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载于《贵州中药志》。
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西南文殊兰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inum latifoium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碎,晒干或鲜用。
生态环境:常生长于河床、沙地上、村边沟旁或山中水边,人工栽培亦广。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西南文殊兰 多年生粗壮草本。
根茎鳞茎状。
叶带形,长约70cm或更长,宽3.5-6cm或更宽。
伞形花序有花数朵至10余朵;佛焰苞状总苞片2枚,披针形,长约9cm;苞片多数,狭条形;花梗很短;花被近漏斗状的高脚碟状,白色,有红晕;花被筒长约9cm,常稍弯曲;花被裂片6;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约7.5cm,宽约1.5cm,先端短渐尖;雄蕊6,花丝比花被裂片短,花药条形,长1.2-1.8cm。
蒴果。
花期6-8月。
叶含石蒜碱,波叶尼润碱,车瑞灵。
鳞茎与叶含石蒜碱,小星蒜碱。
鳞茎含1-O-乙酰基石蒜碱,3-O-乙酰基扁担叶碱,车瑞灵,鲍威文殊兰碱,扁担叶碱文殊兰碱,文殊兰胺。
开花时的鳞茎含草原文殊兰胺,草原文殊兰宁碱,草原文殊兰星碱,石蒜碱,安贝灵,朱顶红定碱。
未发芽前鳞茎含具有免疫活性的11-O-乙酰基安贝灵,11-O-乙酰基-1β,2β-环氧安贝灵,1β,2β-环氧安贝灵。
花梗流液中含2-表石蒜碱,2-表两花全能花西定,西南文殊兰索灵碱。
又含具抗癌作用的生物碱:西南文殊兰碱,西南文殊兰醛碱。
另含西南文殊兰芬碱。
根茎含具有肥大细胞稳定作用的水溶性葡聚糖A和磷脂酰石蒜碱。
辛;苦;凉;有小毒
内服宜慎。
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
主跌打损伤;骨折;关节痛;牙痛;恶疮肿毒;痔疮;带状疱疹;牛皮癣
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涂;或炒热敷。
内服:煎汤服,3-9g。
《新华本草纲要》:有行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能。
全株有毒,以鳞茎最毒,内服宜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