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及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及草

拼音注音
Hēi Jí Cǎo
别名

青鱼胆、四棱草、小见肿消、花脸猫、黑耳草

来源

龙胆科花锚属植物紫白花锚Halenia elliptica D. Don,以全草入药。
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平肝利胆。
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胃炎,头晕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黑及草

拼音注音
Hēi Jí Cǎo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龙胆科植物椭圆叶花锚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阳坡。
分布我国西南至中部。

原形态

二年生草本。
茎直立,有分枝,具棱,绿色,高30~50厘米。
单叶对生;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厘米,先端钝,基部浑圆或阔楔形,全缘,主脉3条;无叶柄。
聚伞花序顶生及腋生,花梗细;花小,直径6~7毫米,黄绿色;萼4裂,裂片披针形;花冠钟状,4深裂达中部以下,裂片基部有窝孔,延伸成长距,向上反曲;雄蕊4,着生于花冠的近基部;雌蕊1,子房1室。
蒴果卵形,熟后开裂达基部。
种子多数。
花期秋季。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性寒,味苦。
"

功能主治

①《贵州民间药物》:"治风热头晕,炖肉吃。
"

②《贵州草药》:"疏风,清暑,镇痛。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8钱。
外用:捣敷。

复方

治中暑腹痛:黑及草一两,煎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黑及草

拼音注音
Hēi Jí Cǎo
别名

黑耳草、阿小根、龙胆、青鱼胆、肝炎药、黑节苦草、鸡脚莲、花锚、甲地然果、四棱草、小儿肿消、花脸锚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椭圆叶花锚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lenia elliptica D.Don

采收和储藏:6~8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4000m的山坡草地、灌丛中及山谷水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北。
西南及辽宁、内蒙古、山西、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20-50cm。
茎直立,近四棱形,少分枝。
基生叶椭圆形,长2-3cm,宽5-15mm,全缘,具宽扁的柄,柄长1-1.5cm,叶脉3条;茎生叶对生,几无柄,抱茎,叶片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7Cm,宽0.5-2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主脉5条。
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长短不等,长0.5-3.5cm;花直径1-1.5cm;花萼4裂,裂片椭圆形或卵形;花冠蓝色或紫色,4裂,裂片卵圆形或椭圆形,裂片基部有窝孔,延伸成一长距;雄蕊4,着生于花冠近基部;子房卵形,长约5mm,花柱极短,柱头2裂。
蒴果宽卵形,长约1cm,分裂达基部。
种子褐色。
花、果期7-9月。

性状

性状鉴别 茎长0.4-4.8cm,直径1-3mm,表面绿色至黄绿色,具微翅,节上有对生残叶;断面中空。

叶暗绿色,皱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3.5cm,宽0.6-1.2cm,全缘,有3条明显的纵脉;无柄。
聚伞花序,花皱缩,花梗细长,长0.2-2cm;花萼绿色,4深裂;花冠蓝色或浅黄棕色,4深裂,基部有距。
体轻,质软。
气微,味苦、微涩。

以色黄绿、叶色暗绿、味苦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类方形,角隅有棱翅,表皮细胞1列,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
皮层薄壁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切向延长;内皮层凯氏点明显。
中柱鞘为1列薄壁细胞。
维管束双韧型,外侧韧皮部狭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宽广,木纤维发达,壁厚,木化,导管多角形,内侧韧皮部明显。
髓部常形成较大的髓腔。

粉末特征:黄绿色。
①纤维多见,一种壁稍薄,长327-475μm,直径15-23μm;另一种壁稍厚,长423-445μm,直径约19μm。
②螺纹梯纹导管多见,直径约22μm。
③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密布不等式气孔,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气孔少。

化学成分

全草含多种呫吨酮及其甙,如花锚甙,去甲氧基花锚甙,1-O-樱草糖基-2,3,4,5-四甲氧基呫吨酮[1],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呫吨酮,1,5-二羟基-2,3, 7-三甲氧基呫吨酮,1,2-二羟基-3,4,5-三甲氧基呫吨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呫吨酮,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呫吨酮[2],2,3,7-三甲氧基呫吨酮1-O-葡萄糖甙,2,3,5-三甲氧基呫吨酮1-O-葡萄糖甙,1-羟基-2,3,4,5-四甲氧基呫吨酮,1-羟基-2,3,7-三甲氧基呫吨酮,1-羟基-2,3,5-三甲氧基呫吨酮[3],1-羟某-3,6,8-三甲氧基呫吨酮,3,6,8-三甲氧基呫吨酮-1-O-樱草糖甙[4]。
另含有齐墩果酸及谷甾醇-β-D-葡萄糖甙[3]。

归经

肺经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疏风止痛。
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肠胃炎;流感;咽喉痛;牙痛;脉管炎;外伤感染发热;中暑腹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炖肉食。
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治中暑腹痛: 黑及草一两,煎服。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治风热头晕,炖肉吃。

2.《贵州草药》:疏风,清暑,镇痛。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2781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