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白蹄

拼音注音
Kǔ Bái Tí
别名

阿里红、落叶松茸、药用层孔菌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药用拟层孔菌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omitopsis officinalisBond.et Sing.[Fomes officinalisAmes]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切去粗糙外皮,晒干,磨碎。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0m左右的衰老的落叶松树干基部或伐桩上,也生于其他针叶树上,偶见生于栎等阔叶树树干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及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药用拟层孔菌 子实体多年生。
木质,蹄形、球形至钟形,侧生无柄,cm×cm,厚5-18cm。
盖面白色至灰白色,常有一层薄薄的绒毡层,后渐脱落至光滑,有污白色至土黄色的污斑,老熟后呈淡灰黑色,表面变粗糙,出现不规则的龟裂;盖缘钝,全缘。
管口面白色;管口圆形,管壁较厚,每1mm间4个,老熟后或干后管口面呈污灰色至淡灰黑色;菌管多层,每层厚约1cm,初期白色,后期渐成淡黄色。
菌肉灰白色,幼时近肉质,软而脆,老熟后成白垩质或干酪质,易碎,味甚苦。
孢子卵圆形,光滑,无色,μm×μm。

性状

1.性状鉴别 子实体多呈马蹄形,或不规则瘤状,与树干着生面扁平,直径8-30cm以上。
表面淡黄色或灰棕色,较粗糙,有时可见同心环纹或不规则裂隙,边缘钝。
管口面类白色或淡黄色,管口圆形,每1mm间3-4个。
纵剖面可见菌管多层。
质轻,疏松,易碎,并有粉尘飞出。
气微,味苦、微甘。

2.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灰黄色。
菌丝无色、无隔,有分枝,直径3-4μm。
孢子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5-5μm。

化学成分

全草含羊毛甾醇,硫色多孔菌酸,齿孔酸,去氢齿孔酸,齿孔醛,齿孔醇,齿孔二醇,16α-羟基齿孔酸,去氢齿孔酮酸,及苦白蹄酸。

药理作用

齿孔酸使动物汗腺周围血管收缩而止汗,但不影响汗腺分泌,亦不扩瞳,作用约持续20分钟。
内服齿孔酸,对胃有刺激作用。

鉴别

本品粉末易溶于氨水或碱液,遇水呈粘稠状。

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浸渍30min,滤过,滤液供以下试验:①取滤液点于滤纸上,干后,喷溴酚蓝试液,在蓝色背景下显黄色斑点。
②取滤液1ml于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冰醋酸及醋酐各1ml溶解,加硫酸1-2滴,溶液由棕黄色渐变棕红色,并有污绿色荧光。

性味

甘;苦;温;无毒

注意

不宜过量服用。
过量可引起伞菌酸中毒。

功能主治

止咳平喘;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利尿;解蛇毒。
主咳嗽;哮喘;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胃痛;咽喉肿痛;牙周炎;尿路结石;水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末。
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140827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