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魮鱼

《中药大辞典》:鳑魮鱼

拼音注音
Pánɡ Pí Yú
别名

鱊鮬、鳜鯞,婢聂、青衣鱼,旁皮鲫,鮬鱼,文魮。

出处

姚可成《食物本草》

来源

为鲤科动物中华鳑鲏鱼

生境分布

栖于江河、湖泊、池沼中。
以藻类植物为食。
多分布华东、华南一带。

原形态

体侧扁,高而短,略呈卵圆形。
体长约4~15厘米。
头小,眼大,口端位,鳞圆,侧线不完全,鳞片30~40。
背鳍Ⅲ9~10。
臀鳍Ⅲ8~10,起点在背鳍后部之下。
尾鳍分叉。
体背灰绿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

鳑鲏鱼的种类很多,常见的尚有刺鳑鲏、石鲋鱼及小须鱊等种。

性味

①《滇南本草》:"味甘。
"

②《医林纂要》:"甘,温。
"

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
添精补髓,补三焦之火。
"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

③《医林纂要》:"善发疮,可用以起痘毒。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鳑魮鱼

拼音注音
Pánɡ Pí Yú
别名

鱼婢、妾鱼、青衣鱼、旁皮鲫、鳑魮鲫、文魮、糠片鱼

英文名
Chinese bitterling
出处

出自 姚可成《食物本草》。

1.《尔雅》郭蹼注:小鱼也,似肠子而黑。

2. 孟铣:卿鱼与JIE,其状颇同,味则有殊。
其鱼腹上有米色宽大者是卿,背高腹狭小者是JIE,其功不及卿鱼。

3. 姚可成《食物本草》:椭鱼一名鳑鲏鱼,形类卿鱼而小,扁身缩首,颇似竹蓖,处处湖泽有之。
冬间煮食味美,夏、秋微有土气,味稍不及。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中华鳑鲏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odeus sinensis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湖泊、池沼中以藻类植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华南一带,以及长江流域与其附属水体。

原形态

中华鳑鲏鱼,体侧扁,卵圆形。
头小,眼大,口端位,下颌稍短于上颌,无须。
鳃耙短小,外侧10枚。
下咽齿1行,5-5,齿面光滑,无锯齿。
侧线鳞不完全,仅在锶盖后缘有侧线鳞3-7片,背鳍2,9-11,超点在体中部。
臀鳍起点正上方后黑色纵纹更为显着。
鳃孔后方第1个侧线鳞及4、5个侧线鳞上均有1个很不明显的黑斑。
雌鱼具长的产卵管,背鳍前部有1个大黑点,尾部上的纵纹比 雄鱼为细。

化学成分

肌肉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胆甾醇,胡萝卜素,葡萄糖=-6-磷本以脱氢酶,乳酸脱氢酶。
脑含乙酰胆碱酯酶。

归经

肺;肾经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补气健脾;解毒。
主久病体虚;痘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
添精补髓,补三焦之火。

2. 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3.《医林篡要》:善发疮,可用以起痘毒。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236206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