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名精

《中药大辞典》:天名精

拼音注音
Tiān Mínɡ Jīnɡ
别名

茢薽、豕首,麦句姜、虾蟆蓝,天芜菁,天门精、玉门精、彘颅、蟾蜍兰、觐、地菘、天蔓菁,葵松、鹿活草,杜牛膝,皱面草,皱面地菘草,鹤虱草,母猪芥,蚵蚾草,土牛膝,鸡踝子草,野烟、山烟、野叶子烟、癞格宝草,癞蟖草,挖耳草、额头草、癞蛤蟆草、臭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归经

入肝、肺经。

①《本草再新》:"入肺经。
"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厥阴经。
"

性味

辛,寒。

①《本经》:"味甘,寒。
"

②《别录》:"味辛,无毒。
"

⑧《开宝本草》:"味咸。
"

④《纲目》:"微辛甘,有小毒。
"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垣衣为之使。
"

②《蜀本草》:"地黄为使。
"

③《本草经疏》:"脾胃寒薄,性不喜食冷,易泄无渴者勿服。
"

功能主治

祛痰,清热,破血,止血,解毒,杀虫。
治乳蛾,喉痹,疟疾,急性肝炎,急慢惊风,虫积,血瘕,衄血,血淋,疔肿疮毒,皮肤痒疹。

①《本经》:"主瘀血、血瘕。
下血、止血,利小便。
"

②《别录》:"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
"

③《药性论》:"治疮,止血及鼻衄不止。
"

④《唐本草》:"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
除诸毒肿疔疮,瘘痔,金疮内射。
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

⑤《开宝本草》:"主金疮,止血,解恶虫蛇螫毒,按以敷之。
"

⑥《纲目》:"吐痰止疟。
治牙痛口紧,喉痹。
"

⑦《本草备要》:"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
"

⑧《野生药植图说》:"嫩叶捣烂治脚癣。
"

⑨《杭州药植志》:"强力杀虫药,可以杀蛔虫及绦虫,并治失力黄疸。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捣汁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复方

①治咽喉肿塞,痰涎壅滞,喉肿水不可下者:地菘捣汁。
鹅翎扫入,去痰最妙。

②治缠喉风:蚵蚾草,细研,用生蜜和丸弹子大,噙化一、二丸。
如无新者,只用干者为末,以生蜜为丸,不必成弹子,但如弹子大一块。

③治吐血疾:皱面草,不以多少,为细末。
每服一,二钱,用茅花泡汤调服,不以时候。

④治产后口渴气喘,面赤有斑,大便泄,小便闭,用行血利水药不效:天名精根叶,浓煎膏饮。
下血,小便通而愈。

⑤治疔疮肿毒:鹤虱草叶、浮酒糟。
同捣敷。

⑥治风毒瘰疬,赤肿痛硬:地菘一斤。
捣如泥,敷瘰疬上,干即易之,以差为度。

⑦治发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

⑧治恶疮:捣地菘汁服之,每日两三服。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取新鲜天名精4两,生姜2片,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上下午空腹时分服。
服药期间,忌食酸,辣、肥肉。
治疗10例,经服药9~41剂,平均20剂后,9例痊愈,1例好转。
服药后可见尿量增多,自觉症状改善。
平均服药15.4天黄疸指数降至7单位以下,19.4天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11天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与压痛亦有不同程度改善。
治程中未见副作用出现。

②治疗急性肾炎

取鲜草2~3两洗净捣烂,加少许红糖或食盐拌匀,外敷脐部,上覆油纸以防药气外溢。
每天更换1次,4~7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连敷二个疗程。
治疗期间须卧床休息,进低盐饮食。
治疗急性肾炎患儿31例,其中29例水肿在3天内消退,2例在5~7天内消退;小便检查在2~7天内蛋白及管型消失,红白细胞减少;血压于4天内绝大多数降至正常。
经1~6个月的追踪观察,临床症状无一例复发,仅有3例尿中仍发现红白细胞及透明管型。
治程中,少数患儿敷药6天后,局部发生皮炎,有的起泡,糜烂;故在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时即应停止敷药。

③用于皮肤消毒

用100%鲜野烟煎液作术前洗手和术野皮肤消毒,先后成功地进行了胆囊造瘘术、腹部探查术、疝修补术、脂肪瘤切除以及割脂、埋线等中、小手术共297例,其中292例切口一期愈合,占98.3%。

④治疗慢性下肢溃疡

取50%野烟煎液100毫升,加温浸洗患处,每次10~30分钟,每日3次。
治疗11例,其中有2例曾加用"920"农药湿敷,1例慢性骨髓炎患者手术取出死骨。
病程最长者30多年,最短为2个月;溃疡面积最大者为23x4厘米,最小者为1x1厘米。
疗程最长为4个月,最短仅5天,多数在1~3个月之内。
计治愈6例,其余各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治疗后创面分泌物明显减少.对慢性骨髓炎和大隐静脉曲张引起的慢性下肢溃疡,宜取出死骨和剥脱大隐静脉;否则,即使治愈,亦易复发。
溃疡面积较大者,植皮可以缩短疗程。
个别病人用野烟液湿敷时有痛感,可略加稀释。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天名精

拼音注音
Tiān Mínɡ Jīnɡ
别名

茢甄、豕首、麦句姜、虾蟆蓝、天芜菁、天门精、玉门精、彘颅、蟾蜍兰、觐、地菘、天蔓菁、葵松、鹿活草、杜牛膝、皱面草、皱面地菘草、鹤虱草、母猪芥、蚵蚾草、土牛膝、鸡踝子草、野烟、山烟、野叶子烟、癞格宝草、癞蟖草、挖耳草、癞头草、癞蛤蟆草、臭草

英文名
root of Common carpesium
出处

1.出自《唐本草》:天名精,鹿活草是也。
味甘辛,故有姜称,状如蓝,故名虾?
蓝,香气似兰,故名蟾蜍兰。

2.《梦溪笔谈》:地菘,即天名精也。
世人既不识天名精,又妄认地菘为火蔹,《本草》又出鹤虱一条,都成纷乱。
今按,地菘即天名精,盖其叶似菘,又似蔓菁,蔓菁即蔓精也,故有二名,鹤虱即其实也。
世间有单服火蔹法,乃是服地菘耳。
不当用火蔹,火蔹《本草》名莶,即是猪膏苗,后人不识,亦重复出之。

3.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或草坪上。
广布于我国各地。

原形态

天名精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无毛。
叶互生;下部叶片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cm,宽5-8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成具翅的叶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全缘,上面有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点,上部叶片渐小,长圆形,无柄。
头关花序多数,沿茎枝腋生,有短梗或近无梗,直径6-8mm,平立或梢下垂;总苞钟状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极短,卵形,先端尖,有短柔毛,中层和内层长圆形,先端圆钝,无毛;花黄色,外围的雌花花冠丝状,3-5齿先端有短喙,有腺点,无冠毛。
药期6-8月,果期9-10月。

栽培

性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阴湿环境、山区、平原等地均可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
9-10月采集成熟种子,春季3-4月播种,条播,覆土仅盖没种子为度,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约经15-20d出苗。

田间管理 苗具4-6片真叶时间苗,按株距15cm定苗,苗高30cm进行松土除草,并延施人粪尿1次,适当增施过磷酸钙。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不明显,有多数细长的棕色须根。
茎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纵条纹,上部多分枝;质较硬,易折断,断面类白色,髓白色、疏松。
叶多皱缩或脱落,完整叶片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5cm,宽5-8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成具翅的短柄,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全缘,上面有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或腺点;质脆易碎。
头状花序多数,腋生,花序梗极短;花黄色。
气特异,味淡微辛。

化学成分

全草含倍半匝萜内酯:天名精内酯酮,鹤虱内酯[1],大叶土木香内酯[2],依瓦菊素[3],天名精内酯醇,依生依瓦菊素,11-去氢腋生依瓦菊素[11-dehydroivaxillin][4],特勒内酯,异腋生依瓦菊素及11-二氢特勒内酯[11-dihydrotelekin][5]。

药理作用

天名精内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显着的作用,给予小鼠,在短暂兴奋后即转入抑制,四肢肌肉松弛,并呈麻醉状态。
大量则引起阵发性痉挛而致死。
对小鼠腹腔注射之半数致死量约为0.1mg/g。
能对抗可拉明和士的宁的致痉作用。
与巴比妥类有显着的协同作用。
对神经末梢无箭毒样作用,对猫的脊髓中间神经原亦无作用。
主要作用部位可能在延脑及脑干部分。
此外,尚有降温、退热作用。
静脉注射20-30mg/kg于兔、猫可引起血压降低,阿托品不能阻断此作用,对犬、鼠脑组织的呼吸有抑制作用。

归经

归肚;肺经

性味

味苦;辛;性寒

注意

1.《本草经集注》:垣衣为之使。

2.《本草经疏》:脾胃寒薄,性不喜食冷,易泄无渴者勿服。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解毒;杀虫;破瘀;止血。
主乳蛾、喉痹、急慢惊风、牙痛、疔疮肿毒、痔瘘、皮肤痒疹;毒蛇咬伤;虫积;血瘕;吐血;衄血;血淋;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3-6g;或捣汁;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及含漱。

各家论述

1.《纲目》:天名精,并根苗而言也,地菘言其苗叶也,鹤虱言其子也。
具功大抵只是吐痰,止血,杀虫,解毒,故擂汁服之,能止痰疟,漱之止牙疼,挼之敷蛇咬,亦治猪瘟病也。

2.《本草经疏》:天名精,辛能散结,寒能除热,故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
小便不利,由于内热,除热则小便自利也。
辛寒能散湿祛热,则小虫自除也。
除痹者,去湿之功也。
除胸中结热,止烦渴,祛热散结,益阴之功也。
逐水者,湿热散,则水自消矣。
其主破血,生肌,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疔疮痿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凉血除热散结之力也。

3.《本草述》:天名精,似以能除胸中结热为主。
盖痰乃热之所聚,毒乃痰热之所壅,风乃痰聚热壅之所化,病此数者,皆病平血,且凝或溢之不一,投此味得其能行能止而胥益也。

4.《本草正义》:天名精,其性寒凉,能滑利下行,据古籍则破血利水之力极大,《本经》、《别录》所载主治是也。
后人则惟用以解毒降火,《唐本草》以下诸书,所载主治是也。
今则以治喉风肿塞,甚至腐烂危险之候,取茎叶捣汁灌之。
冬令草枯,无从取汁,则于夏秋之间预收茎叶捣汁,澄定,俟其将干凝结之时,作为丸子,阴干密贮,临用以清水化开,灌之亦效,甚者屡进之,探吐稠痰,大可转危为安,微贱药中之极有灵验者。
盖消痰解毒,清热降火,开结利窍,合数者之功用,兼而有之,宜其投之辄效。
其余诸证之应用此物者,大旨亦不外此十二字之作用矣。

5.《本经》:主瘀血、血瘕。
下血、止血,利小便。

6.《别录》: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

7.《药性论》:治疮,止血及鼻衄不止。

8.《唐本草》: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
除诸毒肿疔疮,瘘痔,金疮内射。
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己。

9.《开宝本草》:主金疮,止血,解恶虫蛇螫毒,挼以敷之。

10.《纲目》:吐痰止疟。
治牙痛口紧,喉痹。

11.《本草备要》: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

12.《野生植物图说》:嫩叶捣烂治脚癣。

13.《杭州药植志》:强力杀虫药,可以杀蛔虫及绦虫,并治失力黄疸。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1202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