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

拼音注音
Shí Bān Yú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鳍科动物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等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pinephelus fario2.Epinephelus awoara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割取头部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暖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
常栖息于岩石礁底质的海区,喜吞食鱼类和虾类。
夏季产量较多。
肉质佳美。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

2.生态和万布同鲑点石斑鱼。

原形态

1.鲑点石斑鱼,体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2-24cm。
头稍长,眼中等大,上侧位,近前端。
口中等大,稍倾斜。
两颌牙细尖,呈不规则条行,前端各具1对小圆锥牙。
犁骨与腭骨牙细小呈窄齿带。
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
鳃盖骨具扁平棘2-3个,鳃耙9+14。
体被细栉鳞,侧线与体背平行。
侧线鳞49。
背鳍Ⅺ-16,起点在胸鳍上方,连续,无缺刻。
臀鳍Ⅲ-8,与背鳍鳍条部相对。
胸鳍16,较大,边缘圆形。
腹鳍I-5,胸位,尾鳍圆形。
体浅褐色,头部和体侧均布有橘黄色小斑点。
各鳍布满橘红色小斑点。
背鳍边缘黄色;鳍棘末部、鳍条中部基底及尾柄上,各有1个褐色斑。
胸鳍红褐色,臀鳍和尾鳍暗褐色,边缘色较深。

2.青石斑鱼,形态上种相似。
背鳍Ⅺ-15,臀鳍Ⅲ-8,胸鳍16,腹鳍I-5,侧弭鳞90。
鳃耙8+14。
体背部褐色。
头部和体侧均散有黄色小班点。
体侧并有5条暗褐色横带;第1与第2条位于背鳍鳍中、基底末;第5条位于尾柄上。
腹侧浅褐色。
各鳍灰褐色带绿色;背鳍鳍条部边缘和尾鳍后缘黄色。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健脾益胃;解毒杀虫。
主消化不良;痢疾;消渴;痞积;脱肛;小肠痈;百虫入耳

用法用量

内服:焙干研粉,黄酒冲服,每次5g,每日3次。
外用:适量,焙干研末,绵裹塞耳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39995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