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砂仁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山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piniajaponicaMiq.
采收和储藏:果实将熟时采摘,晒干或烘干。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山姜,多年生草本,高35-70cm。
根茎横生,分枝。
叶片通常2-5片;近无柄至具长达2cm的叶柄;叶舌2裂,长约2mm,被短柔毛;叶片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25-40cm,宽4-7cm,两端渐尖,先端具小尖头,两面,特别是叶下面被短柔毛。
总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花序轴密生绒毛;总苞片披针形,长约9cm,开花时脱落;小苞片极小,早落;花通常2朵聚生,在2朵花之间常有退化的小花残迹可见;小花梗长约2mm;花萼棒状,长1-1.2cm,被短柔毛,先端3齿裂;花冠管长约1cm,被疏柔毛,花冠裂片长圆形,长约1cm,外被绒毛,后方的1枚兜状;侧生退化雄蕊线形,长约5mm;唇瓣卵形,宽约6mm,白色而具红色脉纹,先端2裂,边缘具不整齐缺刻;雄蕊长1.2-1.4cm;子房密被绒毛。
果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1.5cm,被短柔毛,熟时检红色,先端具宿存的萼筒;种子多角形,长约5mm,径约3mm,有樟脑味。
花期4-8月,果期7-12月。
性状鉴别:果实呈类圆形或椭圆形,长0.7-1.3cm,直径0.6-1.2cm。
外表面棕黄色或橙红色,光滑,有的被短柔毛,顶端有突起的花被残迹,基部有果柄痕或残留果柄。
果皮薄,易剥离,内表面黄白色,可见纵脉纹。
种子团3瓣,外有黄褐色或灰白色假种皮包被;每瓣有种子4-6粒,各瓣均被白色隔膜分开。
种子呈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2-4mm,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有皱纹。
质硬,胚乳灰白色。
有樟脑气,味辛、苦。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呈类圆形或类方形,外壁甚厚,有的可见假种皮。
下皮为颓废组织,靠内方尚可见1列狭长的细胞,呈棕黄色。
油细胞为1-2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其下方有大型的薄壁细胞群,排列成断续的环状,每群由2-5个类圆形细胞组成。
色素层宽,棕褐色或黑褐色。
内种皮由1列长方形石细胞组成,壁厚,棕黄色或棕褐色,胞腔呈“V”形。
外胚乳细胞长方形或多边形,径向延长。
内胚乳细胞略小,呈类圆形,含糊粉粒。
种子含山姜黄酮醇,山姜酮,棕榈酸,桉叶素,樟脑,鼠李柠檬素即3,5,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熊竹素即5,4′-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
取原药材,除去果柄及杂质,筛去灰屑。
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为圆球形或卵圆球形,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
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被灰白色假种皮,底面有一圆形凹陷的红棕色种脐,内有白色胚乳。
气芳香,味辛辣微苦。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味辛;性温
温中散寒;行气调中。
主脘腹胀痛;呕吐泄泻;食欲不振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