螲蟷

《中药大辞典》:螲蟷

拼音注音
Zhì Dānɡ
别名

土蜘蛛、蛈蝪,颠蟷虫,蛈母。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螲蟷科动物螲蟷全虫

原形态

体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余。
全身黑褐色。
头胸部比腹部较大,口小,位于头端,适于吮吸;头胸部上面前端有单眼4对;下面有附肢6对,第1对螯状,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雄者末节膨大成交配器。
余4对为步足。
胸部背面中央有U状沟。
腹部卵圆形,有7对白色带纹,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并有生殖板覆盖。
尾端有疣状纺锤突2对,尖端有小孔,内通纺绩腺,能分泌粘液,而抽丝。

穴居土中,抽丝作圆筒形的巢,上面有椭圆形的盖,可以启闭;常仰开其盖,俟其他小虫误入而捕食之。

性味

①《本草拾遗》:"有毒。
"

②《陆川本草》:"咸,寒,有毒。
"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遗》:"主一切丁肿,附骨疽蚀等疮,宿肉赘瘤,烧为束和腊月猪脂敷之。
亦可同诸药为膏,主丁肿出根。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螲蟷

拼音注音
Zhì Dānɡ
别名

土蜘蛛、颠蟷虫

英文名
Trap spider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尔雅》郭摸注:螲蟷似蜘蛛,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DIEYANG。

2.《酉阳杂俎》:颠蟷,案深如蝴穴,网丝其中,士盖与地平,大如榆荚,常仰扞其益,伺蝇匪过,飘翻盖捅之,才人复闭,与地一色,无隙可寻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螲蟷科动物螲蟷的全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touchia pavlovi Schenkel

采收和储藏:夏季捕捉,晒干。
用时焙干研末。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穴居土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态

螲蟷,体长椭圆形,长10mm,头胸部大于腹部。
口小,位于头端,头胸部上面前端有单眼4对。
下面有附肢6对,第1对螯肢,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
雄者末端节膨大成交配器。
其余4对为步足。
胸部背面中央有U状沟。
腹部卵圆形,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并有生殖板覆盖。
尾端有疣状纺缍突2对,尖端有小孔内通纺绩腺,能分泌粘液而抽丝。
全体呈黑褐色,腹部有白色带纹7对。

归经

心经

性味

味咸;性寒;有毒

注意

《中国药用动物志》:“本品有毒,用之宜慎。

功能主治

解毒蚀疮。
主疔疮肿痛;附骨疽;赘疣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本草拾遗》:主一切丁肿,附骨疽蚀筹疮,宿肉鼓癌,烧为末和腊月猪脂效之。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0534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