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茉莉根

《中药大辞典》:紫茉莉根

拼音注音
Zǐ Mò Lì Gēn
别名

入地老鼠、花粉头,水粉头,粉子头、胭脂花头。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块根
秋、冬挖取块根,洗净泥沙,晒干。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地区有栽培。

原形态

紫茉莉,又名:胭脂花,粉团花,野茉莉、粉豆花,丁香、粉孩儿、未时花、胭脂水粉、水粉子花、长春花。

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
块根纺锤形,肉质,表面棕黑色,内面白色。
茎直立,分枝多,有膨大的节。
叶对生,卵状,长4~10厘米,宽约3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截形或心脏形,全缘,羽状网脉;叶柄长。
花1至数朵生于枝梢,总苞5裂,萼状;花萼呈花冠状,萼管细长,长4~5厘米,上部扩大成喇叭形,5裂,色白或紫红;花瓣缺;雄蕊5~6,花丝细长,与花被等长或稍长;雌蕊1,子房上位,1室,花柱线状,柱头头状。
果实狭卵形,长约8毫米,黑色。
种子直立,内藏丰富的白色粉质胚乳。
花期7~9月。

本植物的叶、种子内的胚乳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

根含氨基酸、有机酸及大量淀粉。
花含多种甜菜黄素等黄色素。

药理作用

根含树脂,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
花在晚上吐出浓郁的香气,可麻醉及驱除蚊虫。

同属植物多花紫茉莉之水提取物,在初步动物筛选试验中有抗肿瘤作用。

性味

甘苦,平。

①《纲目拾遗》:"味微甘。
"

②《天宝本草》:"苦,甘。
"

③《南宁市药物志》:"甘,平。
"

④《四川中药志》:"性微寒,味甘,无毒。
"

功能主治

利尿,泻热,活血散瘀。
治淋浊,带下,肺劳吐血,痈疽发背,急性关节炎。

①《纲目拾遗》:"去风,活血。
治乳痈,白浊。
"

②《昆明药植调查报告》:"利小便,消水肿。
"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妇女红崩、白带,疔癀,损伤及接骨。
"

④《南宁市药物志》:"解热,缓下,破瘀,调经。
治肺劳咳血。
"

⑤《四川中药志》:"治劳伤体瘦,头昏目眩,五淋及女子崩带。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淋浊、白带:白花紫茉莉根一至二两,茯苓三至五钱。
水煎,饭前服,日服二次。

②治白带:白胭脂花根一两,白木槿五钱,白芍五钱。
炖肉吃。

③治红崩:红胭脂花根二两,红鸡冠花根一两,头晕药一两,兔耳风五钱。
炖猪脚吃。

④治急性关节炎:鲜紫茉莉根三两。
水煎服,体热加豆腐,体寒加猪脚。

⑤治痈疽背疮:紫茉莉鲜根一株。
去皮洗净,加红糖少许,共捣烂,敷患处,日换二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紫茉莉根

拼音注音
Zǐ Mò Lì Gēn
别名

白花参、粉果根、入地老鼠、花粉头、水粉头、粉子头、胭脂花头、白粉根、白粉角

出处

1.《花镜》:紫茉莉,本不甚高,但婆娑而蔓衍易生。
结实颇繁,春间下子即生。

2.《纲目拾遗》:紫茉莉,二、三月发苗:茎逢节则粗如骨节状;叶长尖光绿,前锐后大;小暑后开花,有紫、白、黄三色,又有一本五色者,花朝开暮合;结实外有苞,内含青子成簇,大如豌豆,久则黑,子内有白粉;宿根三年不取,大如牛蒡,味微甘,类山药。
紫茉莉,入夏开花,至深秋未已,白花者香尤酷烈,其花见日即敛,日入后复开,亦不经久,

来源

药材基源: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dix Mirabilis Jalapae

采收和储藏:在播种当年10~11月收获。
挖起全根,洗净泥沙,鲜用,或去尽芦头及须根,刮去粗皮,去尽黑色斑点,切片,立即晒干或炕干,以免变黑,影响品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水沟边、房前屋后墙脚下或庭园中,常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原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
根壮,圆锥形或纺锤形,肉质,表面棕褐色,里面白色,粉质。
茎直立,多分枝,圆柱形,节膨大。
叶对生;有长柄,下部叶柄超过叶片的一半,上部叶近无柄;叶片纸质,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3-10cm,宽3-5cm,先端锐尖,基部截形或稍心形,全缘。
花1至数朵,顶生,集成聚伞花序;每花基部有一萼状总苞,绿色,5裂;花两性,单被,红色、粉红色、白色或黄色,花被简圆柱状,长4-5cm,上部扩大呈喇叭形,5浅裂,平展;雄蕊5-6,花丝细长,与花被等长或稍长;雌蕊1,子房上位,卵圆形,花柱单1,细长线形,柱头头状,微裂。
瘦果,近球形,长约5mm,熟时黑色,有细棱,为宿存苞片所包。
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在略有荫蔽处生长更好,不耐寒。
不择土壤,但以肥沃、深厚的夹沙土或油沙土为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
在果熟期分批采集2~3次后,到最后一次割下果枝,打出种子,晒干或阴干备用。
春季3~4月播种,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33cm挖窝,每窝播种子7~8粒,每1hm2用种子15kg。
也可育苗移栽。
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苗出齐后进行,并行匀苗、补苗,每窝留苗3~4株,第2次在夏初进行,第3次在夏末进行,每次中耕后,要追施人畜粪水。

病虫害防治 蚜虫为害。

性状

性状鉴别 很长圆锥形或圆柱形,有的压扁,有的可见支根,长5-10cm,直径1.5-5cm。
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
顶端有茎基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可见环纹。
经蒸煮者断面角质样。
无臭,味淡,有刺喉感。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达数十列,暗棕褐色,或木栓层多已除去。
皮层较窄。
异常维管束多轮间断排列成环。
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圆多角形。
本品薄壁细胞含大量草酸钙针晶束与糊化淀粉粒。
粉末特征:淡白色。
①草酸钙针晶极多,成束或分散,长50-150μm。
②导管主为网纹,亦有梯纹,直径15-130μm;网纹导管的纹孔多呈狭长形,壁木化。
③淀粉粒颇多,呈不规则类圆形块状。
云朵状,大小不等,边缘不整齐。

化学成分

紫茉莉根含蛋白质[1],豆甾醇[2]。

药理作用

本植物报所含树脂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1]。
根的酸性水浸液静脉注射,可使麻醉兔血压升高;其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2]。
由本植物根中提取的蛋白部分有抗病毒作用[3]。
紫茉莉抗病毒蛋白是一种核糖体灭活蛋白,有抗病毒及蛋白合成抑制作用,此外 MAP对妊娠小鼠有堕胎作用,对肿瘤细胞有抗增生作用[4]。

性味

甘;淡;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主热淋;白浊;水肿;赤白带下;关节肿痛;痈疮肿毒;乳痈;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复方

①治淋浊、 白带: 白花紫茉莉根一至二两,茯苓三至五钱。
水煎,饭前服,日服二次。
②治白带: 白胭脂花根一两,白木槿五钱,白芍五钱。
炖肉吃。
③治红崩: 红胭脂花根二两,红鸡冠花根一两,头晕药一两,兔耳风五钱。
炖猪脚吃。
④治急性关节炎: 鲜紫茉莉根三两。
水煎服。
体热加豆腐,体寒加猪脚。
⑤治痈疽背疮: 紫茉莉鲜根一株。
去皮洗净,加红糖少许,共捣烂,敷患处,日换二次。

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去风,活血。
治乳痈,白浊。

2.《昆明药植调查报告》:利小便,消水肿。

3.《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妇女红崩、白带,疗癀,损伤及接骨。

4.《南宁市药物志》:解热,缓下,破瘀,调经。
治肺劳咳血。

5.《四川中药志》:治劳伤体瘦,头昏目眩,五淋及女子崩带。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354348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