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藤

《中药大辞典》:黄瓜藤

拼音注音
Huánɡ Guā Ténɡ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黄瓜
6月采。
阴干或鲜用。

性味

①《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淡,无毒。
"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苦,平,有小毒。
"

功能主治

利水,解毒。
治痢疾,淋病,黄水疮。

①《陆川本草》:"治疮痈,流注。
"

②《四川中药志》:"利水、通淋、消胀。
"

③《中国药植图鉴》:"治痢疾。
"

④《上海常用中草药》:"祛痰镇痉。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撒。

复方

①治黄水疮:黄瓜藤、枯矾。
为细末,搽疮上。

②治癫痫:黄瓜藤一两。
煎服。

临床应用

治疗高血压病

以黄瓜藤制剂观察64例,结果显效34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2.8%。
制剂及用法:㈠流浸膏:每毫升含干燥黄瓜藤与猪毛菜各5分,每次5毫升,日服3次。
㈡片剂:每片含干燥黄瓜藤1钱,每次4片,日服3次。
疗程30~60天。
初步观察,片剂较流浸膏降压作用强。
一般无副作用,仅5例服后上腹部有烧灼感,改为食后服症状即减轻或消失;另1例有头晕感觉。

另有用去根、叶的鲜瓜秧半斤,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每日2次分服;或制成浸膏丸、片剂应用。
共观察62例,显效28例,有效26例,无效8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瓜藤

拼音注音
Huánɡ Guā Ténɡ
英文名
Cucumber stem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藤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mis sativu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鲜用。

原形态

一年生蔓生草本。
茎枝伸长,有纵沟及棱,被白以硬糙毛。
卷须细,不分枝,具白色柔毛。
单叶互生;叶柄稍粗糙;叶片三角状宽卵形,膜质,长、宽均12-18cm,两面甚粗糙,掌状3-5裂,裂片三角形并具锯齿,有时边缘具缘毛。
花萼简狭钟状圆筒形,密被白色长柔毛,花萼裂征钻形,开展与花萼近等长;花垸共同白色,长约2cm,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急尖;雄蕊3,花丝近无;雌花单生,或稀簇生,花梗粗壮,被柔毛。
子房纺锤形,柱头3。
果实长圆形或圆柱形,长10-30cm,熟时黄绿以,表面粗糙,具有刺尖的瘤状凸起,极稀近于平滑。
种子小,狭卵形,白色,无边缘。
花、果期为夏、秋季。

归经

归心;肺以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利湿;解毒。
主痰热咳嗽;癫痫;湿热泻痢;湿痰流注;疮痈肿毒;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煎子洗或研末撒。

复方

①治黄水疮: 黄瓜藤、枯矾。
为细末,搽疮上。
②治癫痫: 黄瓜藤一两。
煎服。

临床应用

治疗高血压病。
以黄瓜藤制剂观察64例,结果显效34例,有效19例,无效 11例,总有效率82.8%。

制剂及用法:1.流浸膏:每毫升含干燥黄瓜藤与猪毛菜各5分,每次5ml,日服3次。

2.片剂:每片含干燥黄瓜藤 1钱,每次4片,日服3欧。
疗程30-60天。
初步观察,片剂较流浸膏降压作用强。
一般无副作用,仅5例服后上腹部有烧灼感,改为食后服症状即减轻或消失;另1例有头晕感觉。
另有用去根、叶的鲜瓜秧半斤,加水500ml煎取200ml,每日2次分服;或制成侵膏丸、片剂应用。
共观察62例,显效28例,有效26例,无效8例。

各家论述

1.《陆川本草》:治疮痈,流注。

2.《四川中药志》:利水、通淋、消胀。

3.《中国药植图鉴》:治痢疾。

4.《上海常用中草药》:祛痰镇痉。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6265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