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蛇藤叶

《中药大辞典》:南蛇藤叶

拼音注音
Nán Shé Ténɡ Yè
出处

《中国药植志》

来源

为卫矛科植物南蛇藤叶片

化学成分

含5种黄酮甙:山柰酚-7-鼠李糖甙,山柰酚-3,7-二鼠李糖甙,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甙,槲皮素-8-葡萄糖-7-鼠李糖甙,槲皮素-3,7-二鼠李糖甙。

功能主治

《中国药植志》:"治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内服:捣汁冲酒。
外用:捣敷。

复方

治蛇咬伤:鲜南蛇藤叶,捣烂,酌加雄黄、烧酒调匀,敷伤口周围。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南蛇藤叶

拼音注音
Nán Shé Ténɡ Yè
英文名
Leaf of Oriental Bittersweet
出处

出自《中国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C.articulatus Thunb.]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沟及山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原形态

南蛇藤 落叶攀援灌木,高达3-8m。
小枝圆柱形,灰褐色或暗揭色,有多数皮孔。
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近圆形、宽倒卵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长5-10cm,宽3-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楔形,偶为截形,边缘具钝锯齿。
腋生短聚伞花序,有花5-7朵,花淡黄绿色,雌雄异株;花萼裂片5,卵形;花瓣5,卵状长椭圆形,长4-5mm;雌花具有5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近球形,柱头3裂;雄花的雄蕊稍长,雌蕊退化。
蒴果球形,直径7-8mm。
种子卵形至椭圆形,有红色肉质假种皮。
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化学成分

含山柰酚-7-a-L-鼠李糖甙,山奈酚-3,7-二-a-L-鼠李糖甙,山奈酚-3-β-D-葡萄糖-7-a-L-鼠李糖甙,槲皮素-3-β-D-葡萄糖-7-a-L-鼠李糖甙,槲皮素-3,7-二-a-L-鼠李糖甙。

归经

肝经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活血止痛。
主风湿痹痛;疮疡疖肿;疱疹;湿疹;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中国药植志》:治毒蛇咬伤。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107254 Second , 6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