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目》
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藤、叶。
茎含还原糖、蔗糖、淀粉、鞣质、黄酮类化合物。
叶含酒石酸、苹果酸、草酸、延胡索酸、琥珀酸、柠檬酸、奎宁酸、莽草酸、甘油酸。
又含异槲皮甙、槲皮甙、芸香甙。
根、藤、叶含橡胶质、糖类等。
《纲目》:"甘涩,平,无毒。
"
治水肿,小便不利,目赤,痈肿。
①《滇南本草》:"叶治火眼,汁治咳嗽。
"
②《滇南本草图说》:"采叶贴无名肿毒。
"
③《纲目》:"饮其汁,利小便,通小肠,消肿满。
"
④《陆川本草》:"治呕吐,恶阻,肿胀。
"
内服:煎汤,3~5钱;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治水肿:葡萄心与蝼蛄同研,露七日,曝干,为末,淡酒调下,暑月用佳。
葡萄秧
出自《本草纲目》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葡萄Vitis vinifera L.的藤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is vinifer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茎切片,叶切碎,晒干,或春、夏季采收嫩茎叶,鲜用。
原产亚洲西部。
现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葡萄 高大缠绕藤本。
幼茎秃净或略被绵毛;卷须二叉状分枝,与叶对生。
叶互生;叶柄长4-8cm;叶片纸质,圆卵形或圆形,宽10-20cm,常3-5裂,基部心形,边缘有粗而稍尖锐的齿缺,下面常密被蛛丝状绵毛;花杂性,异株;圆锥花序大而长,与叶对生,被疏蛛丝状柔毛;花序柄无卷须;萼极小,杯状,全缘或不明显的5齿裂;花瓣5,黄绿色,先端粘合不展开,基部分离,开花时呈帽状整块脱落;雄蕊5;花盘隆起,由5个腺体组成,基部与子房合生;子房2室,花柱短,圆锥形。
浆果卵圆形至卵状长圆形,富汁液,熟时紫黑色或红而带青色,外被蜡粉。
花期6月,果期9-10月。
茎含还原糖,蔗糖,淀粉,鞣质。
叶含2-4-羟基-2-甲基-2-丁烯-1-基-β-D-吡喃葡萄糖甙[2-4-hydroxy-2-methyl-2-buten-1-yl-β-D-glucopyranoside],2-1-羟基-2-甲基-2-丁烯-4-基-β-D-吡喃葡萄糖甙[2-1-hydroxy-2-methyl-2-buten-4-yl-β-D-glucopy-ranoside],酒石酸,苹果酸,草酸,延胡索酸,琥珀酸,枸橼酸,奎宁酸,莽草酸,甘油酸,又含异槲皮甙,槲皮甙,芸香甙。
植物体含抗诱变剂。
肾;肝;膀胱经
甘;平
祛风除湿;利水消肿;解毒。
主风湿痹痛;水肿;腹泻;风热目赤;痈肿疔疮
内服:煎汤,10-15g;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
治水肿: 葡萄心与蝼蛄同研,露七日,曝干,为末,淡酒调下,暑月用佳。
1.《滇南本草》:叶治火眼,汁治咳嗽。
2.《滇南本草图说》:采叶贴无名肿毒。
3.《纲目》:饮其汁,利小便,通小肠,消肿满。
4.《陆川本草》:治呕吐,恶阻,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