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葱

拼音注音
Lù Cōnɡ
出处

《群芳谱》载有鹿葱,并将其与萱花对比异同,认为鹿葱色颇类萱,但无香,叶与花茎亦不同。
其叶圆而翠绿,叶枯死而后花;一茎虚心,有花五六朵并于顶,花七八瓣。
古代文献有关鹿葱的记述,与本种较相似。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鹿葱的鳞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oris squamigera Maxi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野生于山沟、溪边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
河南等地。

原形态

鹿葱 多年生草本。
鳞茎卵形,直径4-5cm。
秋季出叶,长约8cm,立即枯萎,第2年早春又抽叶;叶带状,宽约2cm,先端圆钝,绿色。
花茎高50-70cm;总苞片2枚,披针形,长约6cm,宽约1.3cm;伞形花序有花4-8朵,淡紫红色;花被裂片倒披针形,长约7cm,宽约1.8cm,边缘基部微皱缩;花被管长约2cm;雄蕊与花被裂片近等长,花柱略伸出花被外。
花期8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生于山沟、水边阴湿草丛中,地上部夏、冬两季休眠,2月中、下旬叶丛萌发出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前后枯萎进入休眠期,初秋抽出花茎,花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一般栽培情况下结实少。
9月植株枯萎进入第2次地上休眠,鳞茎露地越冬。

栽培技术 以鳞茎自然分球繁殖为主,也可采用人工切割法促生小鳞茎以提高繁殖系数。
用快刀将鳞茎从基部向上作十字形交叉纵切,深约至鳞茎颈的 3/4,然后将鳞茎埋在沙或泥炭薢中,深度约为鳞茎的3/4,切口处可生出许多小球,再用小球分开栽种。

化学成分

鲜茎含石蒜碱,伪石蒜碱,dgtgafi 石蒜伦碱,高石蒜碱,多花水仙碱,新雨石蒜碱,雪花莲胺碱,表雪花莲胺碱,条纹碱,雨石蒜碱,石蒜胺碱,小星蒜碱,紫花石英钟蒜碱和石英钟蒜-S-葡萄甘露聚糖。

性味

辛;平;有小毒

注意

体虚无实邪及孕妇禁服;皮肤破损者禁敷。

功能主治

解毒;祛痰;利尿;催吐。
主咽喉肿痛;疮痈肿毒;瘰疬;咳嗽痰端;水肿;小便不利;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g;或绞汁饮。
外用:适量,捣敷,绞汁涂或煎汤熏洗。

各家论述

1.《群芳谱》:“鹿葱色颇类萱,但无香尔。
因鹿喜食之,故名。
然叶与花茎,皆各自一种,黄叶绿而尖长,鹿葱叶团而翠绿,萱叶与花同茂,鹿葱叶枯死而后花。
萱一茎实心,而花五六朵节开;鹿葱一茎虚心,而五六朵花并于顶;萱六瓣布光,而鹿葱七、八瓣。
本草注管,云即今之鹿葱,误。
”2.《遵生八笺》:“鹿葱花,花俨蜨蝶,三大圆瓣而三小尖瓣,色葱藕色,中心白地,红黄点点。
摇风弄影,丰韵可人。
根枝丛发。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326718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