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茄

《中药大辞典》:藏茄

拼音注音
Zànɡ Qié
别名

樟柳柽、唐传那保

出处

《陕甘宁肯中草药选》

来源

为茄科植物唐古特莨菪种子
根:9~10月采挖,洗去泥沙,除去外皮、须根,切片晒干,研碎,经加工处理后备用。
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路旁、沟边、林下。
分布青海、甘肃。
四川、西藏。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30厘米。
根圆柱形或圆锥形,肥厚深长。
茎圆柱形、直立,多丛生,有纵沟纹,中上部有分枝。
单叶互生;基生叶鳞片状;茎生叶卵形或长卵形,长5~20厘米,宽4~16厘米,先端急尖,边缘波状或具齿,少有锯齿状细小刺;下面及叶脉上有毛茸;叶柄长1~3厘米,有毛。
花单生于叶腋,紫褐色;花萼钟状,长3.5厘米,先端边缘具不规则的浅5齿裂,有明显脉纹10条,结果后膨大;花冠钟状,比萼稍长,被白色短柔毛,径3~3.5厘米,先端5浅裂,反卷;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雌蕊1。
蒴果球形,中部环裂,径约1.5~3厘米,包藏于宿有的木质萼内。
种子圆形,稍扁平,棕褐色。

性状

①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顶端根茎粗大而短,具纵沟。
主根径约3~5.6厘米,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具钿根痕。
质坚硬而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
断面淡黄白色或灰棕色,有放射状细小裂隙及同心轮层。
粉质,无臭,味苦。

②种子圆形而稍扁,褐棕色,长3.5~4毫米,宽2.5~3毫米,厚约1.5毫米,表面有疣状突起,脐点处稍向内陷。
无臭,味油样而苦。

产西藏。

化学成分

含山莨菪碱。
根中尚含樟柳碱、天仙子胺、天仙子碱、红古豆碱、托品碱等生物碱。
其中红古豆碱最多,莨菪碱次之,东莨菪碱最少。

植物在开花初期含生物碱最多,此时叶含0.582%,茎含0.587%;初生根含生物碱1.730%,5年生根含1.56%。

药理作用

①中枢作用

山莨菪碱为阿托品结构类似物,作用亦相似。
中枢作用方面较阿托品弱6倍甚至20余倍。
一般对动物行为尤见明显影响,部分动物较给药前更安静,甚至瞌睡,较大剂量很少出现类似阿托品引起的动物行为的兴奋。

②末梢作用及毒性

山莨菪碱有明显的外周抗胆碱作用及解痉作用,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大鼠回肠、大鼠及猫的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及麻醉猫的血压下降,作用较阿托品稍弱或近似;并能使在位猫及兔小肠的张力降低,作用强度亦与阿托品近似。
对唾液分泌的抑制较阿托品约弱20倍。
扩瞳作用较阿托品约弱10倍。
对抗或缓解各种有机磷毒剂对小鼠引起的中毒症状,提高有机磷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作用强度与阿托品相似。
急性毒性较阿托品低。
慢性毒性方面,每日给犬皮下注射山莨菪碱2毫克/公斤,在肝肾功能及血象方面均无改变。

③体内过程

大鼠试验证明,药物不被胃肠道所破坏,口服自胃肠道的"半量消失时间"为3.5小时。
在人体吸收实验中,根据尿中药物排出量推断,口服30毫克后4小时内药物在人体组织中的浓度,可能与肌注10毫克者相近。
给大鼠静脉注射后,药物迅速从体内消失,其"半衰期"为40分钟,从肾脏排泄的速度可能比阿托品快1倍多,因此无蓄积作用。
注射同剂量后,血浆的山莨菪碱含量低于阿托品。
给人肌内或静脉注射后24小时可由肾脏排出1/3~1/2,另有半量以上药物在体内被转化成无效物质。
临床上用以抢救感染性休克及治疗一些血管、神经性疾病。
地上部分提得的总碱,作用虽略逊于阿托品,但毒性更较后者为低,可作为阿托品的代用品。

性味

①《陕甘宁青中草药选》:"苦辛,温,有毒。
"

②《青藏高原药物图鉴》:"甘辛,温,有毒。
"

功能主治

镇痛,麻醉,解痉,消肿。

①《陕甘宁青中草药选》:"镇痛解痉,有麻醉作用。
"

②《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
"

③《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有麻醉镇痛作用。
治病毒恶疮。
"

用法用量

内服:配成酊剂、合剂口服,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溃疡病,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官能症,胆道蛔虫症,胆石症等引起的疼痛:藏茄根100克,研碎,加入70%酒精适量,按《中国药典》规定制成藏茄酊。
每次0.6~1.5毫升,一日量2~4.5毫升。
如配成合剂:藏茄酊60毫升加水至1000毫升。
每次10~15毫升,一日2~3次内服。

②治牙痛:藏茄子,研细。
填塞牙洞。

③治疮疖痈疽,无名肿毒:唐古特莨菪适量,研细末,调适量凡士林制成软膏,外敷患处。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藏茄

拼音注音
Cánɡ Qié
别名

七厘散、黑莨菪、樟柳树、樟柳参

英文名
root or seed of Tangut Anisdus
出处

出自《陕甘宁青中草药选》:藏茄中毒症状及解救同阿托品、颠茄类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山莨菪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isodus tanguticus Pascher [Scopolia tangutica Maxim.]

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挖,洗去泥沙,除去外皮、须根,切片晒干,研碎,经加工处理后备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800-4200m的山坡,草坡向阳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云南、西藏。

原形态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40-80cm,有时达1m。
根粗大,圆柱形或圆住菜,近肉质。
茎圆柱形,直立,多分枝。
单叶互生;叶柄长1-3.5cm;叶片纸质或近坚纸质,长圆形至狭长圆状卵形,长8-11cm,宽2.5-4.5cm,先端急尖,边缘波状或具齿,少有啮蚀状细小齿,两面无毛。
花单生于叶腋,紫褐色,俯垂,花梗粗状;花萼钟形,不整齐5裂,果时增大成杯状;花冠钟状或漏头状钟蕊,径3-3.5cm,先端5浅裂,反卷;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雌蕊1,较雄蕊略长;花盘浅黄色。
蒴果球形,中部环裂,直径约2cm,包藏于宿存的木质萼内。
种子圆形,稍扁平。
棕褐色。
花期5-6月,果期7-8月。

栽培

藏茄喜凉爽环境,耐严寒,忌水浸,宜选。
冬季上凉或春季解冻后按行距1.5尺开沟条播。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
商品多横切成圆片,直径6-10cm,有的纵切成不等长的块片。
表面黄褐色至灰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皱纹,皮孔明显,横向突起,皮部剥落后可见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木部。
横切面叟缩不平,皮部薄,木部占极大部分,有5-10或更多棕色同心环纹及放射状裂隙。
质较硬,折断时有粉尘,断面不平,黄白色,有纵向裂,隙。
气微,味苦、涩。

止条粗、色棕黄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栓皮层狭窄。
韧皮射线宽7-10列细胞,常有役向裂隙。
形成层呈环状。
木质部占大部分,导管3、5或10数个成群,排列成5-7或更多的同心环状;导管群内侧有木间韧皮部。
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及演粉粒。

毒性

1.急性毒性较阿托品低。
慢性毒性方面,每日给犬皮下注射山莨菪碱2mg/kg,在肝肾功能及血象方面均无改变。
体内过程大鼠试验证明,药物不被胃肠道所破坏,口服自胃肠道的半量消失时间为3.5小时。
在人体吸收实验中,根据尿中药物排出置推断,口服30mg后全小时内药物在人体组织中的浓度,可能与肌注10mg者相近。
给大鼠静脉注射后,药物迅速从体内消失,其半衰期为40分钟,从肾脏排泄的速度可能比阿托品快l倍多,因此无蓄积作用。
注射同剂最后,血浆的山莨菪碱含量低于阿托品。
给人肌内或静脉注射后24小时可由肾脏排出 l/3-1/2,另有半量以上药物在体内被转化成无效物质。
临床上用以抢救感染性休克及治疗一些血管、神经性疾病。
地上部分提得的总碱,作用虽略逊于阿托品,但毒性更较后者为低,可作为阿托品的代用品。

2.副作用与毒性:山莨菪碱每日狗皮下注射2mg/kg,连续2周,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血象亦无特殊变化,活动、食欲亦正常;个别超过剂量的病人,可出现类阿托品中毒症状,面潮红、高热、呼吸和心跳增快、谵妄、躁动、神志不清,必要时以毛果芸香碱解毒;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腹腔注射为350-430mg/kg, 静脉注射为123.3mg/kg,而阿托品分别为226mg/kg和97.7mg/kg;由此可见,山莨菪碱的毒性较阿托品小,而且有选择性较高的优点。
樟柳碱对兔和狗的亚急性试验表明,0.5-3mg/kg肌注,连续一个月,对肝、肾功能,血象以及内脏病理检查未见有明显毒性,但给猫腹腔注射2.5-4mg/kg和给狗肌注2mg/kg后,动物出现兴奋及行为异常,表现行走摇晃,撞墙,这一现象可能与瞳孔迅速扩大有关,也可能由中枢作用所引起。
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皮下为1547.5mg/kg,腹腔为997.7mg/kg,静脉为363.1mg/kg,均较同条件下测定阿托品的毒性小4-6倍。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东莨菪碱托品烷[3α,东莨菪甙mol/L 使乙酰胆碱5×10mol/L引起的兔虹膜PGE2及6-keto-PGF1α释放量减少,山莨菪碱6×10mol/L也抑制去甲肾上腺素5×10mol/L释放虹膜前列腺素,抑制前列腺素释放,对其抗休克作用有利。
山莨菪碱50、100、500μmol/L显着减少兔血小板从内源性花生四烯酸形成12-羟-5,8,10-十七碳三烯酸及12- 羟-廿碳四烯酸,但不影响外源性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说明山莨菪碱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释放而减少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的形成。
山莨菪碱500μmol/L对卡西霉素引起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前列腺素PGE2、6-keto-PGF1α及白三烯LTC4、LTB4均减少,也抑制牛主动脉内皮细胞释放6-keto-PGF1α,其钙抗作用可能是抑制前列腺及白三烯释放的重要机理。

5.其他作用:山莨菪碱30mg/kg静脉注射,对肾上腺素静脉注射造成的大鼠肺水肿有预防作用,明显降低肺糸数和死亡率。
山莨菪碱4mg/kg静脉注射,对油酸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使肺病变减轻,肺糸数降低,白细胞积聚减少,可能减少白细胞聚集,抑制溶酶体酶及组胺释放,从而减轻肺水肿。
山莨菪碱5mg/kg腹腔注射,连续7天,对小鼠肝脾巨噬细胞吞噬198Au颗粒能力有增强作用。
山莨菪碱20mg/kg静脉注射可使兔体外血栓形成时间延长,血栓长度、湿重均小于对照组。
山莨菪碱12.5、25、50mg/kg灌胃,连续5天,对吲哚美辛、束缚水浸应激、结扎幽门、无水乙醇起的胃粘膜损伤及胃分泌有抑制作用。

6.体内代谢:山莨菪碱给大鼠静脉注射后,24小时排出药物约39%,无积蓄作用,药物迅速自体内消失,一部分自肾排出,另外可能有半量以上的药物在体内转化成无效物质。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2g,用浓氨水湿润后,加氯信15ml,在振摇下温浸20min,滤过,滤液供下列试验:取滤液2ml,挥干,用0.25mol-L硫酸2ml溶解残渣,滤过,滤液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2滴,产生红棕以沉淀。

取滤液3ml,置于白磁蒸发皿中,在水浴上挥干,加发烟硝酸数滴,残渣显黄色,继续将硝酸蒸干,加入饱和醇制氢氧化钾溶液数滴,即显红棕色。
薄层色谱 取上述滤液5ml,浓缩至小量,作供试品液,另取樟柳碱、山莨菪碱、莨菪碱、红古豆碱、东莨菪碱为对照品。
分别点样于同一中性氧化铝薄板上,以二甲苯-丙酮-无水乙醇-二乙胺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

味苦;辛;性温;大毒

功能主治

镇痛解痉。
主急;慢性胃肠炎;脘腹挛痛;胆道蛔虫症;胆石症;痈疽肿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3-0.5g;或酊剂,每次0.6-1.5nk,每日3次。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开水调敷。

复方

①治溃疡病,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官能痰,胆道蛔虫症,H旦石症等引起的疼痛:藏茄根100克,研碎,加入70怒酒精适量,按《中国药典》规定制成藏航网,每次0.6~1.5毫升,一日量2~4.5毫升。
如配成合剂藏茄酚60毫升加水至1000毫升、每次10~15毫升,一日2~3次内服。
②治牙痛:藏茄子,研绷。
填塞牙洞。
③治疮病痈疽,无名肿毒:唐古特蓖苔适量,研细末,调适量凡士林制成软膏,外敷患处。

各家论述

1.《陕甘宁青中草药选》镇痛解痉,有麻醉作用。

2.《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

3.《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有麻醉镇痛作用。
治病毒恶疮。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7101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