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梅,霜梅,白霜梅。
《本草经集注》
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实,经盐渍而成。
酸涩咸,平。
①《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
②《纲目》:"酸咸,平,无毒。
"
③《本草从新》:"酸涩咸,平。
"
《本草从新》:"多食损齿伤筋。
"
治喉痹,泻痢烦渴,梅核膈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
①陶弘景:"白梅亦应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
"
②《本草拾遗》:"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
③《日华子本草》:"治刀箭,止血,研敷之。
"
④《本草图经》:"除痰。
"
⑤《本草蒙筌》:"捣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拔肉中箭簇;中风紧闭牙关,急宜将肉摩擦。
"
⑥《纲目》:"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
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
"
内服:煎汤、噙咽津液或入丸剂。
外用:擦牙、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①治喉痹乳蛾:㈠青梅二十枚,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猪牙皂角三十条。
为细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
凡中风痰厥,牙关不开,用此擦之尤佳。
㈡白梅包生矾末作丸含咽,或纳吞之。
②治霍乱吐利:盐梅煎汤,细细饮之。
③治梅核膈气: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淹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青钱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磁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
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
④治痈疽已溃未溃皆可用:盐白梅烧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围。
⑤治金疮:烧干梅作炭,捣末之,敷一宿。
亦治被打伤。
《齐民要术》:"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
盐梅、霜梅、白霜梅。
出自《本草经集注》。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果实经盐渍而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采摘未成熟果实,用盐水浸渍,日晒夜渍,约经 10d即成,久则表面生霜。
我国各地多已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梅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m。
树皮淡灰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
单叶互生;叶柄长1.5cm,被短柔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状宽卵形,春季先叶开花,有香气,1-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
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直径约1.5cm,宽倒卵形;雄蕊多数。
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核椭圆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表面具蜂窝状孔穴。
花期春季,果期5-6月。
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径2-3cm。
表面绿白或黄棕色,有白霜,果肉肉质。
剥开果肉可见椭圆形果核,类白色,表面可见蜂窝状小孔。
气微香,味酸、咸。
《齐民要术》: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肝;肾经
酸涩咸;平;无毒
《本草从新》:多食损齿伤筋。
利咽生津,涩肠止泻,除痰开噤,消疮,止血。
。
主咽喉肿痛,烦渴呕恶,久泻久痢,便血,崩漏,中风惊痫,痰劂口噤,梅核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
内服:煎汤、噙咽津液或入丸剂。
外用:擦牙、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1.陶弘景:白梅亦应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
2.《本草拾遗》: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3.《日华子本草》:治刀箭,止血,研敷之。
4.《本草图经》:除痰。
5.《本草蒙筌》:捣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拔肉中箭簇;中风紧闭牙关,急宜将肉摩擦。
6.《纲目》: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
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