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蠾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药材基源:为沙蠾科动物鸡冠沙蠾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enicola Cristata Stimpson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挖出后洗净,晒干或焙干。
生态环境:生活于潮间带多沙地带,营埋栖生活,深可达0.5m左右,在沙滩表面的穴口常见到有许多扁圆形泥条状的排出物,扭曲状堆积穴口。
每年9月间产卵,卵群圆形;一端有细丝插沙中。
资源分布:渤海、黄海沿央岸均有分布。
鸡冠沙蠾,体圆柱形,壁薄柔软,前端粗,后端细,形似蚯蚓,体长150-250mm,全体暗绿色,具棕褐色横纹。
头部退化,口前叶为一锥状突起,不甚显着。
口在前端,口内有肉质状的吻,能伸缩或翻出,吻短,基部有一环钩吻前端光滑;有一圈触手,伸长时呈星状,收缩时形成皱褶,口位于其中。
自第5节开始,共有17个刚毛节,刚毛金黄色,其中自第7节到第17节均有鲜红色的羽状鳃丝。
自第3刚毛节开始,每节均有5个环轮,约5节以后的刚毛节,环轮数目依次减少。
体后端钝,肛门成一横裂,位于接近体前1/16的背面;肛门腹面前方两侧各有一肾孔。
消化道细长,约为体长的2倍,扭曲成螺旋形。
疣足退化,可分两个肢,背肢为圆锥状突起,有一束细长刺状刚毛;腹肢退化呈横枕状突起,有一行精而短的钩刚毛。
无背须和腹须。
身体后段甚小,环轮不易看清,疣足刚毛均不显着。
性状鉴别 全体呈弯曲的扁圆柱形,长15-250cm,前端粗,后端细,形似蚯蚓。
暗绿色,表面具环纹及深褐色条纹。
自第5节开始,共17个刚毛节,刚毛金黄色。
疣足退化,背肢为圆锥状突起,有一束细长刺状刚毛。
气腥,味咸。
全体含牛磺酸,蛋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其中牛磺酸含量较高。
心经
味咸;性寒
清热解毒;敛疮生肌。
主痈疮肿毒
外用:适量,焙干研末调敷。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清热解毒的功能。
治痈疮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