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文冠果

拼音注音
Wén Guàn Guǒ
别名

文冠木、文官果、土木瓜、木瓜、温旦革子

来源

无患子科文官果属植物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以木材枝叶供药用。
春夏采茎枝,剥去外皮,将木材晒干备用;取鲜枝叶粉碎,熬膏用。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祛风湿。
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

1~3钱。
水煎服,或熬膏服,每次1钱,日二次,亦可取膏敷患处。

备注

文冠果种子在东北地区有用治小儿夜尿者。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文冠果

拼音注音
Wén Guàn Guǒ
别名

文冠花,文光果,温旦革子、文冠木。

出处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无患子科植物文冠果木材枝叶
春、夏采茎干,剥去外皮,取木材晒干;或取鲜枝、叶切碎,熬膏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沟谷间。
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原形态

灌木或乔木,高可达8米。
树皮灰褐色;嫩枝紫褐色,被短茸毛。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具柄;小叶9~19,具短柄或无柄,长圆形至披针形,长2~5厘米,宽1~1.5厘米,基部楔形,先端锐尖,边缘具尖锐锯齿;主脉明显.花杂性;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达14~25厘米;萼片5,椭圆形,有短柔毛;花瓣5,白色,基部内面有紫红色斑点,倒卵形,长约为萼的3倍;花盘薄而5裂,每裂的背部有一角状的附属物;雄蕊8,花丝长而分离;子房长圆形,3室,花柱短肥,柱头3裂。
蒴果绿色,径4~6厘米,分裂为3果瓣。
种子球形,黑褐色,径约1厘米。
花期4~5月。
果期7~8月。

性味

《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甘,平,无毒。
"

功能主治

治风湿性关节炎。

复方

文冠果一至二钱,水煎服;或每次服膏一钱,一日二次。
亦可取膏外敷。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文冠果

拼音注音
Wén Guàn Guǒ
别名

文冠花、崖木瓜、文光果、文冠木。

英文名
Wood of Shinyleaf Yellowhorn
出处

出自《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无患子科植物文冠果的茎或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茎干,剥去外皮取木材,晒干。
或取鲜枝叶,切碎熬膏。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野生于丘陵山坡等处,各地也常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和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河南等地。

原形态

文冠果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m。
小枝粗状,褐红色,无毛。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15-30cm;小叶9-17,膜质或纸质,披针形或近卵形,两侧稍不对称,长2.5-6cm,宽1.2-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锐利锯齿,顶生小叶通常3深裂,上面无毛或中脉上有疏毛,下面嫩时被绒毛和成束的星状毛。
花序先叶抽出或与叶同时抽出,花杂性,雄花和两性花同株,两性花的花序顶生,雄花序腋生,长12-20cm,总花便基部常有残存芽鳞;花梗长1.2-2cm;苞片长0.5-1cm;萼片5,长6-7mm,两面被灰色绒毛;花瓣5,白色,基部紫红色或黄色,脉纹显着,长约2cm,宽7-10mm,爪之两侧有须毛;花盘的用状附属体橙黄色;雄蕊8,花丝无毛;子房三室,被灰色绒毛;花柱顶生,柱头乳头状。
蒴果近球形或阔椭圆形,有三棱角,室背开裂为三果瓣,长达6cm。
种子扁球状,长达1.8cm,黑色而有光泽。
花期春季,果期秋初。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光,耐半阴,亦耐寒,抗旱,但不耐涝。
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很强。

栽培技术 用种子、嫁接、根插或分株繁殖。
①种子繁殖:果实成熟后,随即播种,次春发芽。
若将种子沙藏,次春播种前15d,在室外背风向阳处,另挖斜底坑,将沙藏于移至坑内,倾斜面向太阳,罩以塑料薄膜,利用阳光进行高温催芽,当种子20%裂嘴时播种。
也可在播种前1星期用45℃温水浸种,自然冷却后2-3d捞出,装入筐篓或蒲包,盖上湿布,放在20-50℃的温室催芽,当种子2/3裂嘴时播种,一般4月中、下旬进行,条播或点播,种脐要平放,覆土2-3cm。
②嫁接繁殖:采用带木质部的大片芽接、劈接、插接或嫩消芽接等,以带木质部的大片芽接效果较好。
③根插繁殖:利用春季起苗时的残根,剪成10-15cm长的根段,按行株距30cm×10插于苗床,顶端低于土面2-3cm,灌透水。
④分株繁殖:有些灌木形植株,易生根蘖苗,可进行分株繁殖。

田间管理 幼苗出土后,浇水量要适宜。
苗木生长期,追肥2-3次,并松土除草。
嫁接苗和根插苗容易产生根蘖芽,应及时抹除,以免消耗养方。
接芽生长到15cm时,应设支柱,以防风吹折断新梢。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干木部呈不规则的块状,表面红棕色或黄褐色,横断面红棕色,有同心性环纹,纵剖面有细皱纹。
枝条多为细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黄绿色,断面有年轮环纹,外侧黄白色,内部红棕色。
质坚硬。
气微,味甘、涩、苦。
以质坚实、身干、色匀、无皮、色红棕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干横切面:韧皮部纤维成束,断续排列成环带,韧皮薄壁细胞内可见草酸钙方晶,偶见簇晶及浅黄色内含物。
形成层呈波状环。
木质部占主要部分,木化显着,导管类圆形,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部分导管中充满棕红色、棕黄色和浅黄色的内含物;木纤维壁厚;木射线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有时尚可见含黄棕色物质;木射线宽1-3列细胞。

粉末特征:茎干粉末红棕色,枝条粉末棕黄色或黄白色。
木纤维多数,无色或淡黄色,胞腔明显,胞壁具斜纹孔,有的纤维束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
木部薄壁细胞长方形或类圆形,淡黄色,壁稍薄,纹孔明显散在或数个相连。
导管为具缘纹孔,偶见梯纹及网纹。
草酸钙簇晶直径10-20μm。
散在存在于细胞间;草酸钙方晶长7-15μm。
尚可见不规则的黄棕色或红棕色的片状物。

化学成分

文冠果的表皮茎枝含2a,3β-二氢杨梅树皮素,2a,3β-二氢槲皮素,2β,3β-表儿茶精,2β,3β-表没食子儿茶精。
心材含杨梅树皮素,消旋白蔹素,左旋表儿茶精,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精,槲皮素。
种子油含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二十碳-11,14-二烯酸,花生酸、芥酸,山萮酸,二十四碳-15-烯酸等。

果含多种成分:皂甙类 21β,22a-二当归酰氧基-3β,15a,16a,28-四羟基-12-齐墩果烯、21β--3β,16a,22a,24,28-五羟基-12-齐墩果烯[21β--3β,16a,24,28-pentahydroxyolean-12-ene],原儿茶酸,秦皮素,秦皮甙,21-O--β-D-吡喃岩藻糖基-茶皂醇B[21-O--β-D-fu-copyranosyl-theasapogenol B],21-O--β-D-吡喃岩藻糖基-茶皂醇B[21-O--β-D-fu-copyranosyl-theasapogenol B],21-O-(4-O-乙酰基-3-O当归酰基-β-D-吡喃岩藻糖基-22-乙酰基原七叶树甙元[21-O--β-D-fucopyranosyl-22-O-acetyl protoaescige-nin],原七叶树甙元,16-O-乙酸基-21-O--β-D-吡喃岩藻糖基原七叶树甙元[16-O-acetyl-21-O--β-D-fucopyranosylprotoaescige-nin],22-O-乙酰基-21-O--β-D-吡喃岩藻糖基原七叶树甙元-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糖甙[22-O-acetyl-21-O--β-D-fucopyranosylprotoaescige-nin-3-O-β-D-glucuropyranoside],22-O-乙酰基-21-O--β-D-吡喃岩藻糖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原七叶树甙元[22-O-acetyl-21-O--β-D-fucopyranosyl-3-(β-D-glucopyranosyl-β-D-glucuronopyranosyl)protoaescigenin],22-O-乙酸基-21-O--β-D-吡喃岩藻糖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原七叶树甙元[22-O-acetyl-21-O--β-D-fucopyranosyl-3-O-(β-D-glu-copyranosyl-β-D-glucuronopyranosyl)protoaescigenin],28-O-乙酸基-21-O--β-D-吡喃岩藻糖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原七叶树甙{28ˇO-acetyl-21-O--β-D-fu-copyranosyl-3-O-[β-D-glucopyranosyl-β-D-glucuronopy-ranosyl]protoaescigenin},28-O-乙酰基-21-O--β-D-吡喃岩藻糖基-3-[β-O-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原七叶树甙元{128-O-acetyl-21-O--β-D-fucopyranosyl-3-O-[β-D-glucopyranosyl-β-D-glucuronopyranosyl]protoaescigenin}。

甾醇类a-菠菜甾醇,△7-豆甾烯醇,△5.22-豆甾二烯醇,,菜油甾醇,β-谷甾醇,胆甾醇。

三萜醇类β-香树脂酸乙酸酯,蒲公英赛酸乙酸酯,甘遂-7,24-二烯酸乙酸酯,环方土米烯酸乙酸酯,4a-甲基果尔果萜醇乙酸酯,丁酰鲸鱼醇乙酸酯。

炮制

剥去外皮,取木材晒干;或取鲜枝、叶切碎,熬膏用。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文冠果干燥粗粉10g,用乙醇回流提取,浓缩提取液至20ml备用。
①取提取液1ml,置试管内加入镁粉少许,再缓缓滴入浓盐酸2-3滴,溶液显紫红色。
②取提取液1ml,滴加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数滴,溶液显暗绿色。
薄层色谱取上述提取液15ml,置蒸发皿中挥干溶媒,加适量水并连同不溶物一同转入分液漏斗中,用乙醚萃取,浓缩己醚液,供点样用。
以槲皮素作对照。
点于硅胶GF板上。
以苯-氯仿-乙酸乙脂-乙酸为展开剂,展距:13cm,两次展开。
在紫外光灯下观察均呈暗棕色斑点、样品与对照品在相同位置处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归经

肝经

性味

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主风湿热痹;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熬膏,第次3g。
外用:适量,熬膏敷。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4456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