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独、零余薯、金线吊虾蟆、香芋、黄狗头
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
冬前采挖块茎,洗净,切片晒干。
零余子:叶腋处的黄褐色珠芽,直径约1厘米。
苦、辛,凉。
有小毒。
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
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
3~5钱;外用适量,捣烂或磨汁敷患处。
本品块茎和零余子,含有毒成分,服过量可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瞳孔缩小,严重的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
解救方法:洗胃,导泻,内服蛋清或葛粉糊及活性炭;饮糖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亦有用绿豆汤内服;或用岗梅半斤,清水5碗煎至2碗饮服。
黄药,黄药根,木药子、大苦。
《本草图经》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
夏末至冬初均可采挖,以9~11月产者为佳。
将块茎挖出,去掉茎叶,洗净泥土,横切成厚约1~1.5厘米之片,晒干。
生于山谷、河岸、路旁或杂林边缘。
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台湾等地。
在河北、山东等地有栽培。
主产湖北、湖南、江苏。
此外,河北、山东、浙江、安徽、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亦产。
黄独,又名:土卵,金线吊虾嫫、山慈姑,零余薯、黄虾蟆、毛卵陀、铁秤陀、黄金山药、金丝吊蛋、薯瓜乳藤、黄座勒、土芋、板薯、淮山薯、苦茅薯、草蔸薯、土首乌、草蔸苕、雷公薯。
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
块茎单生,球形或圆锥形,直径3~10厘米,外皮暗黑色,密生须根。
茎圆柱形,长可达数米,绿色或紫色,光滑无毛;叶腋内有紫棕色的球形或卵形的珠芽。
叶互生;叶片广心状卵形,长7~22厘米,宽7~8厘米,先端尾状,基部宽心形,全缘,基出脉7~9条;叶柄扭曲,与叶等长成稍短。
花单性,雌雄异株;小花多数,黄白色,呈穗状花序,腋生;花基部均有苞片2,卵形,先端锐尖;雄花花被6片,披针形,雄蕊6,花丝很短;雌花花被6片,披针形,先端钝尖,子房下位,3室,花柱3裂。
蒴果下垂,长椭圆形,有3个膜质的翅。
花期8~9月。
果期9~10月。
干燥的块茎为圆形或类圆形的片子,横径2.5~6厘米,长径4~7厘米,厚0.5~1.5厘米。
表面棕黑色,有皱纹,密布短小的支根及黄白色圆形的支根痕,微突起,直径约2毫米,一部分栓皮脱落,脱落后显露淡黄色而光滑的中心柱。
切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平滑或呈颗粒状的凹凸不平。
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子坦或呈颗粒状。
气微,味苦。
以身干、片大、外皮灰黑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半干燥块茎含蔗糖约22.5%、还原糖0.69%、淀粉2.5%、皂甙、鞣质。
还含黄独素B,CB,C)与薯蓣皂甙元。
野生的含黄独素A,B,C。
南京市售商品中不含薯蓣皂甙元但含一种熔点为285~288℃的结晶,含量0.2%。
云南师宗样品含薯蓣皂甙元1.69%,楚雄、丽江、蒙自、车里之样品含量甚微。
印度产黄独只含痕迹的皂甙,而巴西产的块茎含皂甙5.77%。
①对甲状腺的影响
将含2~10%的黄药子饲料喂养正常大白鼠,4周后对体重及甲状腺功能均无影响;黄药子对硫氧嘧啶与磺胺吡啶等抗甲状腺药物所造成的甲状腺肿无影响,而对0.1%硫氰酸钾造成的轻度甲状腺肿有对抗作用,黄药子对缺碘食物所致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表现在肿大的甲状腺重量减轻、腺组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增加,对大白鼠自发性甲状腺肿亦能改善,黄药子的此项治疗作用可能是其中含碘所致。
从湘西购得的黄药子每公斤含碘量14.3毫克,若一个病人每日服黄药子2钱,其中含碘约90微克,比人的日需量高些,无疑会增加甲状腺聚碘,迅速合成甲状腺素,血中甲状腺素浓度增加,抑制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的促甲状腺素,肿大的甲状腺因之缩小。
但用含碘量较高的红药子进行实验,不能解除硫氰酸钾的致甲状腺肿作用。
②其他作用
黄药子酊剂与煎剂对离体蛙心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对离体兔肠亦表现抑制,对未孕家兔与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出现强直性收缩与节律性收缩,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可被苯海拉明所取消。
黄药子上述作用酊剂较煎剂强而快。
黄药子根茎的丙酮提取物注射于大鼠腹腔,可抑制进食。
干的气性球根含皂甙,对豚鼠血的溶血指数为1:30。
拣净杂质,剪去须毛,洗净,润透后切成小块,晒干。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
苦,平。
①《日华子本草》:"凉。
"
②《开宝本草》:"苦,平,无毒。
"
③《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
《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服,痈疽发时不焮肿、不渴、色淡、脾胃作泄者,此为阴症,当以内补为急,解毒次之,药子之类宜少服,止可外敷。
"
凉血,降火,消瘿,解毒。
治吐血,衄血,喉痹,瘿气,疮痈瘰疬。
①《开宝本草》:"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
"
②《纲目》:"凉血,降火,消虞,解毒。
"
③《江苏植药志》:"治腰酸痛。
"
内服:煎汤,1.5~3钱。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①治吐血不止:黄药子一两,捣碎,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热服。
②治吐血:真蒲黄,黄药子等分。
用生麻油调,以舌舐之。
③治鼻衄不止:黄药子一两,捣罗为散。
每服二钱匕,煎阿胶汤调下。
良久,以新汲水调生面一匙投之。
④治疮:黄药子四两,为末,以冷水调敷疮上,干而旋敷之。
⑤治天泡水疮:黄药子末搽之。
⑥治缩脚肠痈,干黄独一两,煎服。
不可多用。
⑦治缠喉风,颐颔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者:黄药子一两,为细末。
每服一钱,白汤下。
吐出顽痰。
⑧治热病、毒气攻咽喉肿痛:黄药一两,地龙一两,马牙消半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以蜜水调下一钱。
⑨治瘿气: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
每日早晚常服一盏。
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
⑩降气治胃痛:黄药、陈皮、苍术、金钱草各二钱,土青木香一钱五分。
研粉服或煎服。
⑾治鱼口,腰膝疼痛:黄独根五至八钱。
水煎服。
⑿治睾丸炎:黄独根三至五钱,猪瘦肉四两。
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
⒀治扭伤:黄独根、七叶一枝花各等量,捣烂外敷。
⒁治腹泻:黄药子研末,每次一钱,开水吞服。
⒂治疝气、甲状腺肿、化脓性炎症:黄药子根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⒃治瘰疬:黄独鲜块茎二至三两,鸭蛋1枚。
水煎,调些酒服。
⒄治百日咳。
黄药子三至五钱。
冰糖为引,水煎分三至五次服。
①治疗甲状腺肿
对各种类型的甲状腺肿,均有一定效果。
制剂用量各地不尽相同,观察对象亦有差异。
㈠用黄药子半斤,水煎2次,滤液混合,再加白酒400毫升,共成2400毫升.每次5毫升,每日2次,饭后服。
或将黄药子研粉,每日3分,分服或顿服。
10天为一疗程,停药3~5日再行第二、三疗程。
治疗Ⅰ~Ⅳ度的地方性甲状腺肿127例,服药月余后,全部患者颈围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治愈率为67.8%。
㈡用未经炮制的黄药子炖服,每日5钱,连服5~8周。
观察25例甲状腺腺瘤,治疗后3例腺瘤完全消失,17例肿物显著缩小,1例停药后复发,但再次治疗,仍有效果。
部分病例服药后诉口干。
㈢黄药子漫酒,每日100毫升分3~4次服。
一般腺瘤总量用至2升左右即足,腺癌应服3个月以上。
治疗甲状腺腺瘤7例,甲状腺癌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性质不明的甲状腺肿2例,除3例无效外,其余均消退一半以上,其中6例消退80%以上或完全消失。
副反应:2例有消化道反应,恶心严重,影响服药;2例因肝细胞损害出现黄疸,多因剂量过大所致。
故服药总量达3升时应停服10天,并检查肝功能情况,若出现黄疸应立即停药,及时处理。
认为黄药子酒对甲状腺瘤似能部分代替手术摘除,对于甲状腺癌,配合手术治疗,可提高疗效。
㈣将黄药子制成流浸膏,每日3~6毫升,分3次于食后服。
治疗甲状腺中毒症26例,4例临床症状于用药后2~3天消失。
21例平均于用药后4~6天显著进步,1例无效。
大部分病例基础代谢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颈围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各地经验均证明,疗效与年龄、病程有关。
年龄较轻、病程较短的,疗效较好。
②治疗百日咳
取鲜黄独根块或果实3~5钱,加冰糖3钱炖服。
日服1剂,治疗50余例均痊愈。
另有用黄药子果3~5钱,加水400毫升,冰糖适量炖服,每日2次,用于镇咳有良好效果。
观察78例咳嗽患者,痊愈69例。
好转7例,无效2例。
一般服药1~2天即可奏效,顽固性干咳可连服4天。
对炎症明显的咳嗽患者,宜酌情加用抗感染药。
。
③治疗食道癌、胃癌
取黄药子10两,以62度白酒浸泡。
日服浸液50~100毫升。
分数次服。
治疗食道癌及其他消化系统癌症28例,用药后18例自觉症状基本好转,其余亦明显好转。
个别服药酒后,发现对肝脏有不良影响。
又报道以黄药子针剂治疗食道癌、胃癌23例,对控制症状、改善病情有一定效果。
①《本草经疏》:"黄药根,解少阴之热,相火自不妄动而喉痹瘳矣。
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热所伤故也,苦寒能凉血,得土气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
"
②《本草汇言》:"黄药子,解毒凉血最验,古人于外科,血证两方尝用。
今人不复用者,因久服有脱发之虞,知其为凉血、散血明矣。
"
历代《本草》关于黄药子的原植物,记载不一,且与红药子混而不分。
目前商品黄药子,主要为上述品种,虽与多数《本草》所载不类,但与明代《本草原始》所载黄药子之图形及形态描述,完全一致。
再证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药用黄药子之标本,亦即此种,可见其使用历史已久。
黄药、黄药根、苦药子、山慈姑、金线吊虾蟆、红药子、黄独根、苦卡拉、蓑衣包、黄狗子、猴姜七、毛卵砣、金线吊葫芦、金线吊蛋、黄金山药、薯瓜乳藤、铁秤砣、狗嗽、土芋
出自《本草图经》。
.1.《开宝本草》:黄药根,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
生岭南。
2.《本草图经》:黄药根,峡州郡及明、越、秦、陇州山中亦有之,以忠、万州者为胜。
十月采根。
开州兴元府又产一种苦药子,大抵与黄药相类,主五藏邪气,治肺压热,除烦躁,亦入马药用,春采根曝干。
又有药实根: 生蜀郡山谷,苏恭云即药子也,用其核人,《神农本草经》误载根字,疑即黄药之实。
然云生叶似否,花红白色,子肉
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bulbifera L.
采收和储藏:黄药子栽种2-3年后在冬季采挖,把块茎径粗在30cm以上的加工作药,其余的可继续栽培1年。
洗去泥土,剪去须根后,横切成厚1cm的片,晒或炕干,或鲜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洒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黄独 缠绕草质藤本。
块茎卵圆形至长圆形,近于土面,棕褐色,表面密生多数细长须根。
茎圆柱形,左旋,无毛。
单叶互生;叶柄较叶片稍短;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5-16cm,宽2-14cm,先端尾状渐尖,边缘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的紫褐色的球形或卵圆形珠芽,直径1-3cm,外有圆形斑点。
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叶腋,有时基部花序延长排列成圆锥状;雄花单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针形,新鲜时紫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基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至数个丛生叶腋,长20-50cm,退化雄蕊6,长仅为花被片的1/4。
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长1.5-3cm,宽0.5-1.5cm,两端圆形,成熟时淡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
种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的顶端,种翅栗褐色,向种子上方延伸,呈长圆形。
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荫蔽。
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零余子繁殖。
在冬季把落在地上的零余子拣回,放在木箱或竹篓里,贮藏室内过冬。
于3-4月栽种。
田间管理 苗高约30cm时,浅薅除草,重施人畜粪水,同时把茎藤理附在攀援物上。
性状鉴别 多为横切厚片,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5-7cm,厚0.5-1.5cm。
表面棕黑色,皱缩,有众多白色、点状突起的须根痕,或有弯曲残留的细根,栓皮易剥落;切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平坦或凹凸不平。
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颗粒状,并散有橙黄色麻点。
气微,味苦。
以片大、外皮棕黑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木栓细胞壁微木化,内侧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
近外方的基本组织有分泌道。
维管束外韧型,散在。
粘液细胞多数,含草酸钙针晶束。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①石细胞长棱形而两端钝圆,或不规则椭圆形、卵状三角形,孔沟密集。
②淀粉粒长圆形、卵形、贝壳形或不规则条形,短径5-12μm,长径15-21μm,脐点点状。
③粘液细胞类圆形,短径95-160μm,长径150-300μm,含草酸钙针晶束,长50-117μm。
④分泌道含树脂状物。
黄药子对肝肾组织有一定毒性,而且与给药剂量、时间有关,如长时间服用黄药子,对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非蛋白氮都有一定毒性,而且与给药剂量、时间有关,如长时间服用黄药子,对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非蛋白氮都有一定影响。
200%水煎剂半数致死量,口服为79.98g/kg,腹腔注射为25.49g/kg。
含黄药子素A-H,8-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
薯蓣皂甙元,D-山梨糖醇,2,4,6,7-四羟基-9-10-二氢菲,2,4,5,6-四羟基菲,4-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4-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4,6-二羟基-2-O-苯乙酮[4,6-dihydroxy-2-O-acetophenone],二氢薯蓣碱,蔗糖,还原糖,淀粉,皂甙,鞣质等。
1.对甲状腺的影响:将含2-10露的黄药子饲料喂养正常大白鼠,4周后对体重及甲状腺功能均无影响;黄药子对硫氧嘧啶与磺胺吡啶等抗甲状腺药物所造成的甲状腺肿无影响,而对0.1%硫氰酸钾造成的轻度甲状腺肿有对抗作用,黄药于对缺碘食物所致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表现在腆大的甲状腺重量减轻、腺组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增加,对大白鼠自发性甲状腺肿亦能改善,黄药子的此项治疗作用可能是其中含碘所致。
从湘西购得的黄药子每公斤含碘量14.3mg,若一个病人每日服黄药子2钱,其中含碘约90μg,比人的日需量高些,无疑会增加甲状腺聚碘,迅速台成甲状腺素,血中甲状腺素浓度增加,抑制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的促甲状腺素,肿大的甲状腺因之缩小。
但用含碘量较高的红药于进行实验,不能解除硫氰酸钾的致甲状腺肿作用。
2.其他作用:黄药干酊剂与煎剂对离体蛙心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对离体兔肠亦表现抑制,对末孕家兔与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出现强直性收缩与节律性收缩,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可被苯海拉明所取消。
黄药子上述作用酊剂较煎剂强而快。
黄药子根茎的丙酮提取物注射于大鼠腹腔,可抑制进食。
干的气性球根含皂甙,对豚鼠血的溶血指数为1∶30。
黄药子提取物0.1mg/ml浓度滴眼,对实验性兔单纯疱疹毒角膜病变有一定疗效。
拣净杂质,剪去须毛,洗净,润透后切成小块,晒干。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0.5g,加水5ml,振摇后,滤过。
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试液2滴,显绿色,并产生絮状沉淀。
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热浸约10min,滤过。
取滤液滴在滤纸上,加1%香草醛盐酸试液,显淡紫色。
另取上述乙醇滤液,滴在滤纸上,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加热后显粉红色。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30ml,在水浴上回流提取2h,滤过。
滤液浓缩后作供试液。
另取黄药子乙素作对照品。
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无水乙醇-环已烷展开,喷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110℃烤10min,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樱红色斑点。
肺;肝经
苦;寒;小毒
内服剂量不宜过大。
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瘿瘤;喉痹;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肿瘤;吐血;衄血;咯血;百日咳;肺热咳喘
内服:煎汤,3-9g;或浸酒;研末1-2g。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数;或磨汁涂。
①治吐血不止: 黄药子一两,捣碎,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热服。
②治吐血: 真蒲黄、黄药子等分。
用生麻油调,以舌舐之。
③治鼻衄不止: 黄药子一两,捣罗为散。
每服二钱匕,煎阿胶汤调下。
良久, 以新汲水调生面一匙投之。
④治疮: 黄药子四两,为末,以冷水调敷疮上,干而旋敷之。
⑤治天泡水疮: 黄药子末搽之。
⑥治缩脚肠痈: 干黄独一两,煎服。
不可多用。
⑦治缠喉风,颐颇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者: 黄药子一两,为细末。
每服一钱,白汤下。
吐出顽痰。
⑧治热病、毒气攻咽喉肿痛: 黄药一两,地龙一两,马牙消半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以蜜水调下一钱。
⑨治瘿气: 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
每日早晚常服一盏。
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
⑩降气治胃痛: 黄药、陈皮、苍术、金钱草各二钱,土青本香一钱五分。
研粉服或煎服。
11.治鱼口,腰膝疼痛: 黄独根五至八钱。
水煎服。
12.治睾丸炎: 黄独根三至五钱,猪瘦肉四两。
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
13.治扭伤: 黄独根、七叶一枝花各等量,捣烂外敷。
14.治腹泻: 黄药子研末,每次一钱,开水吞服。
15.治疝气、 甲状腺肿、化脓性炎症: 黄药子根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16.治瘰疬: 黄独鲜块茎二至三两,鸭蛋1枚。
水煎,调些酒服。
17.治百日咳。
黄药子三至五钱。
冰糖为引,水煎分三至五次服。
1.治疗甲状腺肿:对各种类型的甲状腺肿,均有一定效果。
制剂用量各地不尽相同,观察对象亦有差异。
1.1.用黄药子半斤,水煎2次,滤液混合,再加白酒400ml,共成2400ml。
每次5ml,每日2次,饭后服。
或将黄药子研粉,每日3分,分服或顿服。
10天为一疗程,停药3-5日再行第二、三疗程。
治疗Ⅰ-Ⅳ度的地方性甲状腺肿127例,服药月余后,全部患者颈围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治愈率为67.8%。
1.2.用未经炮制的黄药子炖服,每日5钱,连服5-8周。
观察25例甲状腺腺瘤,治疗后3例腺瘤完全消失,17例肿物显着缩小,1例停药后复发,但再次治疗,仍有效果。
部分病例服药后诉口干。
1.3.黄药子浸酒,每日100ml分3-4次服。
一般腺瘤总量用至2升左右即足,腺癌应服3个月以上。
治疗甲状源源瘤7例,甲状腺癌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性质不明的甲状腺肿2例,除3例无效外,其余均消退一半以上,其中6例消退80%以上或完全消失。
副反应:2例有消化道反应,恶心严重,影响服药;2例因肝细胞损害出现黄疸,多因剂量过大所致。
故服药总量达3升时应停服10天,并检查肝功能情况,若出现黄疸应立即停药,及时处理。
认为黄药子酒对甲状腺瘤似能部分代替手术摘除,对于甲状腺癌,配合手术治疗,可提高疗效。
1.4.将黄药子制成流浸膏,每日3-6ml,分3次于食后服。
治疗甲状腺中毒症26例,女例临床症状子用药后2-3天消失,21例平均于用药后4-6天显着进步,1例无效。
大部分病例基础代谢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颈围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各地经验均证明,疗效与年龄、病程有关。
年龄较轻、病程较短的,疗效较好。
2.治疗百日咳:取鲜黄独根块或果实3-5钱,加冰糖3钱炖服。
日服1剂,治疗50余例均痊愈。
另有用黄药子果3-5钱,加水400ml,冰糖适量炖服,每日2次,用于镇咳有良好效果。
观察78例咳嗽患者,痊愈69例,好转7例,无效2例。
一般服药1-2天即可奏效,顽固性干咳可连服4天。
对炎症明显的咳嗽患者,宜酌情加用抗感染药。
3.治疗食道癌、胃癌:取黄药子10两,以62度白酒浸泡。
日服浸液50-100ml。
分数次服。
治疗食道癌及其他消化系统癌症28例,用药后18例自觉症状基本好转,其余亦明显好转。
个别服药酒后,发观对肝脏有不良影响。
又报道以黄药子针剂治疗食道癌、胃癌23例,对控制症状、改善病情有一定效果。
1.《本草经疏》:黄药根,解少阴之热,相火自不妄动而喉痹瘳矣。
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热所伤故也。
苦寒能凉血,得土气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
2.《本草汇言》:黄药子,解毒凉血最验,古人于外科、血证两方尝用。
今入不复用者,因久服有脱发之虞,知其为凉血、散血阴矣。
3.《开宝本草》: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
4.《纲目》:凉血,降火,消瘿,解毒。
5.《江苏植药志》:治腰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