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莶草,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枚草,猪膏草,粘糊菜,希仙、虎莶,黄猪母,肥猪苗,母猪油,亚婆针,黄花草、猪母菜,棉苍狼、粘强子,粘不扎,棉黍棵,绿莶草,大叶草,虾钳草、铜锤草,土伏虱、金耳钩、有骨消,猪冠麻
《唐本草》
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全草。
夏季开花前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至半干后,再置通风处晾干。
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北部。
以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①腺梗豨莶
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
茎直立,常带紫色。
枝上部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和紫褐色腺毛,叶对生,有柄;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9~14厘米,宽4~9厘米,基部楔形,下延成翼柄,先端尖,叶缘有不规则的锯齿,两面均密被长柔毛;通常上部叶逐渐变小,成长椭圆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排列成圆锥状;总花梗密被长柔毛和腺毛,分泌粘液;总苞片2层,外层苞片5枚,线状匙形,内层苞片10~12枚,倒卵形兜状,内外层苞片皆有腺毛。
花杂性,黄色,边缘为舌状花,雌性,先端3浅裂;柱头2裂;中央为管状花,两性;先端5裂;雄蕊5,子房下位,柱头2裂。
瘦果倒卵形,微弯,有4棱,黑色,无冠毛。
花期8~10月。
果期9~12月。
生于山坡或路旁。
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
②豨莶
与上种相似,花梗和枝上部密被短柔毛。
叶片阔卵状三角形至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浅裂或粗齿。
生山坡、林缘及路旁。
分布秦岭及长江以南。
③毛梗豨莶,又名:少毛豨莶。
一年生草本,高35~100厘米。
外形与上种很相似,但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灰白色短柔毛,叶片及瘦果也较小。
花期8~10月。
果期10~11月。
生长于山坡及路边杂草中。
分布长江以南及西南等地。
以上三种植物的根、果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干燥全草,茎方柱形,略具四棱,侧面下陷成纵沟,灰绿色至灰棕色,有时带紫棕色,被有灰白色柔毛.分校对生,上有叶柄的环形残痕,形成明显的节。
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白色髓部。
叶对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绿色,上下面均有灰白色柔毛,纸质而脆。
在茎顶或叶腋间有时可见黄色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可见点状腺毛。
气微,味微苦。
以茎粗、叶多、花未开放、灰绿色者为佳。
腺梗豨莶含豨莶苦味质及生物碱。
①抗炎作用
毛梗豨莶与海州常山以1:2混合之水煎剂10克/公斤给予大鼠,对鸡蛋清性关节肿胀有抑制作用,如单用毛梗豨莶则无明显抑制作用。
②降压作用
豨莶的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
豨莶草:拣去杂质,除去残根与老梗,先抖下叶另放,将梗洗净,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
制豨莶草:取净豨莶草段,用黄酒拌匀,俟酒吸干后,置蒸笼内蒸焖,取出晒至半干,再蒸至黑色为度。
入肝、脾、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肾二经。
"
②《本草汇言》:"入手、足少阳经。
"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
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有小毒。
"
②《本经逢原》:"苦微辛,寒,有小毒。
"
阴血不足者忌服。
①《唐本草》:"多则令人吐。
"
②《本草经疏》:"凡病人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肿、肾两亏,阴血不足,不因风湿所中而得者,不宜服之。
"
③《本草述》:"忌铁。
"
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
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无力,疟疾,急性肝炎,高血压病,疔疮肿毒,外伤出血。
①《唐本草》:"主热匿,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
""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捣封之。
汤渍、散敷并良。
"
②《本草拾遗》:"主久疟,痰饮,生捣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虫蚕咬,蠼螋溺疮。
"
③《开宝本草》:"疗虎及狗咬疮。
"
④《本草图经》:"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
亦能行大肠气。
""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
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
"
⑤《履巉岩本草》:"医软瘫风疾,筋脉缓弱。
为末,酒调服。
"
⑥《滇南本草》:"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白癜风,须眉脱落等症。
"
⑦《本草经疏》:"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
"
⑧《分类草药性》:"明目,黑发,滋阴养血。
"
⑨《贵州民间方药集》:"润肺止咳。
"
⑩《广西中药志》:"其叶外敷虾钳疮。
"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降压,祛风止痛。
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风湿痹痛;蛇虫咬伤。
"
内服:煎汤,3~4钱;捣汁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①治风、寒、湿三气着而成痹,以致血脉凝涩,肢体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结,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预防中风痿痹之病:豨莶草不拘多寡,去梗取叶,晒干,陈酒拌透,蒸过晒干,再拌再蒸,如法九次。
晒燥,为细末,贮听用,蜜丸,早空心温酒吞服四、五钱。
②治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内湿外邪,传于四肢脉络,壅塞不舒,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凡辛劳之人,常患此症,状似风瘫:地梧桐一斤,豨莶草八两。
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
早晚以白滚汤送下四钱,或单用臭梧桐二两,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其痛即瘥,或煎汤洗手足亦可。
忌食猪肝、羊血、番茄等物。
③治疠风脚弱:豨莶草一斤,当归、芍药、热地各一两,川乌六钱,羌活、防风各一两。
为末,蜜丸。
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
④治中风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筋骨挛强,腰脚无力等证:豨莶三斤,蕲蛇二条,人参、黄耆、枸杞子、川萆薢、於白术、当归身各八两,苍耳子、川芎、葳灵仙、半夏曲各四两,沉香二两。
共十三味,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送下。
⑤治疟疾:豨莶草一两。
每天一剂,两次煎服,连服三天。
⑥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黄花草五钱,山栀子一钱,铁锈钉二枚。
按病情可加三叉枪适量。
加水800毫升,煎成300毫升。
每天一剂,两次煎服。
⑦治发背丁疮:豨莶草、五叶草、野红花、大蒜等分。
擂烂,入热酒一碗,绞汁服,得汗效。
⑧治痈疽肿毒,一切恶疮:豨莶草一两,乳香一两,白矾半两。
为末。
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毒重者连进三服,得汗妙。
⑨治蜘蛛咬伤及狗咬、其它虫咬:豨莶草,捣烂敷患处。
⑩治风气行于肠胃泄泻:火枚草,为末,醋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⑾治翻胃及脾间诸疾,腹痛泄泻:皱面地葱花,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蜜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候。
⑿治肠风下血:豨莶叶,酒蒸为末,炼蜜丸。
每服三钱,白汤下。
治疗疟疾:取干豨莶草1~1.5两,每日2次煎服,连服2~3天。
小儿递减。
临床观察63例,结果症状控制者55例,无效8例。
有效率达87.3%。
但有5例复发。
①《纲目》:"豨莶,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
生则性寒,熟则性温,云热者非也。
"
②《本草通玄》:"豨莶,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为生寒熟温,理或有之,以为生泻热补,未敢尽言,岂有苦寒搜风之剂,一经蒸煮,便有补益之功耶?世俗以慎微《本草》誉之太过,遂误认为风家至宝,余少时亦信之,及恪诚修亭,久用无功,始知方书未可尽凭也。
古人所谓补者,盖以邪气去则正气昌,非谓其本性能补耳。
"
③《本草正》:"豨莶,气味颇峻,善逐风湿诸毒,用蜜酒层层和洒,九蒸九曝,蜜丸,空心酒吞,多寡随宜。
善治中风口眼歪斜,除湿痹,腰脚痿痛麻木。
生者酒煎逐破伤风危急,散撤麻疔,恶毒恶疮,浮肿,虎伤狗咬,蜘蛛虫毒,或捣烂封之,或煎汤,或散敷并良。
其扫荡功力若此,似于元气虚者非利。
"
④《本草述》:"有云,豨莶制如法,大益气血,四肢不遂,大有功。
又曰,古方愈风汤、四白丹,药多辛散,恐非类中所宜。
半身不遂病久,补气血、化痰药外,更常服豨莶丸佳。
又云,口眼歪势缓者,豨莶尤佳。
合而参之,则此味止宜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证,似不能疗中藏奄忽之证也。
盖中藏证是阴不能御阳,风火相煽,致阴已离阳,所谓升降息而气立孤危者也,至是以索益元气之剂,以求生于万一,毋亦后时而济于存亡之数乎,固不得责其效于兹药也。
""凡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外因风湿者,生用,不宜熟;若内因属肝肾两虚,阴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
"
⑤《本草新编》:"豨莶入肾。
然散人真气,最不宜服。
不宜用而入之兹编者何也?盖肾经之药,药品中最少,肾犯风邪湿气,又最难治,姑存之以治肾中风湿之病。
中风之症,必问其腰间素有水湿之癣否?有水湿之癣,又必问其肾囊之干湿若何。
肾中有风,其人必然腰痛而重,肾中有湿,其人必然囊破而痒。
即用豨莶,亦必与人参、白术大剂共用。
至于湿痹腰脚酸疼之症,又必加入苡仁、茯苓、黄芪、芡实同施,始万全也。
""夫豨莶未尝无功,余虑人误认补味而常用之耳。
风入肾者最难治,存豨莶而不删去者,正备妙用耳。
不然,防己可祛肾内之风湿,存防己何必复取豨莶?正以豨莶功用胜于防己,其耗散精血亦逊于防己,所以存防己而仍存豨莶。
盖防己治肾内之风湿,止可一用以出奇,不可再用以贻害,若豨莶则不妨一用而至于再用,但不可久用耳。
"
⑥《本草正义》:"豨莶,生时气臭味涩,多服引吐,盖性本寒凉,而气猛烈,长于走窜开泄,故能治热烦痈毒而吐痰疟;及其九次蜜酒蒸晒,和蜜为丸,则气味已驯,而通利机关,和调血脉,尤为纯粹,凡风寒湿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洵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
"
此外,在广东、广西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防风草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
参见"防风草"条。
云南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多苞糙苏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
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猪膏草、皱面地葱花、豨莶草、粘糊菜、希仙、虎莶、黄猪母、肥猪苗、母猪油、亚婆针、棉花狼、粘强子、粘不扎、虾钳草、铜锤、草、土伏虱、金耳钩、有骨消、黄花草、猪母菜、猪冠麻叶、四棱麻、大接骨、老奶补补丁、野芝麻、毛檫拉子、大叶草、棉黍棵、老陈婆、油草子、风湿草、老前婆、野向日葵、牛人参、大叶草
出自《唐本草》;1.《唐本草》:豨莶,叶似酸浆而狭长,花黄白色,田野皆识之。
猪膏莓,叶似苍耳,茎固有毛,生下湿地,所在皆有。
2.《蜀本草》:《图经》云,高二尺许,子青黄,夏采叶用,所在下湿地有之。
猪膏莓,叶似苍耳,两枝相对,茎叶俱有毛,黄白色,五月、六月采苗,日干之。
3.《本草图经》:豨莶,春生苗,叶似芥菜而狭长,文粗,茎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结实,颇似鹤虱,夏采叶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豨莶、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2.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 [S.orientalis L.f .pubescens Makino]3.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 [S.orientalis f. glabrescens Makino]
采收和储藏:夏季开花前或花期均可采收。
割取地上部分,晒至半干时,放置燥通风处,晾干。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00-2700m的山野、荒草地、灌丛及林下。
2.生于海拔100-3400m的山坡、灌丛、林中或路旁。
3.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坡、路旁草地及灌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西南及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3.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1.豨莶 一的生草本,高30-100cm。
切直立,上部分枝常成复二歧状,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
叶对生;基部叶花期枯萎;叶部叶三角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cm,宽1.8-6.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边缘有不规则的浅裂或粗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具腺点,两面被毛,三出基脉,侧脉及网脉明显;上部叶渐小,卵状长圆形,边缘浅波状或全缘,近无柄。
头状花序多数,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花梗长1.5-4cm,密生短柔毛;总苞阔钟状;总苞片2层,叶质,背面被紫褐色头状具柄的腺毛,外层苞片5-6枚,线状匙形或匙形,开展,长8-11mm,宽约1.2mm;内层苞片卵状长圆表或卵圆形,长约5mm,宽约1.5-2.2mm;外层托片长圆形,内弯,内层托片倒卵状长圆形;花黄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长约0.7mm;两性管状花上部钟状,上端有4-5卵圆形裂片。
瘦果倒卵圆形,有4棱,先端有灰褐色状突起,长3-3.5mm,宽1-1.5mm。
花期4-9月,果期6-11月。
2.腺梗豨莶 与豨莶的区别在于;花梗和分枝的上部被紫褐色头具柄的密腺毛和长柔毛;中部以上的地卵圆形或卵形,边缘有尖头齿;分枝非二歧状。
总苞背面密被紫褐色头状盼柄腺毛;舌状花的花冠管部长1-1.2mm,舌片先端2-3齿裂,有时5齿裂。
瘦果4棱,先端有灰褐色球状突起。
花期5-8月,果期6-10月。
3.毛梗豨莶 与前2种的不同点在于;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的短柔毛;叶片卵圆形,有时二角状卵形,边缘有规则的齿;茎上部分枝非二歧状。
总苞片背面密被紫褐色头状有柄的腺毛;托生倒卵状长圆形,背面疏被头状具柄腺毛。
花期4-9月,果期6-11月。
生物学特性 多野生于山坡、路边、荒地,适应性强。
喜温暖、湿润环境,在富含腐殖质的肥沃粘土和吵质壤土中生长好,产量高。
土壤水分不定较多,否则易引起根部腐烂。
低洼、积水地区不适栽培。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可育苗和直播。
育苗:秋收后将土地耕深20cm左右,来年谷雨前复耕1次,每1hm2施堆肥75000-105000kg,整平作畦,播种,每1hm2用种3.75kg,覆土1-1.5cm,播后浇水,15-17d出苗,苗高5-10cm时间苗,苗距5cm。
北方麦收后进行整地,施肥,作畦移栽,每畦2行,行距45cm,株距30cm。
直播,芒种前10d,在麦地行间开沟,深3cm,覆土2cm。
每4hm2用种最7.5kg,播后浇水。
麦收后苗高7-10cm时,行距45cm,株距30cm。
田间管理 直播地苗高6-10cm时,即行浇水和锄草。
苗高30-45cm时追施人粪尿或饼肥,施后浇水,或每1hm2施硫酸铵75kg。
在植物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
性状鉴别 豨莶 茎圆柱形,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沟及细纵纹,枝对生,节略膨大,密被白色短柔毛;质较而脆,易折断,断面明显的白色髓部。
叶对生,多脱落或破碎;完整的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cm,宽1.8-6.5cm,先端钝尖,基部宽楔形下延成翅柄,边缘有不规则浅裂或粗齿;两面被毛,下表面有腺点。
有时在茎顶或叶腋可见黄色产砂状花序。
气微,味微苦。
腺梗豨莶 本品枝上部被长柔毛和紫褐色腺点;叶片圆形或卵形,边缘有不规则小锯齿。
毛梗豨莶 本品枝上部疏生平伏短柔毛,叶片较小,边缘锯齿规则。
以枝嫩、叶多、色深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花梗表皮及花粉粒特征:豨莶 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
花梗表皮可见单细胞头及双细胞柄或多细胞头而柄部细胞排成2行的腺毛。
非腺毛有二种,一种较长,先端锐尖,由2-4-8个的腺毛,长110-368-758μm;另一种较短,多弯曲,壁极薄,由4-6-12个细胞组成,长30-130-272μ。
花粉粒圆形,直径约30μm,表面具有较密的刺状突起,具萌发孔3个。
腺梗豨莶 可见单细胞头双细胞柄、多细胞头而柄部细胞排成2行或多细胞头而柄部细胞排成3行的腺毛。
行梗豨莶 公可见单细胞头双细胞柄的腺毛。
豨莶草注射液的小鼠ivLD50为45.54±1.44g/kg,平均可信限率为 0.0316。
小鼠ip给药最大耐受倍数为人用量的400倍。
1.豨莶 茎中含9β-异丁酰氧基木香烯内酯,9β-羟基-8β-异丁烯酰氧基木香烯内酯,8β-异丁酰氧基-14-西藏基-木香烯内酯,14-羟基-8β-异丁酰氧基木香烯内酯,9β,14-二羟基-8β-异丁酰氧基木香烯内酯,8β,9β-二羟基-1β,10α-环氧-11β,13-二氢木香烯内酯,14-羟基-8β-异丁酰氧基-1β,10α-环氧木香烯内酯,15-羟基-9α-乙酰氧基-8β异丁酰氧基-14-氧代买兰坡草内酯-15羟基-8β-异丁酰氧基-14-氧代买兰坡草内酯,19-乙酰氧基-12-氧代-10,11-二氢牻牛儿基橙花醇,19-乙酰氧基-15-氢过氧-12-氧代-13,14E-去氢-10,11,14,15,-四氢牻牛儿基橙花醇,19-乙酰氧基-15-羟基-12-氧代-13,14E-去氢-10,11,14,15-四氢牻牛儿基橙花醇,2β,15,16-三羟基-对映-8-海松烯-[2β,15,16,-TCMLIBihydroxy-ent-pimar-8-ene],15,16-二羟基-2-氧代-对映-8-海松烯[15,16-dihydroxy-2-oxo-ent-pimar-8-ene],15,16,18-三羟基-2-氧代-对映-8-海松烯[15,16,18-TCMLIBihydroxy-2-oxo-ent-pimar-8-ene],1α-乙酰氧基-2α,3α-环氧异土木香内酯。
2.腺梗豨莶 全草含腺梗豨莶甙,腺梗豨莶醇,腺梗豨莶酸,对映-16β,17,18-贝壳杉三醇,对映-16β,17-二羟基-19贝壳杉酸17-羟基-19-贝壳松酸,大花沼兰酸,奇任醇,谷甾醇,胡萝卜甙,16αH-16,19-贝壳松二酸。
3.毛梗豨莶 全草含豨莶精醇,稀中含奇任醇,16-乙酰基奇任醇,异亚丙基奇任醇。
1.抗炎作用:莶苦味醇酸,每天50mg/kg,po10天,用蛋白热凝固法和大鼠脚肿法证明有抗炎作用。
2.降压作用和血管舒张作用:猫试验证明,莶草煎剂ip有降压作用,可持续约1.5小时,其乙醇一水浸液亦有效。
莶草提取液能使保留神经的兔耳血管扩张,并阻断刺激神经引起的缩血管反应,对离体兔耳血管则无舒张作用。
由此认为其血管舒张作用是通过对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抑制而产生的,莶草提取液不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因此它并非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
3.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莶草水煎3小时,共三次,合并煎液浓缩至1ml含1g生药,小白鼠随机分为三批各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均给予莶草煎剂0.2mlip给药,每天一次。
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无菌生理盐水。
第一批鼠共给药6天,于4天腹腔加注6%淀粉肉汤1.0ml,7天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百分率和吞噬指数;血清溶菌酶活性;摘眼球取血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
第二批鼠给药7天,于给药2天腹腔加注20%绵羊红细胞0.2ml。
D8检测:血清抗体滴度;血涂片细胞内DNA和RNA啶橙荧光染色。
第三批鼠给药7天,8天检测:Ea和Et花环形成率;胸腺和脾脏称重。
结果见表1和表2,表明莶草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对家兔血栓形成的影响:选取家兔10只,随机分为iv给药的莶草组和维脑路通组,结果I组给药前血栓湿重与给药后血栓湿重差异显着(P
5.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莶草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后血流恢复,有显着促进使用抑制活性达30-40%,莶甙在20-40mg/kg 剂量时,对大鼠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
1.豨莶草:拣去杂质,除去残根与老梗,先抖下叶另放,将梗洗净,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
2.取净豨莶草段,用黄酒拌匀,俟酒吸干后,置蒸笼内蒸焖,取出晒至半干,再蒸至黑色为度。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2g,加水适量,置温水浴中加热温浸30min,滤过。
取滤液2ml置试管中,加斐林试剂2-3滴,置水浴上加热5-10min,有红棕色沉淀发生。
取本品粗粉2g,加75%乙醇10ml,温浸20min,滤过。
取滤液2-3滴,滴在滤纸上,置紫外光灯下检视。
腺梗豨莶和豨莶显亮蓝色荧光;毛梗豨莶显淡蓝绿色荧光。
归肝;肾经
味苦;辛;性寒;小毒
阴血不足者忌服。
1.《唐本草》:多则令人吐。
2.《本草经疏》:凡病人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脾、肾两亏,阴血不足,不因风湿所中而得看,不宜服。
3.《本草述》:忌铁。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争毒。
主风湿痹痛;筋骨不利;腰膝无力;半射不遂;高血压病;疟疾;黄疸;痈肿;疮毒;风疹湿疮;虫兽咬伤
内服:煎汤,9-12g,大剂里30-60g;捣汁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豨莶散、豨桐丸
①治风、寒、湿三气着而成痹,以致血脉凝涩,肢体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结,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预防中风痿痹之病:豨莶草不拘多寡,去梗取叶,晒干,陈酒拌透,蒸过晒干,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晒燥,为细末,贮听用,蜜丸,旱空心温酒吞服四、五钱。
②治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内湿外邪,传于四肢脉络,壅塞不舒,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凡辛劳之人,常患此症,状似风瘫:地梧桐一斤,豨莶草八两。
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
早晚以白滚汤送下四钱,或单用臭梧桐二两,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其痛即瘥,或煎汤洗手足亦可。
忌食猪肝、羊血、番茄等物。
③治病风脚弱:豨莶草一斤,当归、芍药、熟地各一两,川乌六钱,羌活、防风各一两。
为末,蜜丸。
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
④治中风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筋骨挛强,腰脚无力等证:豨莶三斤,蕲蛇二条,人参、黄耆、枸杞子、川萆、放白术、当归身各八两,苍耳子、川芎、葳灵仙、半夏曲各四两,沉香二两。
共十三味,俱为细末,炼蜜九如梧桐子大。
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送下。
⑤治疟疾: 豨莶草一两。
每天一剂,两次煎服,连服三天。
⑥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黄花草五钱,山栀子一钱,铁锈钉二枚。
接病情可加三叉枪适量。
加水800毫升,煎成300毫升。
每天一剂,两次煎服。
⑦治发背丁疮:豨莶草、五叶草、野红花、大蒜等分。
擂烂,入热酒一碗,绞汁服,得汗效。
⑧治痈疽肿毒,一切恶疮: 豨莶草一两,乳香一两,白矾半两。
为末。
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毒重者逐进三服,得汗妙。
⑨治蜘蛛咬伤及狗咬、其它虫咬:豨莶草,捣烂敷患处。
⑩治风气行于肠胃泄泻:火杴草,为末,醋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治翻胃及脾间诸疾,腹痛泄泻:皱面地葱花,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蜜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候。
治肠风下血: 豨莶叶,酒蒸为末,炼蜜丸。
每服三钱,白汤下。
治疗疟疾:取干豨莶草 1-1.5两,每日2次煎服,连服2-3天。
小儿递减。
临床观察63例,结果症状控制者55例,无效8例。
有效率达87.3%。
但有5例复发。
1.《纲目》:豨莶,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
生则性寒,熟则性温,云热者非也。
2.《本草通玄》:豨莶,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为生寒熟温,理或有之,以为生泻熟补,未敢尽信,岂有苦寒搜风之剂,一经蒸煮,便有补益之功耶?世俗以慎微《本草》誉之太过,遂误认为风家至宝,余少时亦信之,及恪诚修事,久用无功,始知方书未可尽凭也。
古人所谓补者,盖以邪气去则正气昌,非谓其本性能补耳。
3.《本草正》:豨莶,气味颇峻,善逐风湿诸毒,用蜜酒层层和涵,九蒸九曝,蜜丸,空心酒吞,多寡随宜。
善治中风口眼歪斜,除湿痹,腰脚痿痛麻木。
生者酒煎逐破伤风危急,散撒麻疔,恶毒恶疮,浮肿,虎伤狗咬,蜘蛛虫毒,或捣烂封之,或煎汤,或散敷并良。
其扫荡功力若此,似于元气虚者非利。
4.《本草述》:有云,豨莶制如法,大益气血,四肢不遂,大有功。
又曰,古方愈风汤、四白丹,药多辛散,恐非类中所宜。
半身不遂病久,补气血、化痰药外,更常服豨莶丸佳。
又云,口眼歪斜缓者,豨莶尤佳。
合而参之,则此味止宜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证,似不能疗中藏奄忽之证也。
盖中藏证是阴不能御阳,风火相煽,致阴已离阳,所谓升降息而气立孤危者也,至是以索益元气之剂,以求生于万一,毋亦后时而济于存亡之数乎,固不得责其效于兹药也。
凡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外因风湿者,生用,不宜熟;若内因属肝肾两虚,阴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
5.《本草新编》:豨莶入肾。
然散人真气,最不宜服。
不宜用而人之兹编者何也?盖肾经之药,药品中最少,肾犯风邪湿气,又最难治,姑存之以治肾中风湿之病。
中风之症,必问其腰间索有水湿之癣否?有水湿之癣,又必问其肾囊之干湿苦何。
肾中有风,其人必然腰痛而重,肾中有湿,其人必然囊破而痒。
即用豨莶,亦必与人参、白术大剂共用。
至于湿痹腰脚酸疼之症,又必加入苡仁、茯苓、黄芪、芡实同施,始万全也。
夫豨莶未尝无功,余虑入误认补味而常用之耳。
风入肾者最难治,存豨莶而不删去者,正备妙用耳。
不然,防己可祛肾内之风湿,存防己何必复取豨莶?正以豨莶功用胜于防已,其耗散精血亦逊于防己,所以存防己而仍存豨莶。
盖防己治肾内之风湿,止可一用以出奇,不可再用以贻害,若豨莶则不妨一用而至于再用,但不可久用耳。
6.《本草正义》:豨莶,生时气臭味涩,多服引吐,盖性本寒凉,而气猛烈,长于定窜开泄,故能治热烦痈毒而吐痰疟;及其九次蜜酒蒸晒,和蜜为丸,则气味已驯,而通利机关,和调血脉,尤为纯粹,凡风寒湿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洵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
7.《唐本草》: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
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诺恶疮,消浮肿,捣封之。
汤渍、散敷并良。
8.《本草拾遗》:主久疟,痰饮,生捣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虫蚕咬,蠼螋溺疮。
9.《开宝本草》:疗虎及狗咬疮。
10.《本草图经》: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问疼,腰膝无力者。
亦能行大肠气。
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
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
11.《履巉岩本草》:医软瘫风疾,筋脉缓弱。
为末,酒调服。
12.《滇南本草》: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自癜风,须眉脱落等。
13.《本草经疏》: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
14.《分类草药性》:明目,黑发,滋阴养血。
15.《贵州民间方药集》:润肺止咳。
16.《广西中药志》:其叶外敷虾钳疮。
17.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降压,祛风止痛。
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风湿痹痛;蛇虫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