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胆草

拼音注音
Xiǎo Lónɡ Dǎn Cǎo
别名

青鱼胆草、雪里梅、小内消、细龙胆、凤凰花、小雪里梅、寒风草、小青鱼胆、小酒药花根、星秀花、血龙胆、青鱼胆、疔药、小龙胆、傍雪开、龙胆草、胆草、穿山七、九月花、草龙胆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红花龙胆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ntiana rhodantha Franch.ex Hem-s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800m的高山灌丛中,或林边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广西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
根数条从生,稍肉质。
茎直立,数个丛生,基部略呈方形,紫色或绿色,节稍膨大。
基生叶呈莲座状,椭圆形、倒卵形或卵形;茎生叶对生,几无柄;叶片革质,卵状三角形,长1.5-2.5cm,宽0.8-1.2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多少抱茎,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无毛;具3出脉。
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无花梗;花萼筒状,膜质,简长7-13mm,脉具狭翅,花萼5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冠淡红色,带紫色条纹,长3-4.5cm,5裂,裂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褶不对称,宽三角形,先端具细长的流苏;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下部,花丝丝状,长短不等,花药椭圆形;于房椭圆形,长约1cm,柄长4-5mm,花柱丝状,柱头2裂。
蒴果内藏或仅先端外露,长椭圆形,长2-2.5cm,果柄长约2cm。
种了淡褐色,近圆形,具狭翅。
花、果期10月至翌年2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30-80cm。
细根表面棕褐色,可见栓皮样剥落,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黄白色木心。
茎具棱,直径1-2mm,节间长1.5-5.5cm,基部表面紫棕色,向上棕绿色至淡黄绿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髓腔周围可见白色髓。
叶对生,脱落或皱缩,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状三角形,边缘具不整齐细锯齿,上面发绿色或黄绿色,下面浅黄绿色。
花单生于枝端或上部叶腋,花冠淡紫色或浅黄棕色,有紫色条纹。
果实狭长,2瓣裂。
气香,味苦。

显微鉴别 很横切面:外皮层及内皮层薄壁组织均已脱落。
最外为内皮层,每一内皮层母细胞内含数个至10多个子细胞。
韧皮部较宽广,外侧薄壁细胞大,含油滴及淀粉粒;内侧细胞小,多皱缩;径向散列少数筛管群。
形成层不明显。
木质部导管单个或数个成群,径向排列,木纤维发达,壁厚,木化。
中央无髓。

茎横切面:类方形,角隅处有棱翅,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
皮层狭窄,内皮层凯氏点明显,中柱鞘1列细胞,维管束双韧型。
外侧韧皮部狭窄。
形成层不明显。
木质部宽广,木纤维发达,壁厚,木化,排列紧密;导管多角形。
内侧韧皮部明显。
中央有髓髓腔。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外被角质层,具锯齿样小突起。
栅栏组织细胞2列,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
中脉明显向下突出,维管束双韧形。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细胞中央有短小的乳头状突起,向外分散有明显的角质层纹理。
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具角质层纹理,气孔较多,不等式。

化学成分

全草含正三十一烷,正三十二烷酸乙酯,正三十二烷酸,β-谷甾醇[1];另含有当药苦甙,金吉甙,当药甙,8-表金吉甙,红花龙胆种甙A[2],齐墩果酸[3]。

归经

心;肺;胃;大肠经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肺热咳喘;痨嗽痰血;黄疸;痢疾;便血;小便不利;产褥热;小儿惊风;疳积;疮疡肿毒;烧烫伤;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外用:适量,捣敷;或膏外涂。

各家论述

1.《云南中草药》:消炎止咳。
治肺结核,淋巴结核,支气管哮喘,实热喘咳,小便不利,小儿疳积,火眼,黄疸型肝炎。

2.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除湿,解毒,止痛,健胃。
治药毒,发痧肚痛,腰痛,子宫内膜炎,黄疸,胃痛,消化不良。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6323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