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蓼子草

《中药大辞典》:猪蓼子草

拼音注音
Zhū Liǎo Zǐ Cǎo
出处

《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蓼科植物节蓼钟花蓼全草
夏、秋季抽穗时采收。

原形态

①节蓼,又名:大马蓼。

一年生草本,高0.2~1米。
茎直立,粗壮,单一或多分枝,无毛,节部膨大。
叶互生,长圆形或披针形,大小变化甚大,一般长约1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具暗色斑,下面具腺点,主脉及边缘具伏生的粗硬刺毛;叶柄具粗硬刺毛;托叶鞘筒状,膜质,透明,具多数脉,淡褐色,无毛,上部截形,一般无缘毛。
圆锥花序由数个花穗组成,花穗顶生或腋生,花梗通常无腺,密花,常下垂;苞漏斗状,内具数花;花被粉红色或绿白色,通常4裂,无腺,裂片具细脉,果时脉不突起;花柱2,从基部分离。
瘦果圆卵形,扁平,褐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

生于路边、沟渠及河谷水湿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②钟花蓼

多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
须根稍带淡红色或紫色。
茎平卧或斜生,2叉分枝,无毛或上部被有短柔毛,节上生不定根。
叶互生,叶柄长6~12毫米;叶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7.5~15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或顶部成尖尾状,基部短尖或浑圆,两面略被短柔毛,带灰白色,上面深绿,或下面被茸毛;托叶鞘抱茎。
聚伞花序,有极展开的分枝,花小,有时下垂,具短花梗;苞片小,通常卵形,急尖;花被淡红色或红色,钟形,长3~4毫米,裂片近于相等,矩圆形;雄蕊8,雌蕊1,子房三棱形。
瘦果,灰白色,先端伸出宿存的花被外。
花期7月。

生长于山岗平地及荒草地。
分布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

①《四川中药志》:"有小毒。
"

②《重庆草药》:"味辣。
"

注意

孕妇及妇女经期忌用。

功能主治

①《分类草药性》:"治疮肿,解热毒。
"

②《四川中药志》:"消肿,散瘀,破血。
治无名肿毒,阴疽,瘰疬及月瘕病。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敷。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猪蓼子草

拼音注音
Zhū Liǎo Zǐ Cǎo
出处

出自《分类草药性》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节蓼或绒毛钟花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nodosum Pers.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花期采收,鲜用或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路边、沟渠及河谷水湿地。

2.生于山岗平地及荒草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西南及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1.一年生草本,高40-200cm。
茎直立或斜升,粗壮,单一或分枝,无毛,节部膨大。
叶互牛;叶柄短,具粗伏毛;托叶鞘简状,膜质;叶长圆形成宽披针形,大小变化甚大,一般长约10cm,宽约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具暗色斑点,下面具腺点,主脉及边缘具伏生的粗硬刺毛。
复总状花序呈穗状,花穗顶生或腋生,长2-5cm,花序梗疏被短黄色柔毛;花被红色或绿白色,通常4裂,无腺点,裂片具细脉;雄蕊6;花柱2,从基部分离。
瘦果圆卵形,扁平,褐黑色,有光泽,包干宿存花被内。
花期7-8月,果期8-10月。

2.多年生草本,高60-90cm。
茎平卧或斜生,二叉分枝,无毛或上部有短柔毛,节上生不定根。
叶互生;叶柄长6-12mm;托叶鞘抱茎;叶片长卵形至宽披针形,长7.5-15cm,宽2.5-6cm,先端渐尖或顶部成尖尾状,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叶片下面密生黄褐色绒毛。
花序圆锥状,花小,有时下垂,具短花梗;苞片小,卵形,顶端急尖;花被钟形,淡红色或白色,长3-4mm,5-裂,长圆形;雄蕊8,雌蕊1,子房三棱形。
瘦果灰白色,稍有光泽。
花期7月。

化学成分

节蓼的地上部分含有槲皮素,槲皮素-3β-D-葡萄糖甙-2”-没食子酸酯[1],山柰酚,槲皮素-3β-D-葡萄糖甙,山柰酚-3β-D-吡喃葡萄糖甙-2″-没食 子酸酯,花旗松素,赤松素,没食子酸甲酯,去氢卡瓦胡椒素,rel-反-3-双--顺-2,反-4-二苯基环丁烷[rel-trans-3-bis--3-羟基-5-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黄烷酮[-3-hydroxy-5-methyoxy-6,7-methylenedioxyflavanone],rel--5-methoxy-7-phenyl-8-(4-methoxy-2-oxopyran-6-yl)-1-styryl-2-oxabicyclo-[4.2.0]-cot-4-en-3-one][3]。

药理作用

由节蓼中提取的新黄酮甙槲皮素-3β-D-葡糖糖甙-2”-没食子酸酯有灭螺作用[l]。

归经

心;胃;大肠经

性味

辛;性温;小毒

注意

孕妇及妇女经期忌用。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血。
主疮肿;阴疽;瘰疬;毒蛇咬伤;牙痛;中暑;痢疾;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绞汁服。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疮肿,解热毒。

2.《四川中药志》:消肿,散瘀,破血。
治无名肿毒,阴疽,瘰疬及症瘕。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4214 Second , 27 querys.