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姑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漆姑草

拼音注音
Qī Gū Cǎo
别名

羊儿草、地松、星秀草、珍珠草

来源

石竹科漆姑草属植物漆姑草Sagina japonica Ohwi,以全草入药。
夏秋采集,晒干。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散结消肿,解毒止痒。
用于白血病,漆疮,痈肿,淋巴结结核,龋齿痛。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或取汁搽患处。

备注

珍珠草Sagina japonica Ohwi var. parviflora C. Y. Wu形态相似。
全草亦可作漆姑草入药。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漆姑草

拼音注音
Qī Gū Cǎo
别名

漆姑,珍珠草,瓜槌草、牛毛粘,地松、匿鼻药,大龙叶,羊儿草。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石竹科植物漆姑草全草
4~5月间采,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庭园、路旁等阴湿处。
分布江苏、四川、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小草本。
茎丛生,高2.6~15厘米。
叶对生,线形,长0.5~0.9厘米,基部有薄膜相连成短鞘状。
花顶生和腋生,白色而小,直径约2毫米;花萼5,卵状,长2~3毫米,宽约1毫米,绿色,边缘膜质,无毛,分离直达基部;花瓣与萼片同数而互生,卵圆形,长约2.5毫米,宽约1毫米;雄蕊5;子房上位,卵形,花柱5,外展成星形,柱头上有毛状突起。
蒴果卵形,长约3毫米,成熟时5瓣裂开。
种子微小,多数,种皮褐色,上有突起。
花期春、夏间。

性味

苦辛,凉。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

②《湖南药物志》:"酸甘。
"

功能主治

治漆疮,秃疮,痈肿,瘰疬,龋齿,小儿乳积,跌打内伤。

①陶弘景:"疗漆疮。
"

②《滇南本草》:"治面寒疼。
新瓦焙干为末,热烧酒服。
"

③《植物名实图考》:"利小便。
治小儿乳积。
"

④《国药的药理学》:"绞取其汁,治恶疮、秃疮及漆疮,又疗龋齿。
"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治痈肿、疮毒;口含治虫牙;塞鼻治鼻匿。
"

⑥《四川中药志》:"提脓拔毒;治瘰疬结核。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外用:捣汁涂或捣敷。

复方

①治漆疮:漆姑草。
捣烂,加丝瓜叶汁,调菜油敷。

②治虫牙:漆姑草叶。
捣烂,塞入牙缝。

③治跌打内伤:漆姑草五钱。
水煎服。

④治蛇咬伤:漆姑草、雄黄捣烂敷。

⑤治瘰疬结核:羊儿草五钱至一两。
煎服。
外用鲜草捣绒敷。

⑥治虚汗、盗汗:大龙叶一两。
炖猪肉吃。

⑦治咳嗽或小便不利:大龙叶一两。
煨水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漆姑草

拼音注音
Qī Gū Cǎo
别名

牛毛粘、瓜糙草、蛇牙草、牙齿草、沙子草、大龙叶、羊地草、小叶米粞草、踏地草、风米莱、虾子草、大龙草、虫牙草、地松、鼻药、地兰、胎乌草、虎牙草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拾遗》: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主漆疮,挼碎敷之,亦主溪毒疮。
苏云此蜀羊泉,羊泉是大草,非细者,乃同名耳。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漆姑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gina japonicaOhwi[Spergu-la japonica Sw.〕

采收和储藏:4~5月间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或田间路旁阴湿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广西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小草本,高10-15cm。
茎纤细,由基部分枝,丛生,下部平卧,上部直立,无毛或上部稍被腺毛。
单叶对生;叶片线形,长5-20mm,宽约1mm,具1条脉,基部抱茎,合生成膜质的短鞘状,先端渐尖,无毛。
花小形,通常单一,腋生于茎顶;花梗细小,直立,长约1-2.5cm,疏生腺毛;萼片5,长圆形乃至椭圆形,长1.5-2mm,先端钝圆,稍微呈兜状依附于成熟的蒴果,背面疏生腺毛乃至无毛,具3条脉,边缘及先端为白膜质;花瓣5,白色卵形,先端圆,长约为萼片的2/3左右;雄蕊5;子房卵圆形,花往又蒴果广椭圆状卵球形,比宿存萼片稍长或长出1/3左右;通常5瓣裂,裂瓣椭圆状卵形,先端钝。
种子微小,褐色,圆肾形,长0.4-0.5mm,两侧稍扁,背部圆,密生瘤状突起。
花期5-6月,果期6-8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0-15cm。
茎基部分枝,上部疏生短细毛。
叶对生,完整叶片圆柱状线形,长5-20mm,宽约1mm,先端尖,基部为薄膜连成的短鞘。
花小,白色,生于叶腋或茎顶。
蒴果卵形,5瓣裂,比萼片约长1/3。
种子多数,细小,褐色,圆肾形,密生瘤状突起。
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明显波状弯曲,气孔直轴式,亦有不定式。
叶肉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7-67μm。

毒性

毒性:煎剂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0.896±0.284g/kg。
灌胃40g/kg,小鼠无死亡。

化学成分

漆姑草全草含挥发油、皂甙和黄酮等成分。

已分离得到的主要黄酮衍生物有: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6-C-阿拉伯糖基-8-C-葡萄糖基芹菜素,8-C-葡萄糖基芹菜菜C-glucosylapigenin),x″-O-鼠李糖基-6-C-葡萄糖基芹菜素[1]

药理作用

抗肿瘤 漆姑草煎剂0.25g/kg腹腔注射,连续10天,对小鼠肉瘤S180、S37均有抑制作用;0.2g/kg,腹腔注射,连续11天,对小鼠子宫颈癌U14有抑制作用;0.25g/kg腹腔注射,连续6天,可延长白血病L615小鼠的生命。

归经

肝;胃经

性味

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杀虫止痒。
主漆疮;秃疮;湿疹;丹毒;瘰疬;无名肿毒;毒蛇咬伤;鼻渊;龋齿痛;跌打内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研末或绞汁。
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涂。

复方

①治漆疮:漆姑草。
捣烂,加丝瓜叶汁,调菜油敷。
②治虫牙:漆姑草叶。
捣烂,塞入牙缝。
③治跌打内伤:漆姑草五钱。
水煎服。
④治蛇咬伤:漆姑草、雄黄捣烂敷。
⑤治瘰疬结核:羊儿草五钱至一两。
煎服。
外用鲜草捣绒敷。
⑥治虚汗、盗汗:大龙叶一两。
炖猪肉吃。
⑦治咳嗽或小便不利:大龙叶一两。
煨水服。

各家论述

1.陶弘景:疗漆疮。

2.《滇南本草》:治面寒疼。
新瓦焙干为末,热烧酒服。

3.《植物名实图考》:利小便。
治小儿乳积。

4.《国药的药理学》:绞取其汁,治恶疮、秃疮及漆疮,又疗龋齿。

5.《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治痈肿、疮毒;口含治虫牙。

6.《四川中药志》:提脓拔毒;治瘰疬结核。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3568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