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拾遗》
为桑种植物小柘树的棘刺。
《本草拾遗》:"味苦,小温,无毒。
"
《本草拾遗》:"主老血瘕。
男子痃癖、闪痞,取刺和山棱草、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后;在脐,空心服。
当下恶物。
"
内服:煎汤,2~4钱。
房着刺、勒路子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构棘棘刺。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构棘Maclura cochinchinensisCorner[Vanieria cochinchinensis Lour.;Cudrania cochinchinensisKudo et Masam.]u·) Kudo et Masam.」。
2.柘树 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Cudrania tricuspidataBu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呀晒干。
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
溪边灌丛中或山谷、林缘等处。
2.生于海拔200-1500m的阳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绿和溪旁。
资源分布:1.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2.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1.直立或攀援状;根皮橙黄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弯的棘刺,粗壮,长5-10mm。
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叶片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9cm,宽1-2.8cm,先端钝或渐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6-9对。
花单性,雌雄异株;球状花序单个或成对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径约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径约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绒毛。
聚花果球形,肉质,熟时橙红色,直径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
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
小枝暗绿褐色,具坚硬棘刺,刺长5-35mm。
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托叶侧生,分离;叶片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下面主脉略有毛,余均光滑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
花单性,雌雄异株;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雄花花被片4,长圆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线状。
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约2.5cm,橘红色或橙黄色,表面呈微皱缩,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
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性状鉴别 棘刺粗针状,长5-10mm,直立或略弯。
表面灰褐色,光滑。
体轻质硬,略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黄色。
气微,味淡。
嫩枝和叶含柘树异黄酮A、3′-O-甲基香碗豆甙元,去氢木香内酯,亚油酸甲酯,β-谷甾醇[1]。
苦;性微温
化瘀消积。
主腹中积聚;痞块
内服:煎汤,6-12g。
《本草拾遗》:主老血瘕,男子痃癖、闪痞,取刺和山棱草、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后;在脐,空心服。
当下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