膏投所宜煎剂,汗吐下攻去污败虫物。
"

②《本草经疏》:"主中风偏废,口眼歪斜,痰涎壅塞,五脏六腑留痰宿饮,癖块,手足皮肤中痰核。
"

用法用量

内服:溶化冲或入丸剂。

复方

①治大病后极虚羸瘦:霞天膏每斤入茯苓四两,炖熔,空腹酒服三,四钱。

②治肥盛多痰:霞天膏每斤入半夏曲四两,广皮二两,丸服。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胃病则水谷不能以时运化,羁留而为痰饮;壅塞经络则为积痰、老痰、结痰等证;阴虚内热生痰则为偏废、口眼歪斜;留滞肠胃则为宿饮癖块;随气上涌则为喘急迷闷;流注肌肉则为结核。
王隐君论人之诸疾,悉由于痰。
然而痰之所生,总由于脾胃虚,不能运化所致。
惟用霞天膏以治诸痰症者,盖肉者胃之味也,以脾胃所主之物,治脾胃所生之病,故能由肠胃而渗透肌肤毛窍,搜剔一切留结也,阴虚内热之人,往往多痰,此则由于水涸火炽,煎熬津液,凝结为痰,胶固难散者,亦须以此和竹沥、贝母、橘红、苏子、栝楼根、枸骨叶之类消之;或以橘皮、白茯苓、苏子、白豆蔻仁、半夏、苍术为曲,治脾胃积痰;或以橘皮、贝母、苏子、栝楼根及仁、蓬砂为曲,治积热痰结。
"

制法

取精牛肉去净筋膜,洗净,入锅内加清水淹没,煎熬24小时,榨取肉汁,将渣再煎一次,然后合并滤清,入锅加黄酒收膏,膏成,倒入盘内,俟冷,切成小块,放透风处晾干。

《韩氏医通》:"黄牯牛一具,洗净,取四腿、项、脊,去筋膜,将精肉切成块子如栗大,秤三十斤、或四、五十斤,于静室以大铜锅,加长流水煮之,不时搅动;另以一新锅煮沸汤,旋加,常使水淹肉五、六寸,掠去浮沫,直煮至肉烂如泥,漉去渣;却将肉汁以细布漉小铜锅,用一色桑柴文武火候,不住手搅,不加熟水,只以汁渐如稀饧,滴水不散,色如琥珀,其膏成矣。
大概每肉十二斤,可炼膏一斤为度,磁器盛之。
寒天久收若生霉,用重汤煮过;热天冷窨之,可留三日。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霞天膏

拼音注音
Xiá Tiān Gāo
英文名
Extract of beef
出处

出自《药性裁成》。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的肉经熬炼而成之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
食植物性饲料。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原形态

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
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
眼、耳都较大。
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
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
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

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
四肢较短,蹄较大。
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
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化学成分

固体部分主要是种种含氮物质控口:肌酸,黄嘌吟,次黄质.牛磺酸,明胶,分子量较低的蛋白质、胨类肽类〔如肌肽、鹅肌肽〕,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尿酸,尿素,氨。
尚含不含氮的化合物,如:脂肪,乳酸,糖元,无机盐。
以上诸种物质,大都是中肉的原来成分;明胶之类;则大部分是在制作中变化而产生的。

炮制

取精中肉去净筋膜,洗净,人锅内加清水淹没,煎熬24小时,榨取肉汁,将渣再煎一次,然后合并滤清,入锅加黄酒收留,督成,倒入盘内,候冷,切成小块,放透风处晾干。
《韩氏医通》:黄枯中一具,洗净,取四腿、项、脊,去筋膜,将精肉切成块子如栗大,秤三十斤、或四、五-卜斤,于静室以大铜锅,加长流水煮之,不时搅动;男以一新锅煮沸汤,旋加,常使水淹肉五、六寸,掠去浮沫,直煮至肉烂如泥,滴去渣;却将肉计以细布渡小铜锅,用一色桑柴文武火候,不住手搅,不加熟水,只以汁渐如稀扬,滴水不散,色如琉璃,其督咸矣。
大概每肉十二斤,可炼胃一斤为度,倔器盛之。
寒天久收若生霉,用重汤煮过;热天冷窖之,可留三日。

归经

脾经

性味

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

健脾胃;补气血;润燥化痰。
主虚劳赢瘦;中风偏废;痰饮痞积;皮肤痰核

用法用量

内服:化冲,9-15g;或入丸剂。

各家论述

1.《本草经》:胃病则水谷不能以时运化,留而为痰饮;蛮塞经络则为积痰、老痰、结痰等证:阴虚内热生痰则为偏废、口眼歪斜;留滞肠胃则为宿铁癖块;随气上涌则为喘急迷闷;流注肌肉则为结核。
王隐君论人之诸痰,悉由于痰。
然而痰之所生,总由于脾胃虚,不能运化所致。
惟用霞天膏以治诸痰症者,盖肉者胃之味也,以脾胃所主之物,治脾胃所生之病,故能由肠胃而渗透肌肤毛窍,搜剔一切留结也。
阴虚内热之人,往往多痰,此则由于水涸火炽,煎熬津液,凝结为痰,胶固难散者,亦须以此和竹沥贝母、橘红、苏子、括楼根、枸骨叶之类消之;或以橘皮、白茯苓、苏子、白豆蔻仁、半夏、苍术为曲,治脾胃积痰;或以橘皮、贝母、苏子、括楼根及仁、蓬砂为曲,治积热痰结。

2.《韩氏医通》:凡沉病疯疾,蹦狂风疯,痞积疮疡,切有形之病及妇人濒瘸,皆用露天育投研宜煎剂,汗吐下攻去污败虫物。

3.《本草经疏》:空中风偏废,口眼歪斜,痰涎强塞,五脏六腑留痰宿饮,瘸块,手足皮肤中痰核。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7728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