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除虫菊
菊科除虫菊属植物除虫菊Pyrethryum cinerariifolium Trev.[Chrysanthemum cinerariae folium Vis.],以花或全草入药。
5~6月间,舌状花冠尚未全展开,筒状花冠已渐开展时,花中有效成分含量最高,为采收花的最适宜时间。
将收得的花晒干或阴干,或用55~60℃的温度烘干。
全草在夏秋采收,晒干。
苦,凉。
有毒。
杀虫。
外用治疥癣。
可杀蚊、蝇、虱;杀蛆;驱蚊。
研粉调敷患处。
制成煤油浸剂,喷射杀蚊、蝇、虱。
研末撒入粪缸杀蛆;或制成熏烟剂以驱蚊。
本品常作蚊烟原料,亦作粉剂或乳油剂。
敏感者接触或吸入后,可出现皮疹,鼻炎,哮喘等。
吸入较多或吞服中毒,则引起恶心,呕吐,胃肠绞痛,腹泻,头痛,耳鸣,恶梦,晕厥等。
婴儿还可出现面色苍白,惊厥等症。
除虫菊所含杀虫成分容易水解失效,所以必须充分干燥,防潮避光贮存。
一般不耐久贮;如贮藏一年,杀虫效力则能减少一半左右。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除虫菊的头状花序和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 Trev. [Chrysanthemum cinerariifolium Vis.]
采收和储藏:春播第2年在花完全开放时采收,其质量最好。
采收应选晴天,采下后风干入药。
原产欧洲。
我国南北各地区有栽培。
除虫菊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
全株浅银灰色,被贴伏的丁字毛或顶端分叉的短柔毛。
叶互生,银灰色,有腺点;基生叶长达20cm,宽1-2cm,卵形或椭圆形,沿有翅的羽轴作羽状全裂,一回羽片羽状或掌状再浅至深裂,末回羽片条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钝或短渐尖。
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排成疏伞房状;总苞片约4层;舌状花白色,先端平截或微凹;管状花黄色。
瘦果有纵棱,冠状冠毛不不足1mm,边缘截齐或齿缺。
花、果期5-8月。
1.生物学特性 喜温和气候,适宜生长在10-25℃左右的温度条件,如温度超过30℃,植物生长受到抑制。
性强健,耐寒,但怕霜寒。
喜潮湿,如土壤干旱,单株开花数和干花产量均明显减少。
宜中性或微碱性的砂壤土,粘土和低洼地以及酸性或碱性强的地区不宜栽种。
2.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在可以越冬地区,秋播比春播好。
秋播于处暑至白露间,用干种子播种。
春播于春分至清明间,用经过催芽处理的种子播种。
催芽处理方法,是在播种前1星期,将种子用水浸泡5-6小时,种子吸水膨胀后取出,在湿布上铺开,在室温15-20℃,保持5-6天每日翻动,约有2%种子萌发,此时即可播种,穴播,行距 45cm,株距30cm,每1hm2播干种量约3.75kg,播后覆土,浇水。
也可采用春季育苗移栽的方法。
分株繁殖:分株时期以秋季9-10月间为宜;或早春将植株分开,根据植株生长年限、大小可分为4-7株不等。
但这种方法生产中很少采用。
3.田间管理 定植后,在9月间行松土、除草,次年4月中旬结合培土再行松土除草。
在生育期间用人粪尿,硫酸铵作追肥,4月中及7月中旬各施1次。
4.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萎缩病,多发生在每年5月份。
4.1.选排水良好的地块,忌连作。
4.2.及时除草,使田间通风、透光。
4.3.拔除病株,于病穴施入生石灰。
4.4.发病前喷波尔多液。
虫害有地老虎、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苗期为害严重,可采用毒饵诱杀。
性状鉴别 头状花序呈扁球形,直径约1cm,总苞片40余枚,覆瓦近排列,2-4层。
苞片近披针形,淡黄绿色,被短毛。
花托扁圆形,边缘为一层舌状花,15-30朵,雌性,花冠淡黄色,先端3裂。
中央管状花200-300朵,两性,花冠黄色,先端5裂,雄蕊5枚,具冠毛。
气微香,味苦而辣。
以干燥、一碎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棕黄色。
①花粉粒圆球形,直径30-35m,外层呈刺关突出,萌发孔3个。
②花粉囊细胞壁薄,具点状,条状或螺旋状增厚。
③苞片纤维状细胞壁木化而厚,具壁孔。
④舌状花冠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有明显的角质层纹。
⑤腺毛无柄,头状2-8个细胞,顶面观的长圆形。
⑥非腺毛丁字形,壁为单细胞,柄2-4个细胞。
除虫菊口服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很低,它对昆虫和哺乳动物的毒性比其他大多数有机杀虫剂都低,并且在体内被迅速代谢,实际上不留下残余物。
除虫菊内酯对温血动物有毒,兔52mg/kg皮下注射,可于48小时内死亡。
花序主要含4种杀虫成分,除虫菊素 Ⅰ、Ⅱ及灰菊素Ⅰ、Ⅱ;还含水苏碱,除虫菊醇,除虫菊内酯,β-环除虫菊内酯,另外含倍半萜内酯成分:-11,13-二氢塔揣定[-11,13-dihydrotatridin]A、B,-6-O-β-D-葡萄糖基-11,13-二氢塔揣定B[-6-O-β-D-glucosyl-11,13-dihydrotatridin B],塔揣定A、B,二氢-β-环除虫菊内酯;黄酮类成分:棕鳞矢车菊黄酮素,芹菜素-7-半乳糖醛酸甲酯,芹菜素-7-葡萄糖醛酸,芹菜素,木犀草素。
杀虫作用:除虫菊对多种昆虫如蚊、蝇、臭虫和蟑螂等有毒杀作用。
昆虫接触除虫菊素后1-2分钟内即出现过度兴奋,运动失调,迅速被击倒和麻痹。
但亦有部分昆虫可于1天后复苏。
除虫菊是典型的神经毒,直接作用于可兴奋膜,干扰膜的离子传导,主要影响神经膜的钠通道,使兴奋时纳传导增加的消失过程延缓,致使跨膜钠离子流延长,引起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轴突反复活动,短暂的神经细胞去极化和持续的肌肉收缩。
高浓度时则抑制神经膜的离子传导,阻断兴奋。
味苦;性凉
《全国中草药汇编》:"本品常作蚊香原料,亦作粉剂或乳油剂。
敏感者接触或吸入后,可出现皮疹、鼻炎、哮喘等。
吸入较多或吞服,则可引起恶心、呕吐、胃肠绞痛、腹泻、头痛、耳鸣、恶梦、晕厥等。
婴儿还可出现面色苍白、惊厥等症。
"
杀虫。
主疥癣;并用于灭蚊;蝇;蚤;虱;臭虫;又为农用杀虫剂
外用:适量,研粉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