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白菊

《中药大辞典》:山白菊

拼音注音
Shān Bái Jú
别名

野白菊,小雪花、白升麻,山马兰、三脉叶马兰、消食花、常年青、白花千里光、八月霜、八月白、白马兰。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菊科植物山白菊带根全草
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路边、水沟边、旷野草丛中。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
茎直立,基部光滑或被毛。
叶互生,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5~10厘米,宽1~2.5厘米,先端钝,基部狭,边缘有疏锯齿,两面均粗糙有毛,脉3条,明显。
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伞房状;总苞半圆形,苞片2~3列,边缘薄;舌状花白色,管状花黄色。
瘦果扁平,冠毛丰富,锈色或暗白色。
花期秋季。

化学成分

含黄酮甙类、皂甙类,以及醣类、酯类、鞣质、蛋白质、氨基酸、叶绿素等。
根部主要含皂甙类,而无黄酮类;地上部分主要含黄酮甙类,而无皂甙。
皂甙类的祛痰作用较好,黄酮甙类的止咳作用较好,故一般以带根全草入药。

性味

苦辛,凉。

①《植物名实图考》:"凉。
"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苦辛,凉。
"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解毒,祛痰镇咳。
治风热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疔疮肿毒,蛇咬,蜂螫。

①《植物名实图考》:"煎洗无名肿毒。
"

②《贵州民间药物》:"解表除热。
治感冒风热。
"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理气止痛,凉血止血。
治支气管炎,扁桃体炎,乳腺炎,鼻衄,蕲蛇、蝮蛇咬伤。
"

④《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治毒蛇咬伤,蜂螫虫咬伤,疔疮,扭伤,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两;或捣汁饮。
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山白菊一两。
水煎服。

②治感冒发热:山白菊根、一枝黄花各三钱。
煎水服。

③治鼻衄:鲜山白菊根、白茅根、万年青根、球子草各三钱。
水煎服。

④治乳腺炎:山白菊根一两。
水煎服。

⑤治蕲蛇、蝮蛇咬伤:小槐花鲜根、山白菊鲜根各一两。
捣烂绞汁服,另取上药捣烂外敷伤口,每日二次。

临床应用

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每日用新鲜全草3两,水煎4小时,浓缩,过滤,分2次服;或用全草制成片剂,每天3次,每次5片;或制成冲剂,每天2次,每次25克。
均以10天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
疗效:按二个疗程水煎剂治疗581例分析,近期控制72例,显效105例;按337例三个疗程的分析,近期控制38例,显效96例;片剂治疗20例,近期控制9例,显效7例;冲剂治疗119例,近期控制7例,显效17例。
其中以单纯型较喘息型的效果明显;消炎、平喘的效果不如止咳、祛痰。
多数病人在服药后1~5天内开始见效,咳嗽减轻,痰量减少,痰色由黄转白,呼吸舒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转为正常。
副作用:一般在服药后1~2天内,少数病人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或偶有咽干、烦躁、腹胀、腹泻、便血、尿频、荨麻疹等反应,无需停药,3~5天内可自行消失。
服药期间对心、肝、肾及造血系统均未见损害。
此外,临床上曾用本品与醉鱼草,或与白果叶及兰香草制成复方片剂,治疗慢性气管炎,但其疗效与单味三脉叶马兰并无明显差异。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山白菊

拼音注音
Shān Bái Jú
别名

野白菊、小雪花、白升麻、山马兰、三脉叶马兰、消食花、常年青、白花千里光、八月霜、八月白、白马兰、马兰、红管药

英文名
Threevein Aster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区科植物三脉紫菀的全草或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ter ageratoides Turcz.[A. trineruius D. Donsubsp. Ageratoides Griers.; A.trineruius Forbes et Hems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扎把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3350m的林下、林缘、灌丛及路边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态

三脉紫菀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
根茎粗壮。
茎有棱及沟,被柔毛或粗毛,上部有时曲折,有分枝。
上部有时曲折,有分枝。
下部叶在花期枯落,叶片宽卵圆形,急狭成长柄;中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cm,1-5cm,中部以上急狭成楔形具宽翅的柄,先端渐尖,边缘有3-7对锯齿,上部叶渐小,全缘或有浅齿,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短柔毛常有腺点;有离基三出脉,侧脉3-4对。
头状花序排成伞房或圆锥伞房状,花序梗长0.5-3cm。
总苞围锥状或半球状;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线状长圆形,上部绿色或紫褐色,外层长达2mm,内层约4mm,有短缘毛。
舌状花约10余个,舌片线状长圆形,紫色、浅红色或白色;管状花黄色,有裂片;花柱附片长达1mm;冠毛浅红褐色或污白色。
瘦果倒卵状长圆形,灰褐色,有边肋,一面常有肋,被短粗毛。
花、果期7-12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较粗壮,有多数棕黄色须根。
茎圆柱形,直径1-4mm,基部光骨或略有毛,有时稍带淡褐色,下部茎呈暗紫色,上部茎多分枝,呈暗绿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中央有髓,黄白色。
单叶互生,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12cm,宽2-5cm,完整叶展平后呈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12cm,宽2-5cm,灰绿色,边缘具疏锯齿,具明显的离基三出脉,表面粗糙,背面网脉显着。
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伞房状或圆形,冠毛污白色或褐色。
气微香,味稍苦。

以叶多,带花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上表皮外被角质层,下表皮有众多不定式气乳,副卫细胞3-5个;非腺毛较多,有两种类型;厚壁非腺毛直径15-60μm,由1-5个细胞组成,具明显壁疣,有的顶端细胞呈弯曲状;薄壁非腺毛较少,直径12-22μm,由3-4个细胞组成,无壁疣。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外被角质。
层下表皮有非腺毛与众多气孔。
栅栏组织1-2列,约占叶肉的2/5,海绵组织为多列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叶肉内有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分泌腔,直径15-50μm。
主脉较明显向上突出,上表皮内侧有3-4列厚皮内侧有3-4列厚角细胞,下表皮内侧有1列厚角细胞;主脉维管束外韧型,维管束上下被厚角组织。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或略呈切微延长,排列整齐。
皮层细胞多列,壁薄细胞间隙明显,并散有离生分泌腔。
维管束外韧型,呈断续的环形排列。
韧皮部较大,有些有分泌腔,木质部较小,中柱鞘纤维发达,新月形,具与木质部相连成达,新月开,肯与木质部相连成环状。
髓部较大,均由薄壁细胞组成。

毒性

小鼠口服煎剂240g/kg或提取物Ⅰ4 g/kg,3日内均不引起死亡,只见安静、呼吸慢、皮毛松湿,经12-24小时恢复。
用提取物Ⅰ对麻醉兔静脉注射22、42、100mg/kg,血压短时间下降,呼吸无明显影响,对麻醉豚鼠腹腔注射64mg/kg ,心电图也无明显异常。

化学成分

全草含多种黄酮类衍生物,主要为山柰酚,槲皮素,槲皮素鼠李糖甙,槲皮素葡萄糖甙,山柰酚鼠李糖葡萄糖甙[1]。
还含皂甙类、糖类、酯类、鞣质、蛋白质、按基酸、叶绿素等。
[2]根部主要含皂甙类,而无黄酮类[2]。

地上部分主要含黄酮甙类,而无皂甙[2]。

药理作用

1.镇咳作用 以煎剂灌胃,对小鼠有一定镇咳作用,但不如可待因强,电刺激豚鼠喉上神经引咳法证明镇咳作用是中枢性的,镇咳有效成分是黄酮甙。

2.祛痰作用 煎剂对小鼠有一定祛痰作用,但强度不如远志煎剂,祛痰有效成分为皂甙。

3.平喘作用 豚鼠口服煎剂1次并无平喘作用,如连续给药5日后才有平喘作用。
山白菊对牛离体气管平滑肌及兔、豚鼠离体气管-肺灌流均无舒张作用,连续用药可引起豚鼠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降低及肾上腺增大,因此其平喘作用可能是由于增强了肾上腺皮质功能,从而增强了机体抵抗力所致。
此外,煎剂还能促进小鼠甲状腺对碘的积聚,使吸碘率的高峰提前,改善了甲状腺的活力,对促进机体物质代谢、调整机体神经-内分泌状态的平衡、增加抗病能力也有一定作用。

4.抗菌与抗病毒作用 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及奈瑟氏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在体外有抑制作用,但在体内则无。
小鼠酚红法证明,所含槲皮素、山柰酚有较好的祛痰作用。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1g,剪碎,加乙醇5ml,于水浴加热10min,滤过。
取滤液1滴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可见蓝绿色荧光,氨熏后即呈黄绿色荧光。
取本品乙醇浸出液2ml置蒸发皿中,水浴蒸干,冷却,加浓硫酸-醋酐试剂1ml,由污绿色渐变翠绿色。

性味

味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痰镇咳;凉血止血。
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肝炎;痢疾;热淋;血热吐衄血;痈肿疔毒;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煎洗无名肿毒。
2.《贵州民间药物》:解表除热。
治感冒风热。
3.《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理气止痛,凉血止血。
治支气管炎,扁彩体炎,乳腺炎,鼻衄,蕲蛇、蝮蛇咬伤。
4.《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治毒蛇咬伤,蜂螫虫咬伤,疔疮,扭伤,外伤出血。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6522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