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根

《中药大辞典》:麻根

拼音注音
Má Gēn
别名

麻青根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桑科植物大麻

功能主治

去瘀,止血。
治淋病,血崩,带下,难产,胞衣不下,跌打损伤。

①陶弘景:"麻根汁煮饮之,主瘀血、石淋。
"

②《唐本草》:"主产难,胞衣不出,破血壅胀。
带下崩中不止者,以水煮服之。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

复方

①治淋下血:麻根十枚,水五升,煮取二升,一服,血止。

②令易产:大麻根三茎,水产升,煎取半升,顿服,衣不下,服之亦下。

③治踠折骨痛不可忍:大麻根及叶捣取汁一升饮之。
非时即煮干麻汁服亦同。
亦主挝打瘀血,心腹满,气短。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麻根捣汁,治产难胞衣不下,煮服治崩中不止,生走熟守也。
并治淋下血不止。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麻根

拼音注音
Má Gēn
别名

麻青根、大麻根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nabis sativ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去净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l-3m。
茎直立,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皮层富纤维,基部木质化。
掌状叶互生或下部对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两端渐尖,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叶柄长4-15cm,被短绵毛;托叶小,离生,披针形。
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丝细长,花药大;雌花簇生于叶腋,绿黄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质,雌蕊1;于房圆球形,花柱呈二歧。
瘦果卵圆形,长4-5mm,质硬,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所包裹。
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化学成分

含大麻碱[1],脱水大麻碱[2],胆碱,神经碱[3],无羁萜,表无羁萜醇,葛缕酮,二氢葛缕酮,β-谷甾醇[4],大麻环醚萜酚[5]。
还含有多种脂肪酸及5α-麦角甾-3-酮,5α-豆甾-3-酮,菜油甾醇,豆甾醇,5β-豆甾-22-烯-3-酮[6],豆甾-4-烯-3-酮,菜油甾-4-烯-3-酮,豆甾-4,22-二烯-3-酮,豆甾-5-烯-3β-醇-7-酮,菜油甾-5-烯-3β-醇-7-酮,豆甾-5,22-烯-3β-醇-7-酮[7]。

性味

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瘀;止血;利尿。
主跌打损伤;难产;胞衣不下;血崩;淋证;带上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9-15g。

复方

①治淋下血:麻根十枚)水五升,煮取二升,一服,血止。
②令易产:大麻根三茎,水一升,煎取半升,顿服。
衣不下,服之亦下。
③治骨折骨痛不可忍:大麻根及叶捣取汁一升饮之。
非时即煮干麻汁服亦同。
亦主挝打瘀血,心腹满、气短。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麻根捣什,治产难胞衣不下,煮服治崩中不止,生走熟守也。
并治淋下血不止。

2.陶弘景:麻根汁煮饮之,主瘀血、石淋。

3.《唐本草》:主产难,胞衣不出,破血壅胀。
带下崩中不止者,以水煮服之。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4641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