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全国中草药汇编》:普洱茶

拼音注音
Pǔ ěr Chá
来源

山茶科普洱茶1.Camellia cochinchinensis Lour.;2.C. sinensis var. assamica,以嫩叶加工品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消食醒神。
主治神疲多眠,头痛,目昏,小便不利,解酒毒。

用法用量

1~2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普洱茶

拼音注音
Pǔ ěr Chá
别名

普雨茶,大叶茶。

出处

《本经逢原》

来源

为山茶科植物普洱茶

生境分布

分布云南。

原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
小枝灰色,幼时被柔毛。
叶互生,椭圆形、卵圆状椭圆形或矩圆状椭圆形,长7~16厘米,宽2.8~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具细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无毛或幼时被短柔毛;叶柄长4~10毫米。
花单生于叶腋;萼片5,无毛;花瓣7~9,倒卵状矩圆形,白色,长约2厘米;雄蕊多数;子房上位,圆球形,密被柔毛,3~5室,花柱3裂,无毛。
蒴果扁圆形,黑褐色,直径3~4厘米。
种子近圆形,褐色,直径约15毫米。

归经

《本草再新》:"入肝、胃二经。
"

性味

苦涩,寒。

①《纲目拾遗》:"苦涩。
"

②《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无毒。
"

注意

《纲目拾遗》:"虚人禁用。
"

功能主治

消肉食,逐风痰,泄热,解毒,生津,止渴。
治痧气腹痛,干霍乱,痢疾。

①《本经逢原》:"消食,辟瘴,止痢。
"

②《纲目拾遗》:"解油腻牛羊毒,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又:"普洱茶膏,醒酒……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
"

③《本草再新》:"治肝胆之浮热,泻肺胃之虚火,生津止渴。
"

④《随息居饮食谱》:"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干霍乱、痢疾等证初起,饮之辄愈。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

复方

治闷瘄:茄梗,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二钱,煎服,少顷尽出。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普洱茶

拼音注音
Pǔ ěr Chá
别名

普雨茶、普茶、大叶茶。

英文名
Leaf of Assam Tea
出处

出自《本经逢原》

来源

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普洱茶的嫩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lia sinensisO.Kuntze var.assamicaKitamura [Thea assamica Mast.]

采收和储藏:清明前后枝端初发嫩叶时采摘,干燥加工成条状。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分布于华南至去南、贵州等地。

原形态

普洱茶 常绿小乔木至乔木,高10-17m。
小枝幼时有细毛。
单叶互生;叶柄长达1cm;叶片革质,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20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无毛。
聚伞序具花1-4朵,腋生;花白色,芳香,直径约4cm;萼片5,宿存,内面无毛,花瓣7-9,基部连合并与外轮雄蕊连合;雄蕊多数,成2轮,外轮花丝连合成长或短管,内轮5-15枚,分离,均无毛,花药丁字着生;子房上位,3室,有毛,药柱只在先端分裂。
蒴果扁圆形,直径3-4cm。
种子几圆形,直径约15mm。

栽培

生于排水良好的赤土或多杂石的土中。

性状

性状鉴别 嫩叶干燥加工成条状,长1.5-3.5cm。
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卵圆形或矩圆形,筠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表面灰绿色或墨绿色,背面被灰白短柔毛;老叶长可达15cm,宽可达5cm,革质。
气清香,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

茶叶含膘呤类生物碱,以咖啡为主,含量1%-5%,另有可可豆碱,茶碱,黄瞟呤。
还含鞣质,绿茶中含缩合鞣质约10%-24 %,红茶中约6%左右,其中没食子酸以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精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为主,并有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精,没食子酸表儿茶精酯,左旋表此茶精,没食子酸左旋没食子儿茶精酯[gallocatechin gallate],消旋儿茶精,没食子酸儿茶精酯以及没食子酸,茶黄素,异茶黄素。
又含精油,绿茶中含β-及γ-庚烯醇,α-及β-庚烯醛,4-乙基愈创木酚,荜澄茄烯醇,橙花叔醇,α-及β-紫罗兰酮,酞酸二丁酯,3,7-二甲基辛-l,5,7-三烯-3-醇,辛-3,5-二烯-2-酮,芳樟醇,牻牛儿醇,顺式茉莉酮,顺式及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吲哚,茶螺酮,5,6-环氧紫罗兰酮,2,6,6-三甲基-2-羟基环已酮等;红茶中含α-及β-紫罗兰酮,顺式茉莉花素,茶螺酮,荜澄茄烯醇,牻牛儿醇,δ-荜澄茄烯,α-衣兰油烯,糠醇,甲基苯基甲醇,吡咯-2-甲醛,吲哚,甲酸苄酯,甲酸苯乙酯,α-松油醇,苯甲酸顺式已-2-烯醇酯,3,7-二甲基辛-1,5,7-三烯-3-醇,癸-反2,反4-二烯醛,2-苯基-丁烯醛,酞酸二丁酯,正十六酸甲酯,4-氧壬酸甲酯,2,3-环氧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3-酮-β-紫罗兰酮等;黑茶中含丁醛,异丁醛,戊醛,异戊醛,已醛,苯甲醛,水杨醛,苯乙酮 ,异戊醇,乙醇,苯甲 醇,苯乙醇,顺式及反式芳樟醇氧化物,顺式已-3烯-l-醇,乙酸乙酯,乙酸等苄酯,水杨酸甲酯,芳樟醇,牻牛儿醇,β-紫罗兰酮,α-松油醇 ,戊-1-烯-3-醇,反式戊-2-烯-1-醇,龙脑,乙酸龙脑酯,戊醇,甲酸异戊酯,戊酸甲酯,乙酸戊酯,乙酸牻牛儿醇酯,乙酸苯乙醇酯等。
另含黄酮类成分:牡荆素,肥皂草素即是异牡荆素,紫云英甙,槲皮素,异概皮素,芸香甙,槲皮素-3-鼠李糖二葡萄糖甙,山亲酚-3-鼠李糖葡萄糖甙山柰酚-3-鼠李糖二葡萄糖甙杨梅树皮素-3-葡萄糖甙,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芹菜素,山茶黄酮甙A及B等。
还舍茶氨酸,茵芋甙,东莨菪素,茶醇A即三十烷醇,苯醇B即三十二烷醇,α-菠菜甾醇,豆甾-7-烯-3-醇,α-菠菜甾醇龙胆二糖甙,β-香树脂醇,维生素A、R2、C,胡萝卜素等。
又含多种三萜皂甙,水解后得山茶皂甙元A玉蕊醇R1,玉蕊皂甙元C,玉蕊醇A1,桂皮酸,当归酸和阿拉伯糖,本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等,其中称为茶叶皂甙的,系由玉蕊皂甙元 C,玉蕊醇R1,巴豆酸,桂皮酸,当归酸和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所组成。

归经

肝;胃经

性味

苦;甘;寒

注意

《纲目拾遗》:虚人禁用。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辟秽解毒;消食解酒;醒神透疹。
主署热口渴;头痛目昏;痧气腹痛;痢疾;肉食积滞;酒毒;神疲多眠;麻疹透发不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复方

治闷YIN: 茄梗,居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二钱,煎服,少顷尽出。
[备考] ①《云南志》;普洱山其上产茶,名普洱茶。
②《南诏备考》: 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③《纲目拾遗》: 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等。
又: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
有伪作者名川茶,其饼不坚,色亦黄,不如普洱茶清香独绝也。
《物理小识》普雨茶,蒸之成团,最能化物,与六安同。
按普雨即普洱也。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消食,辟瘴,止痢。

2.《纲目拾遗》:解油腻牛羊毒,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又;普洱茶膏,醒酒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

3.《本草再新》:治肝胆之浮热,泻肺胃之虚火,生津止渴。

4.《随息居饮食谱》: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干霍乱、痢疾等证初起,饮之辄愈。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96099 Second , 5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