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实、葚、乌椹、文武实、黑椹、桑枣、桑葚子、桑粒、桑果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rus alba L.
采收和储藏:5~6月当桑的果穗变红色时采收,晒干或蒸后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
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
单叶互生;叶柄长l-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
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l-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
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l-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
种子小。
花期4-5月,果期5-6月。
性状鉴别 聚花果由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1-2cm,直径5-8mm。
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有短果序梗。
小瘦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
气微,味微酸而甜。
以个大、肉厚、包紫红、糖性大者为佳。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用热浸法测定,85%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5.0%。
果穗含糖,鞣酸,苹果酸,维生素B1、B2和胡萝卜素[1];其脂类的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油酸,软脂酸,硬脂酸,尚有少量辛酸,壬酸,癸酸,肉豆蔻酸,亚麻酸等[2]。
精油中含桉叶素,牻儿醇,芳樟醇乙酸酯,芳樟醇,樟脑,a-蒎烯和柠檬烯等[3];磷脂总含量0.41%,其中磷脂酸胆碱32.15%,溶血磷脂酸胆碱19.30%,磷脂酸乙醇胺15.91%,磷脂酸12.40%,磷脂酰肌醇10.53%,双磷脂酰甘油6.59%[4]。
还含矢车菊素和矢车菊甙[5]。
1.增强免疫功能 小鼠α-醋酸萘酯酯酶阳性的T淋巴细胞和脾脏B淋巴细胞,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给LACA小鼠每日灌服桑椹水煎剂12.5g/kg,连续10天,可显着增加不同年龄组小鼠的T淋巴细胞;但同剂量的桑椹水煎剂,仅可增加幼龄小鼠B淋巴细胞数,对1年以上的老龄小鼠无明显影响。
应用3H-TdR掺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表明,桑椹水煎剂有中度激发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
2.对Na+ -K+ -ATP酶活性的影响 给3-24月龄的BALb/c和LACA纯系小鼠每日灌服桑椹煎剂12.5g/kg,连续2星期。
除24月龄老龄小鼠外,与同龄对照组比较均能显着降低红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
Na+ -K+ -ATP酶与机体释放能量、供Na+和K+的主动转运有关,桑椹子降低该酶的活性可能是其滋阴作用机制之一。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干燥。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肝;肾经
甘;酸;性寒
脾胃虚寒便溏者禁服。
1.《杨氏产乳》:“凡子不得与桑椹子食,令儿心寒。
”2.《本草经疏》:“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3.《本草省常》:“多食致衄,孕妇忌之。
”
滋阴养血;生津;润肠。
主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失眠多梦;津伤口渴;消渴;肠燥便秘
内服:煎汤,10~15g;或熬膏、浸酒、生啖;或入九、散。
外用:适量,浸水洗。
《说文》:“黮,桑葚之黑也。
”《广雅》则直释:“黮,黑也。
”故桑椹以果色紫黑色而名。
1.桑椹蜜:桑椹蜜浸膏500g,蜂蜜500g。
取桑椹,加水煎煮3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3的浸膏。
将蜂蜜与浸膏混匀,煮沸,加入苯甲酸钠3g和适量的香精,搅匀,制成1000ml,分装。
为深棕褐色稠厚的半流体,气香,味酸、甜。
比重应为1.33以上。
功能滋润,补肝,生津,利水。
用于神经衰弱症。
口服,每次10-20g,每日2次。
1.2.桑椹膏:取新鲜成熟桑椹,压榨取汁,静置,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每稠膏350g加蔗糖615g的转化糖液适量,搅拌均匀,浓缩至稠膏状,制成1000g。
每1g含桑椹膏0.35g。
本品为棕褐色稠厚的半流体,气微香,味甘、微酸。
功能补肝益肾,养血安神。
用于头晕目眩,腰酸耳鸣,血虚便秘,遗精失眠。
开水冲服,每次15g,每日2次。
1.3.桑椹冲剂:桑椹500g。
取桑椹水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加蔗糖适量混匀,制粒或压块,干燥即得,每袋重15g。
本品为棕褐色的颗粒或长方块,味甜、微酸。
功能滋阴益肾,补血润燥。
用于阴亏血燥引起的腰膝酸软,眩晕失眠,目昏耳鸣,肠燥便秘,口干舌燥,须发早白。
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1-2次。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1990年]2.{药论}:论桑椹子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2.1.缪希壅:“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
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
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
阴不足则关节之血气不通,血生津满,阴气长盛,则不饥而血气自通矣。
热退阴生,则肝心无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宁,神清则聪明内发,阴复则变白不老。
”2.2.刘若金:“乌椹益阴气便益阴血,血乃水所化,故益阴血,还以行水,风与血同脏,阴血益则风自息。
”
1.《本草图经》:“其实椹,有白、黑二种,最干。
”2.《本草衍义》:“桑根白皮条中言:桑之用稍备;然独遗乌椹,桑之精英尽在于此。
”3.《本草蒙筌》:“椹收曝干,蜜和丸服。
开关利窍,安魂镇神。
久服不饥,聪耳明目。
黑椹绞汁,系桑精英。
入锅熬稀膏,加蜜搅稠浊。
退火毒,贮磁瓶。
夜卧将临,沸汤调下。
解金石燥热止渴,染须发皓白成乌。
”4.《本经逢原》:“,《本经》所主,皆言桑椹之功,而宗奭云《本经》言桑甚详,独遗其椹,即濒湖之博识尚不加察,但以其功误列根皮之下,所以世鲜采用,惟万寿酒用之。
”5.《本草新编》:“椹与叶功用实同,因椹艰于四季之采用,且治之不得法,功不及叶矣,余备传方法使人尽知可也。
中时采椹数斗,饭锅蒸熟晒干,即可为末。
桑椹不蒸熟,断不肯干,即干而味已尽散无用,且最恶铁器,然在饭锅内蒸熟,虽铁锅而无碍也。
与熟地、山萸、五味子、人参同用,实益若仙丹,试恐世人不知制法,所以单言桑叶之奇者,盖椹与叶功实相同耳。
桑叶采叶如茶钟大者第一,再大者次之,再小者次之,与其小无宁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