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毛毡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毛毡

拼音注音
Niú Máo Zhān
别名

松毛蔺

来源

为莎草科荸荠属植物牛毛毡Heleocharis yokoscensis Tang et Wang [H. acicularis auct. fl. sin. non R. Br.],以全草入药。
秋季采集,洗净,晒干入药。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发表散寒,祛痰平喘。
用于感冒咳嗽,痰多气喘,咳嗽失音。

用法用量

0.3~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牛毛毡

拼音注音
Niú Máo Zhān
出处

《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莎草科植物牛毛毡全草
8~10月采收全草,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水畔、池塘边,分布几遍全国。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
匍匐根茎极细。
秆丛生,极细密,高2~12厘米。
叶鳞片状,具鞘,鞘微红色,膜质,管状,高5~15毫米。
小穗卵形,长3毫米,先端钝,淡紫色;花数朵;鳞片膜质,背部淡绿色,两侧紫色,基部的一片呈长圆形,先端钝,有脉3条,其余鳞片卵形,先端急尖;雄蕊3;柱头3。
小坚果狭长圆形,顶端缢缩,长约1.8毫米。
花、果期4~11月。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

功能主治

治外感风寒,身痛,咳嗽,痰喘。

①《分类草药性》:"发散风寒。
"

②《四川中药忘》;"发散风寒,除胸腹烦闷。
治感冒咳嗽和痰多气喘。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

复方

治陈寒日久,一身作痛:牛毛毡、铁篱把根。
用水煎服三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牛毛毡

拼音注音
Niú Máo Zhān
英文名
all-grass of Needle spikesedge, all-grass of slender spikerush
出处

出自《分类草药性》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牛毛毡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leocharis yokoscensis Tanget Wang[Scirpus yokoscensis;Heleocharis yokoscensisTang et Wang]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水田中池塘边及湿粘土中。

资源分布:分布几遍全国。

原形态

牛毛毡,多年生草本,高3-12cm。
匍匐根茎极细。
秆密丛生,细如毛发,密如毛毡。
叶鳞片状,叶鞘微红色,膜质,管状。
小穗卵形,长2-3mm,淡紫色,仅有数朵花,每个鳞片各有1朵花;鳞片膜质,下部少数鳞片近2列,卵形,先端锐尖,长约2.5cm,有1脉,两侧紫色,边缘无色,透明;下位刚毛1-4条,有倒刺;花柱3。
小坚果狭长圆形,无棱,长约至2mm,先端缢缩,微黄白色,表面有细密整齐的网纹,网纹隆起,花柱基膨大,呈短尖状,直径约为小坚果宽的1/3。
花、果期4-11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对温度要求不严,喜潮湿环境。
宜选粘土、潮湿地栽培。

栽部技术,用分株繁殖法,早春发芽时,连根挖取母株,分成数蔸,按行距8cm×6cm种植。

田间管理,苗齐后,及时拔除杂草。
一般不行施肥。
天旱时注意灌水。

归经

肺经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发散风寒;祛痰平喘;活血散瘀。
主风寒感冒;支气管炎;跌打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3-9g。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发散风寒。

2.《四川中药志》:发散风寒,除胸腹烦闷。
治感冒咳嗽和痰多气喘。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148122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