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苋

《中药大辞典》:杯苋

拼音注音
Bēi Xiàn
别名

蛇见怕,镜而草、蛇惊慌、细叶蛇总管、拔子弹草。

出处

《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苋科植物杯苋全草
全年可采。
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河边或山谷荫蔽处。
分布华南各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木,高可达50厘米。
茎常有四陵,被柔毛,基部常匍匐。
叶对生,椭圆形或倒卵状菱形,长2~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两面被伏贴柔毛。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束疏生,总苞1枚着生于花束基部,卵形;花小,无花梗;小苞片2枚,阔卵形;萼片5,长卵形,长2~2.5毫米,具脉纹3条,外面密被长柔毛;雄蕊5枚,基部合生;不育雄蕊短舌状,先端钝或两浅裂;不育花的花萼及苞片变态为钩状芒刺。
胞果不开裂。
花期9~11月。

性味

《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苦涩,微凉。
"

功能主治

①《海南植物志》:"治痢疾,止咳。
"

②《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消肿,止痛,拔弹,除诸毒。
治各种蛇咬伤,肝脾肿大,子弹入肉。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
外用:捣敷。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杯苋

拼音注音
Bēi Xiàn
别名

蛇见怕、镜面草、蛇惊慌、细叶蛇总管、拔子弹草、小马鞭草、细样倒扣草

出处

出自《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杯苋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athula prostrata Bl.[Achyranthesprostrata L.」

采收和储藏:夏季植株生长盛期采收,除去泥土,鲜用或晒干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灌丛或小河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台湾、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
根细长。
茎上升或直立,钝四棱形,具分枝,有灰色长柔毛,节部带红色,加租,基部数节生不定根。
叶对生;叶柄长1-7mm,有长柔毛;叶片菱状倒卵形或菱状长圆形,长1.5-6cm,宽6-30mm,先端圆钝,微凸,中部以下骤然变细,基部圆形,上面绿色,幼时带红色,下面苍白色,两面有长柔毛,具缘毛。
总状花序由多数花丛而成,顶生和最上部叶腋生,直立,长4-35cm;总梗延伸,不分枝,密生灰色柔毛;花丛具长约1mm的花梗,在花序下部的花丛间距离较远,愈向上距离愈近,初直立,后开展,最后反折,下部花丛由2-3朵两性花及数朵不育花而成,愈向花序上部,花丛内的不育花数目愈减少,最上部花丛仅有1朵两性花,而无不育花,果实成熟时,整个花丛脱落;苞片长1-2mm,先端长渐尖,授粉后反折;两性花白花被片卵状长圆形,长2-3mm,淡绿色,先端渐尖,具凸尖外面有白色长柔毛,内面无毛,具3-5脉;雄蕊花丝长3-4mm,基部连合部分仅长1mm;退化雄蕊长方形,长0.5mm,先端截形,具2浅裂或凹缺。
胞果球形,直径约0.5mm,无毛,带绿色;不育花的花被片及苞片黄色,长约1.5mm,花后稍延长,先端钩状,基部有长柔毛。
种子卵状长圆形,极小,褐色,光亮。
花、果期6-11月。

性状

性状鉴别 茎长短不等,常有4棱,有少量分枝;表面有柔毛。
单叶对生,具柄或近无柄;完整叶片椭圆形或菱状矩圆形,长1.5-5cm,先端钝或短尖,常从中部以下渐窄,全缘,两面有柔毛。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总梗及小花梗纤细;小花淡绿色,干后枯绿色。

化学成分

全草中含蜕皮甾酮[1]。

性味

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主痈疮肿毒;毒蛇咬伤;跌打瘀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Og。
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海南植物志》:治痢疾,止咳。

2.《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消肿,止痛,拔弹,除诸毒。
治各种蛇咬伤,肝脾肿大,子弹入肉。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0089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