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氏蓼、凹叶蓼、水犁壁草、火烫草、拉拉草、红降龙草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戟叶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草地、湿水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一年生草本,高30-70cm。
茎直立或上升,下部有时平卧,有匍匐枝,四棱形,沿棱有倒构刺。
叶互生;叶柄有狭翅和刺毛;托叶鞘膜质,圆筒状,通常边缘草质,绿色,向外反卷;叶片戟形,长4-9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略呈心形,边缘有短睫毛,上面疏生伏毛,下面沿叶脉生伏毛。
聚伞花序项生或腋生;苞片卵形,绿色,生短毛;花梗密生腺毛和短毛;花白色或淡红色;花被5深裂;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
瘦果卵形,有三棱,黄褐色,平滑,无光泽。
花果期7-8月。
戟叶蓼全草中含水蓼素[1],槲皮甙[2]。
其芽叶中含矢车菊甙,卡宁,花青素鼠李葡萄糖甙,石蒜花青甙,芍药花甙,矢车菊素飞燕草素,芍药花素,锦葵花素[3],和 2,6-二甲氧基苯配[4]。
本品所含槲皮甙有抗病毒作用,对鼠体组织和鸡胚中的流感病毒A有消除作用,也有抗水疱性口炎病毒作用[1]。
本品所含2,6-二甲氧基苯醌对苯并咪唑类抗真菌药有解毒作用[2]。
胃经
苦;辛;性寒
祛风清热;活血止痛。
主风热头痛;咳嗽;癌疹;痢疾;跌打伤痛;干血痨
内服:煎汤,9~159。
外用:适量,研求调敷。
《植物名实图考》:捣浆,以新汲水冲服,疗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