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叶

《中药大辞典》:麻叶

拼音注音
Má Yè
别名

火麻头。

出处

《药性论》

来源

为桑科植物大麻

化学成分

大麻叶含Δ2-四氢大麻酚酸、大麻二酚酸、大麻色酸等。
另据报道,分析17个国家的检样,大麻二酚酸占叶的酸性部分的3.8~41.7%,是叶的主要成分;又热带国家在大麻成熟时或成熟后,大麻二酚酸含率最低,中欧国家在未成熟时最高,其它中间寒暖的国家,含率在二者之间。
又,此等物质,在贮藏时以及经过加热、光照等物理作用,含率可起变化。
例如Δ2-四氢大麻酚酸,经日光照射,可变为大麻酚酸,又在暗处长时间,也可变为大麻酚酸及大麻酚,因此久藏的叶中的大麻酚酸,并非其本来成分,而是因Δ2-四氢大麻酚酸经过光照而生成的。
如同其它雌雄异株的植物一样,异性植物的成分常有互异之处。
就含氮物质而言,大麻雄株叶中总氮及蛋白质氮常较雌者为少,但在老叶中则无甚差别。
又雄大麻叶的水溶性蛋白质比雌株的叶含较多的精氨酸、赖氨酸、丙氨酸,而雌株的叶的水溶性蛋白质,则含较多的组氨酸、脯氨酸和二羧基的氨基酸。

大麻叶、茎、芽中都含极少的植酸钙镁,而在木髓和花中,此物质含率较高。

大麻无论叶、花,都含抗菌物质,它是带酸性、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醚、石油醚等油溶剂的树脂状物质

性味

《纲目》:"辛,有毒。
"

功能主治

治疟疾,气喘,蛔虫。

①《唐本草》:"捣叶水绞取汁服五合,主蛔虫;捣敷蝎毒。
"

②《东北药植志》:"有解痛、麻醉、利尿作用。
"

③《中国药植图鉴》:"夹入烟草中吸之,治喘息。
"

用法用量

内服:捣汁,入丸、散。
外用:捣敷。

复方

治疟疾:大麻叶,不问荣枯,入锅内,文武火慢慢炒香,连锅取下,以纸盖其上,令汗出尽,然后碾为细末,临发时以前两时辰,用茶汤或温酒浓调下;移患入原睡处,其状如醉,醒即愈矣。
或依前法为末,加入缩砂、丁香、木香、陈皮为末,比麻叶分两减半,酒糊为丸,蜜丸亦可,梧子大。
常以茶、酒送下五、七丸。

各家论述

《纲目》:"按郭文《疮科心要》乌金散治痈疽疔肿、时毒恶疮,方中用火麻头同麻黄诸药发汗,则叶之有毒攻毒可知矣。
《普济方》用之截疟尤可推焉。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麻叶

拼音注音
Má Yè
别名

火麻叶、火麻头

出处

出自《药性论》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nabis sativ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l-3m。
茎直立,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皮层富纤维,基部木质化。
掌状叶互生或下部对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两端渐尖,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叶柄长4-15cm,被短绵毛;托叶小,离生,披针形。
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丝细长,花药大;雌花簇生于叶腋,绿黄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质,雌蕊1;于房圆球形,花柱呈二歧。
瘦果卵圆形,长4-5mm,质硬,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所包裹。
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化学成分

含大麻酚,大麻二酚,△9-反四氢大麻酚,△8-反-四氢大麻酚[1],二羟基大麻酚[2],大麻环醚萜酚[3],大麻联苯二酚[4],四氢次大麻酚酸,次大麻二酚酸,次大麻色酚酸,次大麻萜二酚酸[5];黄酮类成分,芹菜素,木犀草素,大波斯菊甙,牡荆素[6],异牡荆素,荭草素[7],2″-O-葡萄牡荆素,2″-O-葡萄糖荭草素[8];生物碱类成分,大麻碱[9],脱水大麻碱[10],大麦芽碱[11],螺环化合物大麻螺酮,大麻螺烯酮[12],β-大麻螺醇,大麻螺醇乙酸酯[13];芪类成分,大麻异戊烯,3,4′-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14];甾醇类化合物成分,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5α-豆甾-7,24-二烯-3β-醇[5α-stigmasta-7,24]

炮制

洗净、晒干备用。

归经

肺;膀胱;大肠经

性味

辛;有毒

功能主治

平喘截疟;解毒杀虫。
主疟疾;气喘;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捣汁,入丸、散。
外用:捣敷。

复方

治疟疾:大麻叶,不问荣枯,入锅内,文武火慢慢炒香,连锅取下,以纸盖其上,令汗出尽,然后碾为细末,临发时以前两时辰,用茶汤或温酒浓调下;移患人原睡处,其状如醉,醒即愈矣。
或依前法为末,加入缩砂、丁香、木香、陈皮为末,比麻叶分两减半,酒糊为丸,蜜丸亦可,梧子大。
常以茶、酒送下五、七丸。

各家论述

1.《纲目》:按郭文《疮科心要》乌金散治痈疽疗肿、时毒恶疮,方中用火麻头同麻黄诸药发汗,则叶之有毒攻毒可知矣。
《普济方》用之截疟尤可推焉。

2.《唐本草》:捣叶水绞取汁服五合,主蛔虫;捣敷蝎母。

3.《东北药植志》:有解痛、麻醉、利尿作用。

4.《中国药植图鉴》:夹入烟草中吸之,治喘息。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8053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