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杨

《中药大辞典》:赤杨

拼音注音
Chì Yánɡ
别名

木拨树、木瓜树、水冬果

出处

《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来源

为桦木科植物赤杨嫩枝叶树皮
春、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沟、河边及山坡。
分布东北,山东、江苏、广东等地。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20米。
树皮淡紫褐色,粗糙而不规则开裂;一年生枝淡赭褐色.平滑无毛,二年生枝褐色而稍淡;皮孔明显,灰白色。
叶互生,椭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或骤尖,基部楔形,长6~12厘米,宽3.5~5厘米,边缘具尖锯齿,叶柄上有沟槽。
花单性,雌雄同株,先叶开放;雄花成柔荑花序;雌花为穗状花序。
果穗卵形,深棕色,长约2厘米,1~4个生于粗壮的序柄上。
小坚果阔椭圆形至倒卵形,具狭翅。
花期早春。
果熟期7月。

化学成分

含羽扇烯酮、α-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粘霉烯醇、蒲公英赛醇、白桦脂酸等多种三萜化合物;尚有β-谷甾醇、廿七烷、脂族醇和焦性儿茶酚鞣质。

性味

苦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降火。

复方

①治鼻血不止:赤杨树皮一两。
浓煎,兑白糖服。

②预防水泻:赤杨嫩枝泡开水当茶喝。

③治外伤出血:赤杨树皮研末外敷,或鲜品捣烂外敷。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赤杨

拼音注音
Chì Yánɡ
别名

木拨树、木瓜树、水冬果、水柯子、赏树

出处

出自《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桦木科植物日本桤木的嫩枝叶或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nus japonica Sieb. [Be-tula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沟、河边及路旁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地,江苏有栽培。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20m。
树皮暗灰褐色或灰褐色,无毛,小枝褐色,无毛或有黄色短柔行,有时密生腺点。
芽有短柄,无毛,有2枚芽鳞。
单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倒卵形或长倒卵形,长4-6cm,宽2.5-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稀圆形,边缘具疏细齿,上面无毛,下面幼对疏生短柔毛,脉腋间簇生髯毛,有时具腺点;侧脉7-11对。
花单性,雌雄同株,先叶开放;雄花为葇荑花序;雌花为穗状花序。
果穗宽卵形,深棕色,长约2cm;小坚果卵形或倒卵形,长3-4mm,宽2-2.5mm果翅厚纸质。
花期早春,果熟期7月。

化学成分

树皮含蒲公英赛醇,白桦脂酸,二十七烷,羽扇烯酮,β-粘霉烯醇,β-谷甾醇。
芽含木犀草素-7,4′-二甲醚4′-dimethyl ether),三裂鼠尾草素,山柰素,异鼠李素,3′-甲基鼠李素,6-羟基山柰酚-3,6,4′-三甲醚,刺槐素,芹菜素-4′,7-二甲醚,柳穿鲜素,槲皮素7,3′,4′-三甲醚。
木质部含赤杨酮,赤杨醇,赤杨酮环氧化物,赤杨二醇,1,7-双--3,5-庚二醇,1,7-双-5羟基-3-庚酮,1,7-双-3-庚烯-5-酮[1,7-bis-3-hepten-5-one],香草酸,丁香酸,2,6-二甲氧基对苯醌,β-谷甾醇,胡萝卜甙,3-O-乙酰基齐墩果醛,古柯二醇-3-乙酸酯,白桦脂酸;花粉含羽扇烯酮,槲皮素-3-β-D-吡喃葡萄糖-4′-O-α-D-吡喃葡萄糖甙,β-谷甾醇,17种氨基酸,丙二酸,葡萄糖,甘露糖;雄性花含 赤杨萜烯酸A[-3,4-secodammara-4,20,24-trien-3,26-dioic acid-3-methylester],赤杨萜烯酸B[-3,4-secodammara-4,20,24-trien-3,26-dioic acid],赤杨萜烯酸C[-20,24-dihydroxy-3,4-secodammara-4,25-dien-3-oic acid],赤杨萜烯酸D[-20,25-dihydroxy-3,4-secodammara-4,23-dien-3-oic acid]赤杨萜烯酸E[-20,25,26-trihydroxy-3,4-secodammara-4,23-dien-3-oic acid],赤杨萜烯酸F[12,20,25-trihydroxy-3,4-secodammara-4,23-dien-3-oic acid].

性味

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降火;止血。
主鼻衄;外伤出血;水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5822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