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

拼音注音
Qīnɡ Ténɡ
别名

寻风藤、清风藤、滇防己、大青木香、大青藤、岩见愁、排风藤、过山龙、羊雀木、鼓藤、豆荚藤、追骨风、爬地枫、毛防己、青防己、风龙、苦藤、黑防己、吹风散、追骨散、土藤。

出处

青藤之名见于《纲目》"清风藤"条释名项下,清风藤之名始见于《本草图经》,据载:"清风藤生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本上,四时常有,彼土人采其叶入药,治风有效。
"观其附图,与本种不相同,似为清风藤科清风藤属植物。
《本草图经》之兴化军防己与《植物名实图考》的滇防己均附有药图,似为本种植物。
《纲目》清风藤附图所示,叶分裂、具有柄,似青藤萌发枝条,故较接近防己科植物,当今所用的青藤多为防己科青藤之藤

来源

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青藤或毛青藤的藤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nomenium acutumRehd.etWels[Menispermum acutum Thunb.]

采收和储藏:6-7月割取藤茎,除去细茎枝和叶,晒干,或用水润透,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中、林缘、沟边或灌丛中,攀援于树上或石山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南至广东北部。

原形态

1.青藤 木质大藤本,长可达20m多。
茎灰褐色,有不规则裂纹;小枝圆柱状,有直线纹,被柔毛或近无毛。
叶纸质至革质,心状圆形或卵圆形,长7-15cm,宽5-10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全缘或3-7角状浅裂,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嫩叶被绒毛,老叶无毛或仅下面被柔毛,掌状脉通常5条;叶柄长5-15cm。
圆锥花序腋生,大型,有毛;花小,淡黄绿色,单性异株;萼片6,2轮,背面被柔毛;花瓣6,长0.7-1mm;雄花雄蕊9-12;雌花的不育雄蕊丝状,心皮3。
核果扁球形,稍歪斜,直径5-8mm,红色至晴红色。
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毛青藤 本变种与正种青藤形态极相似。
主要区别在于:毛青藤的叶表面被短绒毛,下表面灰白色,绒毛更密;花序及幼茎也具短绒毛。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稍弯曲,细茎弯绕成束,直径0.5-2cm,表面绿棕色至灰棕色,具纵皱纹、细横裂纹和皮孔,节处稍膨大,有突起的分枝痕或叶痕。
细茎质脆稍硬,较易折断,断面木部灰棕色,呈裂片状;粗茎质硬,断面棕色,木部具放射状纹理习称车轮纹,并可见多数小孔,中心有髓细小,黄白色,气微,味微苦。
以条均匀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有的是木栓细胞。
皮层散有纤维及石细胞。
中柱鞘纤维群新月形,其内侧有石细胞群,并与射线中的石细胞群连成波状环。
韧皮部有少数韧皮纤维。
木质部导管数个切向相连或单个散在。
髓部小。
韧皮射线和髓部有分枝状石细胞。
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和草酸钙针晶。

毒性

青藤碱小鼠口服LD50为580±51mg/kg,皮下注射为535±41.9mg/kg。
猫腹腔注射青藤碱的致死量为75mg/kg。
犬和猴分别口服青藤碱45mg/kg及95mg/kg,呈现镇静及轻度胃肠反应,但静脉给药立即出现高度衰竭,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此种严重反应于l小时后恢复。
静脉注射或亚急性毒性试验中皆未发现肝肾功能之改变。
由于其易致急性耐受,连续用药后,毒性显着减轻。

化学成分

青藤茎、根含青风藤碱,尖防己碱,N-去甲尖防己碱,白兰花碱,光千金藤碱,青藤碱,双青藤碱,木兰花碱,四氢表小檗碱,异青藤碱,土藤碱,豆甾醇,β-谷甾醇,消旋丁香树脂酚以及十六烷酸甲酯。
青藤和毛青藤中清风藤碱、青藤碱的含量不同。
青藤中以清风藤碱的含量较高,青藤碱含量较高。

药理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1.1镇痛作用 在小鼠热板法及家兔光热刺激法试验中,均证明青藤碱有肯定的镇痛作用。
脑内注射产生镇痛作用所需的剂量,相当于腹腔注射的1/2000,说明其镇痛作用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与丙烯吗啡合用产生协同作用,连续应用可产生耐受性,但较吗啡缓慢,与吗啡之间无交叉耐受性;连续应用无成瘾性,说明其镇痛原理与吗啡类不同。

1.2镇静作用 青藤碱能明显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和被动活动,对巴比妥类睡眠时间并无明显影响;能降低士的宁对小鼠的惊厥阈,但不能对抗戊四唑惊厥。
犬、猴口服青藤碱45~95mg/kg也有显着的镇静作用。
小剂量即能延长小鼠和猫的防御性条件反射的潜伏期,条件反射部分消失,非条件反射亦有部分消失,提示青藤碱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有抑制性影响。

1.3其他作用 青藤碱有镇咳作用,对小鼠及猫,其镇咳效价与可待因相仿;对豚鼠则其效价仅及可待因的1/4;异丙嗪可加强其镇咳作用。
大鼠腹腔注射大剂量时,有一定的降温作用。

2.抗炎作用 青藤碱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显着的消退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丘脑影响垂体一肾上腺系统,而与组胺释放无关。
对豚鼠的主动性过敏性休克有预防作用。
青藤碱能降低实验性关节炎大鼠全血粘度,且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但对血浆粘度无明显影响,主要是由于青藤碱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聚集程度。

3.免疫抑制作用 青藤碱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与环磷酰胺作用相似。
青藤碱25mg/kg、50mg/kg、100mg/kg腹腔注射或肌内注射明显降低小鼠炭廓清率及脾脏和胸腺的重量,并显着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引起血浆中cGMP/cAMP比值的下降;对肿瘤相伴免疫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4.对心肌收缩力和心率的影响 离体豚鼠心房实验,青藤碱能降低心肌的收缩性,抑制肾上腺索诱发的自律性;在2.7μmol/L浓度以上时,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豚鼠心室乳头肌收缩力。
在整体及离体实验中均观察到青藤碱的负性频率作用,并可拮抗异丙肾上腺素的正性变时作用。
青藤碱可使异丙肾上腺素、组胺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伴随最大反应降低,呈非竞争性桔抗作用,对氯化钙所致的正性频率与正性肌力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由此认为青藤碱的负性肌力与负性频率作用不是通过阻断β受体和H2受体,而是阻滞慢钙内流所致。

5.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 青藤碱可以降低豚鼠心房肌兴奋性,延长功能不应期,降低动作电位O相最大上升速率及动作电位幅度,因此青藤碱对快钠内流有抑制作用。
在大剂量时,有效不应期的延长超过动作电位时程的延长。
用25mmolK Tyrode液除极心肌的慢通道激活,此时青藤碱82μmol降低O相上升最大速率和动作电位幅度,具有频率依赖性效应,提示其对慢钙内向电流有抑制作用;对Mg引起的Mg/Ca混合电位有非选择性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青藤碱直接阻断了钙通道。
青藤碱可以对抗乙酰胆碱缩短心房肌动作电位的作用,这种作用与抑制慢K外向电流和内向整流电流有关。
由此可见,青藤碱可能无选择地作用于跨膜离子转运,对Na、K、Ca的转运过程均有抑制作用。

6.抗心律失常作用 青藤碱10-40mg/kg静脉注射对乌头碱、毒毛花苷G、氯化钙、氯仿-肾上腺素等诱发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30-50mg/kg静脉注射可缩短印防己毒素诱发家兔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对结扎冠状动脉的大鼠缺血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青藤碱可能通过抑制离子跨膜转运及抑制中枢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7.抗心肌缺血、保护再灌注损伤作用 青藤碱50mg/kg腹腔注射,能降低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电图S-T段和T波的抬高,但不影响心率。
青藤碱27μmol/L时即可降低再灌注心律夫常的发生率;在270μmol/L时,可完全抑制再灌性室颤发生,对再灌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8.降压作用 青藤总碱对麻醉或不麻醉动物,无论静脉注射或灌胃给药都有肯定的急性降压效果,但连续多次给药则产生快速耐受性。
麻醉犬,静脉注射青藤碱0.5-2.0mg/kg后,立即出现心输出量、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左心收缩期压力、左心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心指数及外周阻力显着降低。
青藤碱降压作用系外周阻力降低、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所致。

9.阻断神经节及神经肌肉传递作用 青藤碱对神经节动作电位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其ID50为1.2mmol/L,对节前纤维的兴奋和传导无明显影响,表明其作用部位在神经节。
青藤碱能可逆性阻滞神经肌肉的传递,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对神经干的兴奋性和传导性无明显影响,新斯的明不能拮抗青藤碱对神经肌肉传递的阻滞作用,且有加强作用,提示青藤碱具有去极化型肌松药的某些作用特点。

10.对胃肠活动的影响 青藤碱给犬、猴口服常有轻度的胃肠不良反应。
对离体的兔肠及豚鼠肠有抑制作用,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组胺、乙酰胆碱及氯化钡的致痉挛作用。
但对在位的犬及兔肠,静脉注射青藤碱均引起小肠的暂时兴奋;注射青藤碱可增加胃液分泌及其酸度。
对胃肠道的兴奋作用,系组胺释放所致。

11.释放组胺作用 给犬静脉注射青藤碱,血浆中组胺含量上升,血压下降,门脉压上升,促进淋巴生成,皮下注射可出现典型的三重反应,并可为抗组胺药所抑制。
12.对受体的作用 从青风藤中分离出的生物碱,初步筛选证实其对苯二氮卓受体、多巴胺受体、脑啡肽受体、肾上腺素α受体、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均有较显着的作用。
每日注射小剂量盐酸青藤碱或二盐酸组胺,可抑制大鼠颗粒组织及佐剂性关节炎,该抑制作用分别由H2受体及T细胞介导。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叶,粗细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加热回流30min,放冷滤过。
滤液蒸干,残渣加盐酸溶液10ml使溶解,滤过。
滤液用氨试液碱化,加氯仿10ml振摇,分取氯仿层蒸干,残渣加盐酸溶液5ml,使溶解。
取此溶液分3份供试。
分别加碘化铋钾试液2滴,碘化汞钾试液2滴,硅钨酸试液2滴,依次生成橙红色、淡黄色、灰白色沉淀。

归经

肝;脾经

性味

苦;辛;平

注意

可出现瘙痒、皮疹、头昏头痛、皮肤发红、腹痛、畏寒发热、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副反应,使用时应予注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主风湿痹痛;历节风;鹤膝风;脚气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或熬膏服。
外用:适量,煎水洗。

临床应用

风湿寒痛片 青风藤90g,羌活30g,茯苓30g,鹿茸6g,党参30g,白术30g,木香24g,桂枝30g,牛膝45g,附子30g,威灵仙45g,黄芪30g,当归30g,元胡30g,独活30g,桑寄生30g,秦艽30g,薏米45g,枸杞子60g,赤芍30g,黄芩素4.5g。
将鹿茸、薏米、附子、茯苓、元胡、赤芍、木香、黄芩素粉碎成细粉。
党参、黄芪、枸杞子、牛膝、桑寄生、威灵仙水煮2次,合并水煮液,浓缩成膏。
白术、当归、独活、秦艽、羌活、桂枝、青风藤以70%乙醇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浓缩成膏;将水、醇浓缩膏合并加入鹿茸、薏米等细粉,混匀。
制粒,干燥,压片。
每片重0.3g。
包糖衣,基片为棕褐色,味甘、苦,功能祛风散寒,活络除湿,扶正固本。
用于各种类型的风湿寒性关节痛、腰背酸痛及四肢麻木。
口服,每次6-8片,每日2次。
[《天津市药品标准》1984年;《中医杂志》1988,:52]

各家论述

《植物名实图考》:"按清风藤近山处皆有。
罗思举《草药图》云:'清风藤又名青藤,其苗蔓延木上,四时常青。
采茎用......'南城县寻风藤即清风藤,蔓延屋上,土人取茎治风湿。
余询之南城人,云藤以黄缘枫树而出树梢者为真,夺枫树之精液,年深藤老,故治风有殊效,余皆无力。
遣人求得,大抵与木莲相类。
厚叶木强,藤硬如木,粗可一握,黑子隆起,盖即络石一种,而所缘有异。
又《本草拾遗》,扶芳藤以枫树上者为佳,恐即一物,清风、扶芳,一音之转,土音大率如此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61762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