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柄薯蓣

拼音注音
Xì Bǐnɡ Shǔ Yù
别名

小黄连、野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细柄薯蓣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tenuipes Franch.et Sav.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除去茎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1100m的海滨岩石、山谷疏林、竹林或内陆山凹、溪畔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地。

原形态

细柄薯蓣 缠绕草质藤本。
根茎横生,圆柱形,有节和节间。
茎左旋,光滑无毛。
单叶互生;叶柄较叶片为短;叶片三角形,先端渐尖或尾状,基部宽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两面光滑无毛。
花雌雄异株。
雄花序总状,单生,很少双生;雄花有梗;花被淡黄色,先端6裂,花开时稍反曲;雄蕊6,3枚花药广歧式着生,另3枚个字形着生,花开时常集在一起。
雌花序与雄花序相同,退化雄蕊呈花点状。
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近半月形;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熟后四周有膜状翅。

性状

1.性状鉴别:根茎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0.5-1.5cm。
表面淡灰黄色,有明显的环状节和节间。
质坚硬,断面淡黄色。
鲜品具粘丝。
有的地区多切成薄片,切面呈淡黄色。
气微,味苦。

2.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与萆薢相似,唯皮层和中柱均散有粘液细胞。
薄壁细胞内淀粉粒呈长圆形、梨形,长8-14μm,直径5-8μm。

化学成分

地下部分含着蓣皂甙元,雅姆皂甙元,托克皂甙元,新托克皂甙元。
地上部分含多种甾类化合物,已分离得出:蒲公英赛醇,新托克皂甙元,地奥替皂甙元,细柄薯蓣皂甙元,薯蓣皂甙元2-乙酸酯,着蓣皂甙元2,4-二乙酸酯,地奥替皂甙元-4-乙酸酯,新托克皂甙元,新约诺皂甙元,新托克皂甙元 1-O-α-L-吡喃阿拉伯糖甙,4β-乙酰氧基-22-甲氧基-5β-呋甾烷-2β,3α,26-三醇26-O-β-D-吡喃葡萄糖甙,3-O-单甲酯草酰基地奥替皂甙元4-乙酸酯,2β,3α,4β-三羟基-5β-孕甾-16-烯-20-酮和它的2-乙酸酯及4-乙酸酯,1β,2β,3α-三羟基-5β-孕甾-16-烯-20-酮l-O-α-L-吡喃阿拉伯糖甙,新山萆薢皂甙, 2β-乙酰氧基-16-[δ--γ-甲基]-戊酰氧基-3α,4β-二羟基-5β-孕甾烷-20-酮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法风湿;舒筋活络。
主风湿痹痛;筋脉拘孪;四肢麻木;跌打损伤;劳伤无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
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1398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