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乳

《中药大辞典》:牛乳

拼音注音
Niú Rǔ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牛科动物黄牛水牛乳汁

归经

①《要药分剂》:"入心、肺二经。
"

②《本草再新》:"入肺、胃二经。
"

性味

甘,平。

①《别录》:"微寒。
"

②《千金·食治》:"味甘,微寒,无毒。
"

③《唐本草》:"性平。
"

注意

脾胃虚寒作泻,中有痰湿积饮者慎服。

①《本草拾遗》:"与酸物相反,令人腹中症结。
"

②《本草经疏》:"脾湿作泄者不得服。
"

③《本草汇言》:"膈中有冷痰积饮者,忌之。
"

功能主治

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
治虚弱劳损,反胃噎膈,消渴,便秘。

①《别录》:"补虚赢,止渴下气。
"

②《千金·食治》:"入生姜、葱白,止小儿吐乳。
补劳。
"

③《本草拾遗》:"黄牛乳,生服利人,下热气,冷补,润肌止渴;和蒜煎三、五沸食之,主冷气,痃癖,羸瘦。
"

④《日华子本草》:"润皮肤,养心肺,解热毒。
"

⑤《滇南本草》:"水牛乳,补虚弱,止渴,养心血,治反胃而利大肠。
"

⑥《纲目》:"治反胃热哕,补益劳损,润大肠,治气痢,除疸黄,老人煮粥甚宜。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沸。

复方

①治大病后不足,万病虚劳:黄牛乳一升。
以水四升,煎取一升。
如人饥,稍稍饮之,不得过多。

②治翻胃:牛乳一盏,韭菜汁二两。
用生姜汁半两,和匀温服。

③治小儿哕:牛乳、生姜汁各五合。
煎取五合,分为二服。

④治消渴,心脾中热,下焦虚冷,小便多,渐羸瘦:生羊、牛乳,渴即次三、四合。

⑤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好硫黄三两,牛乳五升。
先煮乳水五升,仍内硫黄,煎取三升,一服三合。
亦可直以乳煎硫黄,不用水也。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牛乳

拼音注音
Niú Rǔ
别名

牛、水牛

英文名
milk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1.《唐本草》:牛乳性平,生饮令人利,热饮令口干,微似温。

2.《纲目》:乳煎荜茇,治痢有效。
盖一寒一热,能和阴阳耳。
按《独异志》云:气痢,用牛乳半斤,荜茇三钱,同煎减半,空腹顿服。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母牛乳腺中分泌的乳汁。
现食用的牛乳素普通牛种经高度选育而成的专门乳用品种如黑白花牛等产的乳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取奶牛乳汁,消毒后鲜用或冷藏。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
食植物性饲料。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原形态

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
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
眼、耳都较大。
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
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
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

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
四肢较短,蹄较大。
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
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化学成分

牛乳的化学组成分因牛的种类、年龄、饲养方法、采乳时间、生活及健康状况、气温的不同而异。
据分析,每100g牛乳约含水分87g,蛋白质3.1g,脂肪3.5g,碳水化物6g,灰分0.7g;钙120mg,磷90mg,铁0.1mg;硫胺素0.04mg,核黄素0.13mg,烟酸0.2mg,抗坏血酸1mg,维生素A140u。

另据分析,每100g牛乳含维生素A33μg,胡萝卜素30μg,抗坏血酸2000μg,硫胺素38μg,核黄素20μg,烟酸85μg,泛酸35Oμg,吡哆醇67μg,生物素3μg,叶酸5μg,肌醇18μg。
尚含乳清酸约10mg%。

牛乳的蛋白质主要是含磷蛋白质-酪蛋白,含率平均2.9%;也含白蛋白及球蛋白,此3种蛋白质都含全部必需氨基酸。
牛乳的脂肪主要是棕榈酸、硬脂酸的甘油酯,也含少量低级脂肪酸如丁酸、己酸、辛酸,色素等;牛乳中的糖主要是乳糖,胆甾醇,色素等。
牛乳中的糖主要是乳糖。
牛乳中的灰分除钙、磷、铁外,尚有镁、钾、钠等。

药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牛初乳制剂有降血糖作用。
给II型糖尿病人服用BC后,空腹和餐后Zh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蛋白均较服BC前明显降低,血清铬含量明显增加,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减少。
降糖机制可能与牛乳中所含牛乳铬复合体有关,M-LMCr具有促进葡萄糖氧化和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作用。
但实验未能证实血清铬含量与PG、HbA1和FMF之间的相关性,表明降血糖作用尚有其他机制参与。
BC中尚含有丰富的胰岛素洋生长因子-I, IGF-I有胰岛素样作用,并能促进周围组织对糖的利用,也可能与BC的降血糖作用有关。

2.降血胆固醇作用从牛乳中分离出的乳清酸和胸腺嘧啶能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有降血胆固醇作用。
在大鼠肝胞液的酶液中加入加入1.0 mmol/L的OA,乙酸基乙酸辅酶A硫解酶的活性被抑制73%,而I为参与胆固醇合成的重要酶。
胸腺嘧啶也有相似的作用。

3.抗感染作用 口服高效价免疫牛初乳能缓解隐孢子虫病人的临床症状,并可使实验动物产生一定的抗隐抱子虫感染的抵抗力。
隐抱子虫是人类,尤其是婴幼儿和免疫缺陷患者腹泻的病原体之一。
用HBC喂养小牛,可使其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其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明显增加,并能明显缩短腹泻的持续时间和卵囊排放时间。
HBC也可使小鼠产生部分免疫力,使受感染小鼠肠粘膜上皮的隐抱子虫数明显减少。
牛初乳免疫球蛋白浓缩物能诱导抗各种肠病原体的被动免疫,如用轮状病毒免疫的牛初乳浓缩物具有抗轮状病毒作用。

归经

心;肺;胃经

性味

味甘;性微寒

注意

脾胃虚进作泻中有冷痰积饮者慎服。

功能主治

补虚损;益肺胃;养血;生津润燥;解毒。
主虚弱劳损;反胃噎膈;消渴;血虚便秘;气虚下痢;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煮饮,适量。

各家论述

1.《别录》:补虚赢,止渴下气。

2.《千金·食治》:入生姜、葱白,止小儿吐乳。
补劳。

3.《本草拾遗》:黄牛乳,生服利人,下热气,冷补,润肌止渴;和蒜煎三、五沸食之,主冷气,痃癖,赢瘦。

4.《日华子本草》:润皮肤,养心肺,解热毒。

5.《滇南本草》:水牛乳,补虚弱,止渴,养心血,治反胃而利大肠。

6.《纲目》:治反胃热哕,补益劳损,润大肠,治气痢,除疸黄,老人煮粥甚宜。

7.反胃噎嗝,大便燥结,宜牛、羊乳时时咽之,并服四物汤为上策。

8.《本草经疏》:牛乳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气微寒无毒。
甘寒能养血脉,滋润五脏,故主补虚赢,止渴。

9.《重庆堂随笔》:牛乳滋润补液,宜于血少无痰之证,惟性温而腻,若有痰火者,反能助痰滞膈而增病也。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1466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