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

《全国中草药汇编》:麦角

拼音注音
Mài Jiǎo
别名

麦角菌、黑麦乌米

来源

为麦角菌科麦角菌属的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 Tul.在寄主植物上所形成的菌核
夏秋麦穗黄熟时采收。
阴干或烘干备用。

性味

淡,微温。
有毒。

功能主治

收缩子宫,止血。
用于产后子宫出血,偏头痛。

用法用量

常制成流浸膏、注射剂等应用。
流浸膏每次口服常用量2~4毫升,1日6~8毫升,口服极量1次4毫升,1日12毫升。

备注

同属菌类拂子茅麦角菌Claviceps microcephala Tul.与麦角极为近似。
主要区别为菌核产生的子座具有较小的头部,其直径不到0.8毫米。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麦角

拼音注音
Mài Jiǎo
出处

《国药的药理学》

来源

为麦角科真菌麦角菌寄生在禾本科植物黑麦等子房中所形成的菌核
夏、秋二季麦熟时采收,阴干。
宜保持完整,彻底干燥后,密封,在干燥凉暗处保存。

性状

干燥菌核呈纺锤形,平直或略弯曲呈角状,具3条钝棱,两端渐尖。
长0.3~4厘米,直径1~7毫米。
表面紫黑色或紫棕色,有显着纵沟及细小横裂纹。
质脆,易折断,断面钝三角形,边缘暗紫色,中心灰白色或浅粉红色。
气微弱而特殊;味油腻性,先甜后辛。

毒性

急性中毒症状是呕吐、腹泻、脉微弱、昏迷。
慢性中毒见于服药过量,肝脏病和周围血管有病的都较敏感,症状有坏死型和惊厥型二类。

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约9.4%,主为吲哚类生物碱,按其结构可分3类:第一类为麦角毒系生物碱,都是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生物,其中有麦角柯宁碱、麦角克碱、麦角隐亭碱、麦角胺、麦角生碱、麦角新碱及麦角西碱;第二类为相应的麦角异毒系生物碱,都是异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牛物,其中有麦角异柯宁碱、麦角异克碱、麦角隐宁碱、麦角异胺、麦角异生碱、麦角异新碱、麦角异西碱;第三类为棒麦角碱系生物碱,其中有喷尼棒麦角碱、肋麦角碱、裸麦角碱、田麦角碱、野麦碱等。

此外尚含脂肪油33~35%,麦角甾醇0.1%、维生素D2、酪胺、组胺、胍基丁胺、三甲胺、甲胺、己胺-l甜菜碱、麦角硫因、乙酰胆碱、尿嘧啶、鸟甙、氨基酸,麦角色素如黑麦酮酸、金黄麦角酸、麦角黄素BC、麦角黄素CC、棒麦角黄素、棒麦角玉红素等。

药理作用

①兴奋子宫的作用

麦角有兴奋子宫肌的作用,其作用与垂体后叶制剂相似,是直接作用于子宫肌,但作用强大而持久.对怀孕子宫更敏感;临产和新产后应用小量即有明显作用,甚至产生强直收缩。
我国数种野生麦角制成的流浸膏,对在体和离体的兔子宫皆能促进其收缩,使之张力增加;并在离体兔子宫上表明,对产后和妊娠子宫比未孕子宫作用强。
麦角中含多种有效成分,其中以麦角新碱对子宫作用最强,麦角胺次之。
从我国12种寄主植物上所分离的131个麦角菌系中,有17个能在小麦培养基上产生麦角碱,其中以Claviceps microccephalaCe-3菌系最为优良,不但产碱力强,而且所产的主要为麦角新碱。

②对心血管的作用

在离体血管实验中,麦角胺可使周围血管平滑肌收缩。
在整体动物因血管收缩而升压,并产生代偿性心跳徐缓。
麦角毒对心脏的作用不及对血管的作用强,但在心律慢到某种程度时,则有增强心收缩力的作用。
大量麦角胺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坏疽形成。
用麦角流浸膏肌注于意大利种鸡,注后出现鸡冠紫绀,久之,鸡冠末梢坏疽,此作用尚可建立条件反射。
麦角胺对血管作用最强,麦角毒次之,而麦角新碱几乎不影响血压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麦角胺可使血管收缩,动脉搏动幅度减小,这可能与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有关。

③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量麦角胺或麦角毒能阻断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
它们并不能阻止交感神经介质的释放。
用豚鼠离体输精管带下腹神经标本实验,表明麦角新碱与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基本相似,作者谓麦角新碱可能是一种直接作用型的拟交感药,它与儿茶酚胺作用于同一受体。
麦角小量兴奋延脑,大量因延脑麻痹而死亡。
麦角胺能增强巴比妥类、吗啡、美沙酮的镇静和催眠作用。

性味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味微苦,性平,有毒。
"

注意

《国药的药理学》:"分娩时只可用于压出期,在开口期当避免使用。
"

功能主治

治子宫出血;产后出血不止。

①《国药的药理学》:"为子宫紧缩药。
对于子宫出血,分娩后的弛缓性后出血,子宫之不全、退行等有效。
"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偏头痛。
"

用法用量

内服:制成流浸膏,每次2~4毫升,一日量6~8毫升;或制成浸剂、丸剂、针剂等分别使用。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麦角

拼音注音
Mài Jiǎo
别名

黑麦乌米、紫麦角

英文名
Ergot
出处

出自《国药的药理学》。

来源

药材基源:为麦角科真菌麦角菌和小麦角菌的菌核。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aviceps purpureaTul.;Claviceps microcephalaTul.

采收和储藏:夏、秋二季麦熟时采收,阴干。
宜保持完整,彻底干燥后,密封,在干燥凉暗处保存。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寄生于小麦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

2.生于拂子茅属植物及大油芒等禾本科植物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新疆、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等地。

原形态

1.麦角菌 菌核长圆柱形,两端角状,坚硬,mm×mm,平滑,有纵沟,外部紫黑色,内部淡紫色或灰白色,每个菌核产生20-30个子座,有弯曲的细柄,暗褐色。
子座近球形,直径1-2mm,红褐色。
子囊壳全部埋生于子座内,其孔口稍突出于子座表面,μm×μm。
子囊长圆柱形。
μm×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丝状,无色,μm×1μm。

2.小头麦角菌 与麦角菌极为相似,主要区别是:菌核黑色角状,所产生的子座具有较小的头部,直径不足0.8mm。

栽培

1.生物学特性:麦角菌为寄生性真菌,寄生植物有禾本科、莎草科、石竹科及灯心草科植物。
菌核在温暖潮湿的夏季生长,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4-26℃。

2.培育技术:麦角菌生长主要采用在寄主植物上接种栽培,获得麦角,也可以采用发酵培养菌丝体,得到类似菌核物及其有效成分。
用接种栽培方法也可获得麦角,但费工、产量低,故目前多采用工厂化深层培养发酵生产的技术。

2.1.菌种分离:麦角纯菌种由自然采集的野生菌核中分离获得,目前发酵培养的优良菌株是由拂子茅上分离的拂子茅麦角菌Ce3-3菌株。

2.2.工艺流程:菌种→试管斜面孢子培养→种子培养→发酵培养→过滤,分离提取出麦角新碱。

2.3.培养方法:孢子培养基为蔗糖10%,天冬素0.1%,MgSO4·7H2O0.03%,KH2PO40.1%,琼脂2%,蒸馏水,pH6.0-6.2。
作成斜面,接入菌种,在24-26℃下培养15-20天。

种子培养基为蔗糖6%,谷氨酸1%,MgSO4·7H2O0.03%,KH2PO40.1%,自来水,调pH至5.2。
在500ml锥形瓶中装培养基100ml,接入斜面菌种,于旋转式摇床上培养72小时,温度保持24-26℃。
发酵培养基为蔗糖10%,谷氨酸1.2%,MgSO4·7H2O0.03%,KH2PO40.1%,豆油0.5%,自来水,调pH至7.5。
500L锥形瓶中装发酵培养基75L,接种量5%,在24-26℃下旋转培养9天。

3.测定方法:麦角总碱用碳酸钠、氯仿提取。
麦角新碱提取及分离,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

性状

性状鉴别 麦角 菌核长纺锤形,平直或略弓状弯曲,具3条钝棱,长1-4cm,宽2-7mm。
外表皮灰紫色至黑紫色,有细小横裂纹及纵沟。
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略呈钝三角形,其边缘为一薄层暗紫色组织,内部淡棕白色至淡红色,中央部分有时可见星状暗纹。
气特异而微弱,味先微甜,后辛。

小头麦角 菌核黑色,角状,长约6mm,直径约0.7mm。
余与麦角相似。
均以身干、个大匀整、色紫褐、断面色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麦角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外层为数列排列紧密的深紫色菌丝细胞,细胞壁及内含物遇酸呈血红色,遇碱呈青紫色,内部由粗细不等的无色菌丝细胞组成,直径3-12μm,壁厚,具强折光性,中央部分细胞疏松而有间隙,细胞壁由甲壳质构成。
不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结晶。

品质标志 本品含总生物碱,作为麦角毒碱计算,不得少于0.2%;水溶性生物碱,作为麦角新碱计算,不得少于0.03%。

毒性

急性中毒症状是呕吐、腹泻、脉微弱、昏迷。
慢性中毒见于服药过量,肝脏病和周围血管有病的都较敏感,症状有坏死型和惊厥型二类。

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麦角毒系生物碱,是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生物,主要有麦角新碱,麦角生碱,麦角布亭碱,麦角布尔碱,麦角宁碱,麦角坡亭碱,麦角缬碱,α-麦角隐亭碱,β-麦角隐亭碱,麦角柯宁碱,o-12'-甲基-α-麦角隐亭碱,o-12'-甲基麦角柯宁碱,麦角宾碱,麦角胺,麦角克碱,麦角斯亭碱等。
第二类为相应的麦角异毒系生物碱,是异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生物,主要有麦角异新碱,麦角异生碱,麦角异布亭碱,麦角异宁碱,麦角异坡亭碱,麦角异缬碱,α-麦角异隐亭碱,β-麦角异隐亭碱,麦角异柯宁碱,o-12'-甲基-α-麦角异隐亭碱,o-12'-甲基麦角异柯宁碱,麦角异宾碱,麦角异胺,麦角异克碱等。
第三类为棒麦角系生物碱,其中有田麦角碱,6,7-断-田麦角碱,野麦碱,瑟妥棒麦角碱,异瑟妥棒麦角碱,狼尾草麦角碱,肋麦角碱,裸麦角碱等。

此外,还含麦角甾醇,麦角硫因,黑麦酮酸A、B、C、D,金黄麦角酸,4,5-二甲基辛酸,麦角色素AD、BD、CD、DD、AC、BC、CC,棒麦角玉红碱,麦角黄质及糖类、脂肪油等。

药理作用

1.兴奋子宫的作用:麦角有兴奋子宫肌的作用,其作用与垂体后叶制剂相似,是直接作用于子宫肌,但作用强大而持久。
对怀孕子宫更敏感;临产和新产后应用小量即有明显作用,甚至产生强直收缩。
我国数种野生麦角制成的流浸膏,对在体和离体的兔子宫皆能促进其收缩,使之张力增加;并在离体兔子宫上表明,对产后和妊娠子宫比未孕子宫作用强。
麦角中含多种有效成分,其中以麦角新碱对子宫作用最强,麦角胺次之。
从我国12种寄主植物上所分离的131个麦角菌系中,有17个能在小麦培养基上产生麦角碱,其中以Claviceps microcephalaCe-3菌系最为优良,不但产碱力强,而且所产的主要为麦角新碱。
2.对心血管的作用:在离体血管实验中,麦角胺可使周围血管平滑肌收缩。
在整体动物因血管收缩而升压,并产生代偿性心跳徐缓。
麦角毒对心脏的作用不及对血管的作用强,但在心律慢到某种程度时,则有增强心收缩力的作用。
大量麦角胺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坏疽形成。
用麦角流浸膏肌注于意大利种鸡,注后出现鸡冠紫绀,久之,鸡冠末梢坏疽,此作用尚可建立条件反射。
麦角胺对血管作用最强,麦角毒次之,而麦角新碱几乎不影响血压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麦角胺可使血管收缩,动脉搏动幅度减小,这可能与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有关。

3.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大量麦角胺或麦角毒能阻断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
它们并不能阻止交感神经介质的释放。
用豚鼠离体输精管带下腹神经标本实验,表明麦角新碱与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基本相似,作者谓麦角新碱可能是一种直接作用型的拟交感药,它与儿茶酚胺作用于同一受体。
麦角小量兴奋延脑,大量因延脑麻痹而死亡。
麦角胺能增强巴比妥类、吗啡、美沙酮的镇静和催眠作用。
寄生在黑麦Secale cereale L.、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josRoth.、赖草Aneurolepidium dasystachyNevski、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披碱草E. Dahuricus Turcz.及下垂冰草Agropyron semicostatum Nees等的野生麦角,经动物在体子宫试验表明,均有明显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其中以拂子茅、披碱草、赖草和下垂冰草的麦角流浸膏作用稍强。

鉴别

理化鉴别 麦角 取粉末约0.1g,加乙醚2ml及稀硫酸1滴,振摇后分取醚液,加碳酸氢钠饱和液数滴,振摇后放置,下层水液即显红色或紫蓝色。
取粉末少许,加碳酸氢钠液及氯仿共同振摇,分取氯仿液,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少许,振摇后静置,试剂层显蓝色。
麦角中麦角新碱、麦角异新碱、麦角毒碱和麦角胺碱的含量测定 取麦角粉末先以石油醚脱脂,干燥后,精密称取1g,置50ml棕色具塞磨口瓶中,加氯仿-甲醇-氢氧化铵10ml,浸泡24h,吸取浸出液5ml,减压抽干,残渣加0.25ml甲醇溶解,取0.1ml点于氧化铝薄层板上,以苯-氯仿-无水乙醇饱和10min后展开,在紫外灯下观察荧光,划出各生物碱色带,用吸集器收集色带上氧化铝于离心管中,加乙醇0.5ml振摇,加0.1mol/L硫酸溶液1.5ml及试剂4ml摇匀,放置30min,取上清液在550nm测吸收度,由麦角新碱标准曲线,分别算出各生物碱的含量。

归经

肝;肾经

性味

苦;辛;平;有毒

注意

1.《国药的药理学》:分娩时只可用于压出期,在开口期当避免使用。
孕妇、临产及胎盘尚未完全排出时禁用。
肝脏病及周围血管病患者慎服。
本品有毒,误服后常引起口渴、呕吐、腹泻、肢冷、面色苍白、视觉与听觉障碍,严重者则出现幻觉、惊厥,以致昏迷死亡。

2.刘波《中国药用真菌》:胎盘未排出时禁用。

功能主治

缩宫止血;止痛。
主子宫出血;偏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制成流浸膏,每次0.5~2ml,每日3~4次;大剂量1次4ml,每日12ml;或制成片剂、针剂用。

各家论述

1.《国药的药理学》:为子宫紧缩药。
对于子宫出血,分娩后的弛缓性后出血,子宫之不全、退行等有效。

2.《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偏头痛。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77714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