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牵牛花
旋花科铃当子Ipomoea sibirica Pers.,以种子入药。
东北各省。
逐水消肿,泻下去积。
大便秘结:种子5分,日服1次。
食积腹胀:铃当子、鸡内金各3钱,共炒焦研细末,每次1钱,日服2次。
《吉林中草药》
为旋花科植物西伯利亚牵牛的种子。
秋季采收果实,晒干,打下种子,拣去杂质。
生于草地上,常与荞麦伴生。
分布东北等地。
一年生草本,无块根。
茎细弱而匍匐,稍缠绕。
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较小,先端细长而尖,基部心形,全缘。
萼片5,宿存;花粉红色,花冠合瓣,漏斗形;雄蕊5;子房上位,2室。
蒴果。
种子黑褐色至黑棕色,形如牵牛子略小。
种子中有多糖,由97%葡萄糖和甘露糖,3%半乳糖组成;种子油中含3.5%二烯酸,9.3%三烯酸。
泻下,逐水。
治大便秘结,食积。
内服:煎汤,2~3钱;或研末。
①治便秘:铃当子研细末。
每次五分,日服一次。
②治食积腹胀:铃当子三钱,鸡内金三钱。
共炒焦,研细末。
每次一钱,日服二次。
出自《吉林中草药》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北鱼黄草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rremia sibirica Hall.f.[Convolvulus sibiricus l.; I pomoea sibirica Pers.]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果实,晒干,打下种子,拣去杂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2800m的路边、田边、山地草丛或山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缠绕草本。
全株近于无毛。
茎圆柱形,具细棱。
单叶互生;叶柄长2-7cm,基部具小耳状假托叶;叶片卵状心形,长3-13cm,宽1.7-7.5cm,先端长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稍波状;侧脉7-9对,纤细,近于平行射出,近边缘弧曲币。
聚伞花序腋生,有花3-7朵,花序梗明显具棱或狭翅;苞片小,线形;萼片椭圆形,近于相等,先端有钻状短尖头;花冠淡红色,钟状,长1.2-1.9cm,冠檐具三角形裂片;雄蕊5,花药不扭曲;子房2室。
蒴果近球形,4瓣裂。
种子4颗或较少,椭圆状三棱形,黑色。
花果期夏、秋季。
性状鉴别 种子卵形,多为圆球体的四分之一,长4-6cm,宽3-5cm,表面灰褐色,被金黄色鳞片状非腺毛,脱落处粗糙,呈小凹点状,背面弓形隆起,中央有浅纵沟,腹腔面为一棱线,种脐明显,在棱线背面交界处呈缺刻状。
质硬,横切面淡黄色,可见2片皱缩折叠的子叶。
气微味微辛、辣。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表皮细胞径向延长,外壁呈乳突状,有的含棕色物,间有分化成棒槌状单细胞非腺毛,直径30-74μm。
下皮细胞类方形。
栅状组织层径向长40-85μm,外方可见光辉带。
子叶组织中分泌腔直径约至90μm。
种皮表面观:表皮细胞类多角形,直径12-50μm,壁稍弯曲。
下皮细胞狭长,宽2.5-5μm,以数个为一组,呈镶嵌状排列。
种子中有多糖,由97%葡萄糖和甘露糖,3%半乳糖组成;种子油中含3.5%二烯酸,9.3%三烯酸。
脾经
甘;寒
泻下消积。
主大便秘结;食积腹胀
内服:研末,1.5-3g。
①治便秘:铃当子研细末。
每次五分,日服一次。
②治食积腹胀:铃当子三钱,鸡内金三钱。
共炒焦,研细末。
每次一钱,日服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