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首
《唐本草》
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头。
加工鳖甲时,割下鳖头,洗净晒干。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干燥的鳖头,略呈长圆柱形,吻端尖,颈部向上弯曲,约成90度角。
外表呈灰棕色,略有皱褶。
质坚硬,气腥臭。
治久痢脱肛,产后子宫下垂,阴疮。
①《唐本草》:"烧为灰,主小儿诸疾,又主产后阴脱下坠。
"
②《日华子本草》:"烧灰疗脱肛。
"
①治小儿积冷久下瘥后,脱肛不瘥,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入者:鳖头二枚,小猬皮一枚,磁石四两,桂心三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大豆。
儿三岁至五岁,服五丸至十九,日三,儿大以意加之。
②治小儿劳瘦,或时寒热:鳖头一枚。
烧为灰,细研为散。
每服以新汲水调下半钱。
③洽产后阴下脱:鳖头五枚。
烧末,以井华水服方寸匕,日三。
④治脱肛历年不愈:死鳖头一枚。
烧令烟缩,治作屑,以敷肛门上,进,以手按之。
⑤治男子阴头痈不能治者,及妇人阴疮脱肛:鳖甲头烧灰,以鸡子白和敷之。
鳖首
出自《唐本草》
药材基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或山瑞鳖的头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rionyx sinensis 2.Trionyx steindachneri Siebenrock
采收和储藏:加工鳖甲时,割下鳖头,洗净晒干。
生态环境:1.生活于湖泊、河流、池塘及水库等水域。
2.生活在山区的河流、溪、潭中。
资源分布:1.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地未见报道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1.中华鳖,体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成体全长约30-40cm。
头尖,吻长,形成吻突呈短管状;鼻孔位于吻突前端,上下颌缘覆有角质硬鞘,无齿,眼小;瞳孔圆表,鼓膜不明显,颈部可长达70mm以上,颈基部无颗粒状疣,头、颈可完全缩入甲内。
背腹甲均无角质板而被有革质软皮,边缘具柔软的较厚的结缔组织,谷称裙边。
背面皮肤有突起小疣,成纵行棱起,背部中央稍凸起,椎板8对,肋板8对,无臀板,边缘无缘板相连。
背部骨片没有完全骨质化,肋骨与肋板愈合,其末端突出于肋板外侧。
四肢较扁平,前肢5指;内侧三指有外露的爪;外侧二指的爪全被皮肤包裹而不外露,后肢趾爪生长情况亦同,指、趾间具蹼而发达。
雄性体较扁而尾较长,末端露出于裙边;雌性尾粗短,不露出裙边。
泄殖肛孔纵裂。
头颈部上面橄榄绿色,下面黄色,下颌至喉部有黄色斑纹,两眼前后有黑纹,眼后头顶部有10余个黑点。
体背橄榄绿色或黑棕色,具黑斑,腹部肉黄色,两侧裙边处有绿色大斑纹,近尾部有两团豌豆大的绿色斑纹。
前肢上面橄榄绿色;下面淡黄色,后肢上面色较浅。
尾部正中为橄榄绿色,余皆为淡黄色。
2.山瑞鳖,体近圆形,当体重9kg时,长、宽达36cm×21cm,体重大者可达20kg。
体背隆起,皮肤粗糙,体背、边缘、颈基部、四肢及尾部均有大小不等的肉质喜钉状突起;体后部的鼓钉更大而密。
边缘内质裙边甚为肥厚。
四肢粗壮,侧扁。
尾短,略呈扁圆锥形,基部宽,末端尖。
体灰黑色、墨绿色、紫黑色或黑青莲色。
头、四肢乌黑色或墨绿色。
腹面乌黑色带紫,具深色斑块。
性状鉴别,本品呈长圆锥形,吻端尖,颈部向上弯曲,长约6cm,外表灰褐色,略有缩褶。
质坚硬,不易折断。
气腥。
脾;大肠经
味甘;咸;性平
补气助阳。
主久痢;脱肛;产后子宫下垂;阴疮
内服:焙研,3-6g;或入丸剂。
外用:适量,烧灰研末敷。
①洽小儿积冷久下瘥后,脱肛不瘥,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人者:鳖头二枚,小猬皮一枚,磁石四两,桂心三两。
上四味未之,蜜九如大豆。
儿三岁至五岁,服五九至十丸,日三,儿大以意加之。
②洽小儿劳瘦,或时寒热:鳖头一枚。
烧为灰,细研为散。
每服以新汲水调下半钱。
③治产后阴下脱:鳖头五枚。
烧未,以井华水服方寸匕。
日三。
④治脱肛历年不愈:鳖头一枚。
烧令烟缩,洽作屑,以敷肛门上,进,以手按之。
⑤治男子阴头痈不能治者,及妇人阴疮脱肛:鳖甲头烧灰,以鸡子白和敷之。
1.《唐本草》:烧为灰,主小儿诸疾,又主产后阴脱下坠。
2.《日华子本草》:烧灰疗脱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