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本草》
为壳斗科植物栗的叶。
①《滇南本草》:"治喉疔火毒,煎服。
"
②《现代实用中药》:"为收敛剂。
外用涂漆疮。
"
出自《滇南本草》
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板栗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tanea mollissima B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多鲜用。
生态环境:常栽培于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缓坡及河滩等地带。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
以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产量最大。
落叶乔木,高15-20m。
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
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
单叶互生,叶丙长0.5-2cm,被细绒毛或近无毛;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5.5-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相等,叶缘有锯齿,齿端具芒状尖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9-20cm,被绒毛,淡黄褐色,雄花着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无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2-3朵生于总苞内,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
壳斗边刺直径4-6.5cm,密被紧贴星状柔毛,刺密生,每壳斗有2-3坚果,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直径1.5-3cm,深褐色,顶端被绒毛。
花期4-6月,果期9-10月。
性状鉴别 叶片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8-15cm,宽5.5-7cm,先端尖尾状,基部楔形或两侧不相等,边缘具疏锯齿,齿端为内弯的刺毛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叶柄短,有长毛和短绒毛。
气微,味微涩。
含3,4,5-三羟基苯甲醛-3-O-,异栗瘿鞣质亭,异栗瘿鞣质,栗木鞣质,间一去氢二没食子酸,栗瘿鞣质亭,栗瘿鞣质,克列鞣质,6′及6″-没食子酰-栗瘿鞣质,地榆素H-5,2,3--二没食子酰-4-O-没食子酰-4-O-没食子酰葡萄糖,4,6--二没食子酰-1-O-没食子酰葡萄糖,4,6--二没食子酰-2-O-没食子酰葡萄糖,路边青鞣质D,β-D-没食子酰葡萄糖,4,6--二没食子酰-2,3-二-O-没食子酰葡萄糖,长梗马兜铃素,木麻黄鞣质宁,木麻黄鞣质,旌节花素,-表栗木脂素,2,3--二没食子酰-4,6-橡酰葡萄糖,地衣二醇,丁香酸,龙胆酸,对羟基苯甲醇,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
还含有天冬氨酸,并没食子酸。
还含有天冬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等多种游离氨基酸。
微甘;性平
清肺止咳;解毒消肿。
主百日咳;肺结核;咽喉肿病;肿毒;漆疮
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烧存性研末敷。
1.《滇南本草》:治喉疔火毒,煎服。
2.《现代实用中药》:为收敛剂。
外用涂漆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