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基源:为骨螺科动物蛎敌荔枝螺及疣荔枝螺的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urpura gradata Jonas[Thais trigona]2.Purpura clavigera Kuster[Thais clavigera Kiuster]
采收和储藏:退潮后,于沙滩捕捉,捕得后,沸水烫死,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间至低潮线下1.5m左右的岩石海底,或在河口附近有附着物的泥沙质海底,雌雄异体,4-10月为产卵其,。
卵鞘筒状,黄色,内含卵子40-250个,产卵不止1次。
肉食性,为牡蛎养殖的主要敌害之一。
2.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潮下带岩礁间,常附着在牡蛎的空壳内。
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
2.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1.蛎敌荔枝螺,贝壳呈菱形,质坚厚,一般壳高31mm左右,宽20mm,大者高33mm,宽21mm,螺旋部短,螺层约6层,缝合线呈浅沟状。
壳顶尖,光滑。
体螺层上部膨大,基部缩小,形成螺体两端略尖细。
壳表黄白色或青灰色,有灰褐色或棕色的不规则纵纹,杂有紫褐色斑,各螺层具螺旋肋,肋间还有细肋。
每螺层中部和体螺层上部的壳面征凹,成为一弧面。
壳口长卵圆形,内面淡黄色,有棕色斑纹和肋。
外唇薄,边缘有多数褶襞;内唇后部略薄,前部加厚,脐浅,仅残留小的凹陷。
前沟较短,为一小缺口。
厣角质,棕色。
2.疣荔枝螺,贝壳纺锤形,质坚厚,一般高25-33mm,宽16-21mm,螺层约6层,缝合线极浅,螺旋部略高,壳历略膨胀,有较细螺肋,生长线细密。
壳表灰绿色或黄褐色,常杂以白色纵条纹。
各螺层具有棕褐色的旋形疣肋,以肩部的疣肋较粗大,由边疆的疣状突起组成,体螺层膨大,有5条旋形疣肋,上2条粗大,下3条较细弱。
壳口卵圆形,内面黄白色或粉黄色,有瓷光,外唇薄,内侧为紫褐色,有与壳面肋间相应的5个齿突,有瓷光,外唇薄,内侧为紫褐色,有与壳面肋间相应的5个齿突,内唇加厚,淡黄色,遮盖假脐。
前沟短,缺刻状厣角质,薄,棕褐色。
性状鉴别蛎敌荔枝螺,贝壳小型,近于菱状,两端尖细,表面青灰色中略带白色,具有灰褐色中棕色不规则的细肋,壳口长卵圆形,内面淡黄色,有棕黄色花方和肋。
气微,味微咸。
疣荔枝螺,贝壳较小,略中小型椭圆形,高约33mm,宽约21mm。
螺层约6层,缝合线浅,不明显。
螺旋部约为壳高的1/3,每一螺层中部有环列明显的疣状突起。
体螺层有5裂疣状突起。
整个壳表面密布较细的螺肋和细密的生长纹。
表面灰白色,突起部呈黑灰色。
壳口卵圆形,内面淡黄色,有大块黑色或褐色斑。
外唇薄,内唇淡黄色,略直,光滑。
质坚硬。
气微,味微咸。
1.疣荔枝螺,贝壳含锰铁、钴、镍、铜、锌、镉、锶等微量元素,并含消旋-α-亚氨二丙酸,左旋-α-亚氨丙酰乙酸,含挥发性化合物丙酮,硫化氢,甲基硫醇,甲硫醚,二甲基化二硫醚,泰尔维尔定A、B,泰尔红紫。
2.蛎敌荔枝螺,贝壳含碳酸钙、微量元素铁、铜等,并含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等,以及脂类、胆甾醇。
还含β,β-二-甲基丙烯酰胆碱,丙烯酰胆碱等。
蛎敌荔枝螺含有β,β-二-甲基丙烯酰胆碱和丙烯酰胆碱。
前者能兴奋颈动脉窦受体,刺激呼吸和兴奋交感神经节,还有阻碍神经肌肉传导的作用。
后者具有神经肌肉传导性能,并显尼古丁作用。
味咸;性平
软肾散结;清热解毒。
主淋巴结结核;疮疡
内服:煎汤,10-25g。
外用:适量,煅灰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