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楼皮

《中药大辞典》:栝楼皮

拼音注音
Guā Lóu Pí
别名

栝楼壳,瓜壳。

出处

《雷公炮炙论》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双边栝楼等的果皮
9~10月采收果实。
对半切开,取出果肉和种子,将果皮洗净,先翻出里面晾晒,后晒外面。
如遇雨天,应烘干,以免霉烂,烘时勿使火力过旺,并应依次翻动,以免烘熟。

生境分布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

干燥果皮通常卷成筒状,长约6~10厘米;常连有果柄,长约2厘米;果皮很薄,外表面橙黄色,有鲜红斑块及细脉纹,内表面类白色至暗黄色,常附有未去尽的果肉。
质硬而脆。
芳香,带辣味。
以颜色鲜泽、无果柄者为佳。

炮制

拣净杂质,用水洗净,捞出,稍闷,切丝,晒干。

归经

入肺、胃经。

《四川中药志》:"入肺、胃、大肠三经。
"

性味

甘,寒。

①《饮片新参》:"甘苦,微凉。
"

②《中药志》:"甘,寒。
"

注意

脾虚湿痰不宜。

《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
恶干姜。
畏牛膝。
反乌头。
"

功能主治

润肺化痰,利气宽胸。
治痰热咳嗽,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痈疮肿毒。

①《本草便读》:"清肺。
"

②《医学衷中参西录》:"清肺,敛肺,宁嗽,定喘。
"

③《饮片新参》:"宽胸痹,化热痰,生津润肺。
"

④《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润肺,止消渴,消肿疮毒。
"

⑤《中药志》:"涤痰结,舒肝郁。
治痰热咳嗽,胸胁作痛。
"

⑥《四川中药志》:"润肺降气,止咳祛痰。
治咽喉疼痛,大便燥结及乳痈。
"

⑦《广东中药》:"治吐、衄,燥渴,咽痛,便结。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或入散剂。
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温病初起,热重咳嗽:栝楼皮、杏仁、前胡、蝉衣、大力子、甘草。
煎汤服。

②治咽喉语声不出:瓜蒌皮、白僵蚕、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
每服一、二钱,用温酒调下,或浓生姜汤调服;更用半钱绵裹,噙化咽津亦得,并不计时侯,日三、两服。

③治肺热咳嗽、咳吐黄痰或浓痰,肺痈:瓜蒌皮二至四钱,大青叶三钱,冬瓜子四钱,生苡仁五钱,前胡一钱五分。
煎汤服。

④治胸痛、肋痛:瓜蒌皮四钱。
煎汤服。

⑤治乳痈肿痛:瓜蒌皮四钱,蒲公英五钱。
煎汤服。

⑥治牙齿痛疼:瓜蒌皮、露蜂房,烧灰擦牙;以乌臼根、荆柴根、葱根煎汤漱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栝楼皮

拼音注音
Guā Lóu Pí
别名

栝楼壳、瓜壳、瓜蒌皮。

英文名
Snakegourd Peel
出处

出自《雷公炮炙论》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及中华栝楼的果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chosanthes kiarlowii Ma-xim. T. rosthornii Harms

采收和储藏:取成熟的栝楼果产,用刀切成2-4瓣至瓜蒂处,将种子和瓤一起取出,平放晒干或用绳子吊起晒干。

原形态

攀援藤本,长可达10m。
块根圆柱状,肥厚,富含淀粉。
茎较粗,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白色伸展柔毛。
叶互生;叶柄长3-10cm,具纵条纹,被条柔毛;卷须3-7分歧,被柔毛;叶片低质,轮廓近圆形或近心形,长宽均约5-20cm,常3-5浅裂至中裂,稀深裂或不分裂而仅有不等大粗齿,裂片菱状倒卵形、长圆形,先端钝,急尖,边缘常再浅裂,基部心形,弯缺深3-4cm,表面深绿色,粗糙,背面淡绿色,两面沿脉被长柔毛状硬毛,基出掌状脉5条,细脉网状。
雌雄异株;雄总状花序单生或与一单花并生,或在枝条上部者单生,总太花序长10-20cm,粗壮,具纵棱及槽,被微柔毛,顶端有5-8花,单花花梗长约15cm,小花梗长约3mm,小苞片倒卵形或阔卵形,长1.5-2.5cm,宽1-2cm,中上部具粗齿,基部具柄,被短柔毛;花萼筒筒状,长2-4cm,先端扩大,径约10mm,中、下部径约5mm,被短柔毛,裂片披针形,长10-15cm,宽3-5mm,全缘;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长约20mm,宽约18mm,先端中央具1绿色尖头,两侧具丝状流苏,被柔毛;花药靠合,长约2mm,径约4mm,花丝分离,粗壮,被长柔毛;雌花单生,花梗长7.5cm,被柔毛;花萼筒圆形,长2.5cm,径1.2cm,裂片和花冠同雄花;子房椭圆形,绿色,长2cm,花柱长2cm,柱头3。
果实椭圆形,压扁,长11-16mm,宽7-12mm,淡黄褐色,近边缘处具棱线。
花期5-8月,果期8-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⑴栝楼果皮 果瓣呈舟状,边缘内郑曲,长7-10cm。
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有的有残存柱基或果梗残迹,内表面黄白色。
质较脆,易折断。
具香甜气,味甘,微酸。

⑵中华栝楼果皮 果瓣长9-12cm,外表面浅橙黄色,平滑不皱以外表面色橙红、内表面色黄白、皮厚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1、栝楼 外果皮细胞1列,为近方形角质化厚壁细胞,外壁及侧壁均增厚,内为数层色素细胞,其下为石继胞环带,环的内侧国宽广的薄壁组织,其中有多数双韧型维管束,木质部多向外弯曲。
本品薄壁细胞含少量草酸钙结晶。

中华栝楼 石细胞环内侧有散生石细胞群。
木质部半圆形,不外弯。

粉末特征:栝楼 浅橙黄以。
①外果皮细胞多角形,长径19-57μm;气孔不定式。
②石细胞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20-62μm,棕黄色,壁厚4-11μmm,纹孔较细密,胞腔甚大。
③木纤维狭长纺锤形,直径15-47μm,末端有时分叉,壁有裂隙状纹孔。
④中果皮内层薄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内果皮细胞条状,壁极薄,两层细胞长径常互相垂直。
⑤草酸钙结晶不规则块状,直径9-38μm。

中华栝楼 石细胞有圆形者,直径18-78μm,壁厚6-20μm,纹孔较疏而稍大,胞腔常甚小。

化学成分

栝楼和中华栝楼物果皮均含少量挥发油,其中挥发性的酸性部分有壬酸-α-棕榈酸甘油酯[L--α-monopalmitin],7-豆甾烯醇,7-豆甾烯-3-酮具有扩张微动脉的作用,用药后即刻开始,5-10分钟达到高峰,15分钟逐渐恢复,随剂量加大扩张作用明显,恢复延迟。
瓜蒌对微静脉扩张作用不明显。
瓜蒌的这种扩张微血管的作用可能与它引起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增加、耐缺氧能力提高和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引起心肌缺血的机理有关。
瓜篓注射液 静脉注射2g/kg,对急性缺氧家兔球结膜微循环微血管模糊,微血管总数下降、有血流微血管数下降、粒流、渗出、出血等障碍出现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推迟,表明瓜蒌注射液能明显延缓缺氧家兔微循环障碍的发生。

1.5.抗心律失常作用:在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动物模型上发现瓜蒌皮水煎剂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1.5.1.对CaCl2诱发大鼠室颤的预防作用:成年雄性大鼠麻醉状态下静脉注射CaCl2150mg/kg诱发大鼠室颤。
提前30分钟腹腔注射瓜篓皮水煎剂1.7,2.5g生药/kg明显减少静脉注射CaCl2诱发室颤的动物数。

1.5.2.对哇巴因诱发豚鼠心律失常的预防胙用:成年雄性豚鼠以恒速静注50μg/ml哇巴因0.1ml/分钟诱发豚鼠心律失常。
瓜蒌皮水煎剂2.5g生药/kg提前30分钟腹腔注射能明显提高哇巴因诱发豚鼠室性心动过速的剂量阈值,其值为174.7±20.1μg/kg,对照组为129.2±19.6μg/kg,两者相比差异显着。

1.5.3.对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对乌头碱40μg/kg1分钟内静脉注射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瓜蒌皮水煎剂有使心律失常潜伏期延长的趋势。

1.5.4.对大鼠心电图的影响:正常麻醉大鼠腹腔注射瓜蒌皮水煎剂2.5g生药/kg,能明显延长心电图的P一R、Q一T、R一R间期。

1.6.对缺血心肌膜酶,脂代谢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以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85mg/kg形成异丙肾上腺素性大鼠心肌梗型观察瓜蒌注射液对缺血心肌膜酸、脂代谢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前8小时、l小时及后4小时肌肉注射瓜蒌注射液,瓜蒌能够降低缺血心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心肌Ca2+-Mg2-ATP酶活力,同时Na+ -K+ ATP酶及5'-核苷酸酶亦呈增加趋势,对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氨化物歧化酶及磷脂含量无明显影响。
瓜蒌对全身重要脏器自由基代谢显示了不同的效应,明显降低心、脑、肾的MDA含量,肝脏及血清MDA变化不明显;显者增加肝、脑及血液SOD活力,但肾脏则降低。
证明瓜蒌注射液可通过改善心肌FFA代谢及抑制脂质过氧化形成而达到保护心肌的目的。

2.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2.1.体外对血小极聚集性及TXA2合成的影响:瓜蒌注射液体外能明显抑制ADP或AA诱导的家兔血小极聚集和TXA2合成释放及应。

2.2.瓜蒌尚能抑制家兔急性心肌梗塞后血小板聚集和TXB2水平的增高:瓜篓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体外TXA2合成的作用,为其防治AMI,保护缺血心肌、缩小梗塞范围的效应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炮制

拣净杂质,用水洗净,捞出,稍闷,切丝,晒干。

归经

归肺;胃经

性味

味甘;微苦;性寒

注意

脾虚湿痰不宜。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散结。
主肺热咳嗽;胸胁痞痛,咽喉肿痛;乳癖乳乳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温病初起,热重咳嗽:栝楼皮、杏仁、前胡、蝉衣、大力子、甘草。
煎汤服。
②治咽喉语声不出:瓜蒌皮、白僵蚕、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
每服一、二钱,用温酒调下,或浓生姜汤调服;更用半钱绵裹,噙化咽津亦得,并不计时候,日三、两服。
③治肺热咳嗽、咳吐黄痰或浓痰,肺痈:瓜蒌皮二至四钱,大青叶三钱,冬瓜子四钱,生苡仁五钱,前胡一钱五分。
煎汤服。
④治胸痛、肋痛:瓜蒌皮四钱。
煎汤服。
⑤治乳痈肿痛:瓜蒌皮四钱,蒲公英五钱。
煎汤服。
⑥治牙齿痛疼:瓜蒌皮、露蜂房,烧灰擦牙;以乌臼根、荆柴根、葱根煎汤漱之。

各家论述

1.《中药志》:涤痰结,舒肝郁。
治痰热咳嗽,胸胁作痛。

2.《四川中药志》:润肺降气,止咳祛痰。
治咽喉疼痛,大便燥结及乳痈。

3.《广东中药》:治吐、衄,燥渴,咽痛,便结。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2712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